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宋時期的湖南文學?

加密的故事


錢基博的名文《近百年湖南學風》開篇即道,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四塞之國,頑石褚土,風氣錮塞,就地理而言,似乎應該默默無聞。

而在我們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湖南人士似乎也確實只有到了近代,才伴隨著湘軍的隆崛,奇軍突起, 稱譽士林,而湖南文學也隨之以山國荒僻之地,文風一變,堂龐遠大,流派紛呈,大儒迭起。這當然是一種不全面的後入為主之見。

(圖: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

實際上,湖湘文學,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流式存在,特別是由屈原、周敦頤二公所以啟山林的言情、載道兩種文學傳統,無疑是中國固有文學的“天開人文”;即便是在聲光相對暗淡的唐宋時代,湖南先賢也以本土固有地域文化資源為依託,開創出獨特的“湖南人”精神,為近代湖湘風氣自創做鋪墊,也不斷沾被於中原河山,弁冕於華夏史冊,風聲所樹,豈僅一省一邑之光哉!略舉數點羅列於下,求教於頭條高明。


1,本土意識的再定調與本土作家的大量生產


湖南在古代,重山迭嶺,灘河峻激,連舟車都不易為交通,如此地形也猶如天助,使得這塊土地在唐宋戰火歷劫中得以偏安,甚至成為李白、杜甫等中原名士的流寓避難之地。

(圖:可稱湖湘文化奠基人的宋賢周敦頤像)

正因地處邊隅,湖南在唐宋王朝的歷次動亂中波及較小,湖南人文得以在此際養精蓄銳,一批有本土意識的著名文士挺生其間。他們是屈原以後湖南文學的“再出發”。

也就是說,正在此五百年間,湖湘士人開始擺脫楚辭傳統的籠罩,開始了另一種以描述本土風物與民生為主格調的湖南文學傳統,一大批本土意識鮮明的作家如李群玉、胡曾、曹松、齊己、劉蛻、周敦頤、王以寧、樂雷發、馮子振、歐陽玄等聯袂而來。


2,唐宋時期的湖南儼然佛教弘法重鎮,詩僧在期間蔚為大觀


佛教從印度傳法以來,歷經東漢至東晉數百年的發展,至唐宋已成為全國聲勢最顯赫的宗教,而湖南在此時因緣湊泊,成為弘法中心之一,也因此大量的詩僧雲集湖湘,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宗教特色文學。

唐宋時湖南佛教興盛。五代唐時中原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使得佛教中心南下,湖南等山區省份成為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湖南佛教也因此得以興盛。寺廟劇增,僧人紛紜,且有大量僧人遠道而來,長期寓居湖南,當中頗有善詩文者,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詩僧文學。

據學者彭敏先生統計,唐代詩僧名見經者達數百人,而兩宋時期全國總共可統計詩僧共508人,湖南詩僧可考的即有134之重,其中《全宋詩》所載100人,其餘文獻典籍所記數十人。可見唐宋時的湖南已有相當的佛教向心力,並形成別具一格的湖湘詩僧群落。

那時所謂的湘學也漸在勃興狀態,長沙與衡山兩大書院盛行之地,恰恰又是兩大佛教名域,儒與佛相互競爭、相互推動,共同塑造著近世以來的湖湘文化。


3,書院文化的漸次勃興,真正造就區域性特徵極強的“湖湘文化”與理學型傾向的湖南文學


談唐宋湖南文學,尤其是宋以來的湖南文學,必需先標舉書院文化。

此際萌發並興盛的湖南書院文化,那種推崇理學、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力行愛國主義、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特徵,完全使得“湖南人得以成為湖南人”、“湖湘文化何以為湖湘文化”、也左右著湖南文學為什麼是一種地域性極強的區域文學。

(圖: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中國書院之制起於唐,興於宋,曆元明清而遍地開花,據鄧洪波先生考證,總數至少在數千所以上,而湖南在唐五代、宋及以後歷來都是聲名最卓著的書院大省,幾乎遍佈湖南境內通都僻村,天下四大書院,湖南即坐擁兩所。據《 中國書院制度研究》一書統計,總數有477 所之多,無論唐五代及宋,還是元、明、清幾代,論數都名列前茅,論質與影響力、貢獻度,海內無一省份可及。

湖南在唐五代、宋時書院的漸次勃興,為湖南一省的教育、學術、文化、出版、藏書等發展影響既深且巨,對民俗風情的培植,對省內民眾思維習慣的輸灌、對湖南人倫常觀念的養成等有著潛移默化的移心作用,尤其是對湖南文學的蔚興立極作用,更僕難數。

某種程度上,正是書院的蓬興,促就了湖湘人首重興學的社會風氣,且生髮出敢與禮樂之邦洙泗、鄒魯一比高下的自信與自豪。此種社會風氣與集體心理機制,正是湖湘文化得以形成於唐宋的要原,也是它日後足以讓湖湘子弟馳騁中原的思想資源,抑亦因此湖南文士能風氣自創,能別於中原人物以獨立。

(圖:始建於唐元和五年的湖南衡陽石鼓書院內先賢群雕像)

近代以來,湖南人以一邊隅四塞之省,卻屢屢成為中國政治、文化、文學的急先鋒,中國近代最具宏識孤懷、涵今茹古膽識的一批人,諸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楊度、王闓運、譚嗣同、黃興、宋教仁、蔡鍔,包括後來一統江山的毛先生等等,都來自湖南,不會是偶然的。革命尚未成功,湖南人仍需努力!

2018,7,19,晚,閒敲於旅次咖啡館中


劉愚愚


1、湖南文學據考證應該是從楚國的屈原開始,以優美的詞賦表達內心的情感,但在屈原之後,長時間內默默無聞,亦或者停滯不前,能提起的文學代表幾乎沒有,這可能是和湖南的地理因素有關,內陸地區,遠離政權中心,內部封閉交通不便,長期制約了本地文人的成長和對外吸取營養的渠道。

2、從歷史上看,湖南本地一直不是政權中心,長時間隸屬於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管轄,直到在清朝時期,雍正二年設置湖南巡撫,駐地長沙,隸屬京師,這才真正形成了湖南的政治中心。從文學上看,著名的《岳陽樓記》雖然不是當地的作家,但也因為湖湘的傳說而廣為人知,在唐宋時期很多名篇都出自暫住在湖湘的文人寫成,本土作家少之。

3、從本土來看,知名度高的當屬歐陽詢,他是潭州人,名氣比作品要大的多,其他人則屬於路過,如褚遂良、駱賓王、杜審言都是在湖南短暫的停留過幾年。

4、湖南文學知名度打開的時候已經到了宋朝的仁宗年間。1044年滕宗諒被貶謫嶽州巴陵郡,雖然被貶了,但他還是當地的大員,閒來無事,覺得做作文化保護工作也是可以的,於是就決定重修《岳陽樓》,這樣是提振湖南文學的旗號,他將那些名人們在岳陽樓寫的文章都蒐集起來,然後刻成石碑,然後和當時期的名家索要詩詞遊記,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徵文。

5、當代名家的詩文是有機會和過去那些名家的詩文放在一起供後人瞻仰的。這個做法當即吸引了很多名人的興趣,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就是這次“徵稿”中得來的優秀作品。隨後又有秦觀、黃庭堅、沈遼等名家的詩文,讓湖南文學的地位一度名聲大噪。但也有一些問題,就是這些名家的引入,一定程度抑制了本地作家的成長,這也是湖南文學後期一直默默無聞的一個重要問題吧!以上算是拋磚引玉,歡迎關注我們:詩歌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