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古人們也會同樣遇到酷暑的夏日,“詩聖”杜甫一首“炎赫衣流汗,低垂氣不蘇。乞為寒水玉,願作冷秋菰。”正表現出他盼雨不來的熱狀與嚮往清涼世界的願望。那麼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遇上“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天氣,古人會怎樣擺脫炎熱和暑氣呢?

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像李白和徐陵那樣率性自由的人也許會在自然山水之中納涼消暑,通過在綠樹蔥蘢的山林中獲得清爽,或清靜的庭院中放鬆自己。李白在《夏日山中》寫到: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他在林蔭處尋覓一份清涼,與自然融為一體。徜徉在自然的清涼之中,不受拘束,追尋自由,這應該是李白在當年面對酷暑夏日的時候的做法和選擇。在李白看來夏日縷縷輕柔的清風吹來,山中的松葉沙沙作響,多麼涼爽宜人。曠達不羈,行為瀟灑,不為禮法所拘,這才是李白真正的狀態。

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徐陵在《內園逐涼》寫到:

昔有北山北,今餘東海東。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狹徑長無跡,茅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勸梧桐。

在清幽的庭院之中,找到一處樹下的陰涼處自在地彈琴,暢快地喝酒,這也是逐漸消去暑氣的不錯選擇。

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像王安石和白居易這樣嚴謹端正的人可能會選擇在非常炎熱的時候去睡覺,通過午睡休息來放鬆自己。善於養生的白居易在《食後》中寫到“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在晚年他飲食比較清淡,正是因為自己非常注重休息和養生,所以白居易在“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古代活了75歲。我們要知道的是在那時醫療衛生條件還不夠完善,再加上白居易工作處理也比較繁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能活到這個年紀在古代也算高壽。

當時身為大政治家的王安石就曾寫過:

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

他看書累了,靠在竹蓆上小憩,打了個盹兒,有返老還童的神奇感覺。王安石又曾寫到“午夢覺來聞鳥語,歌眠似聽朝雞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午睡帶來的寧靜心境,是長壽的秘訣。身為“壽星詩翁”的陸游更為有趣,“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無夕陽。”主客相對榻而坐,縱情交談,友誼太純正無邪了。可見在度過夏日時,他們會全然忘記身邊的煩擾和愁苦,與自然融為一體,慢慢忍受夏季的酷熱與炙烤。

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清朝著名的戲劇家李漁寫過《閒情偶寄》,其中曾經談過養生的秘訣,提到“午睡之樂,倍於黃昏,三時(指春、秋、冬)皆所不宜,而獨宜於長夏”,他主張在白晝特長氣溫特高的夏天午睡,並詠詩:

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便活七十歲,止當三十五。

午睡中的睡眠雖然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充沛的工作精力和活力。

我們有空調和風扇,那麼古人是怎樣擺脫酷暑的呢?

在炙熱的炎炎夏日之中,古人雖然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也可以通過徜徉於自然山水之中或者是安眠於居室之中來放鬆身心,這也是古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韻味。

文 | 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