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宋时期的湖南文学?

加密的故事


钱基博的名文《近百年湖南学风》开篇即道,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四塞之国,顽石褚土,风气锢塞,就地理而言,似乎应该默默无闻。

而在我们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湖南人士似乎也确实只有到了近代,才伴随着湘军的隆崛,奇军突起, 称誉士林,而湖南文学也随之以山国荒僻之地,文风一变,堂庞远大,流派纷呈,大儒迭起。这当然是一种不全面的后入为主之见。

(图: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

实际上,湖湘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流式存在,特别是由屈原、周敦颐二公所以启山林的言情、载道两种文学传统,无疑是中国固有文学的“天开人文”;即便是在声光相对暗淡的唐宋时代,湖南先贤也以本土固有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创出独特的“湖南人”精神,为近代湖湘风气自创做铺垫,也不断沾被于中原河山,弁冕于华夏史册,风声所树,岂仅一省一邑之光哉!略举数点罗列于下,求教于头条高明。


1,本土意识的再定调与本土作家的大量生产


湖南在古代,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连舟车都不易为交通,如此地形也犹如天助,使得这块土地在唐宋战火历劫中得以偏安,甚至成为李白、杜甫等中原名士的流寓避难之地。

(图:可称湖湘文化奠基人的宋贤周敦颐像)

正因地处边隅,湖南在唐宋王朝的历次动乱中波及较小,湖南人文得以在此际养精蓄锐,一批有本土意识的著名文士挺生其间。他们是屈原以后湖南文学的“再出发”。

也就是说,正在此五百年间,湖湘士人开始摆脱楚辞传统的笼罩,开始了另一种以描述本土风物与民生为主格调的湖南文学传统,一大批本土意识鲜明的作家如李群玉、胡曾、曹松、齐己、刘蜕、周敦颐、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等联袂而来。


2,唐宋时期的湖南俨然佛教弘法重镇,诗僧在期间蔚为大观


佛教从印度传法以来,历经东汉至东晋数百年的发展,至唐宋已成为全国声势最显赫的宗教,而湖南在此时因缘凑泊,成为弘法中心之一,也因此大量的诗僧云集湖湘,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宗教特色文学。

唐宋时湖南佛教兴盛。五代唐时中原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使得佛教中心南下,湖南等山区省份成为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湖南佛教也因此得以兴盛。寺庙剧增,僧人纷纭,且有大量僧人远道而来,长期寓居湖南,当中颇有善诗文者,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诗僧文学。

据学者彭敏先生统计,唐代诗僧名见经者达数百人,而两宋时期全国总共可统计诗僧共508人,湖南诗僧可考的即有134之重,其中《全宋诗》所载100人,其余文献典籍所记数十人。可见唐宋时的湖南已有相当的佛教向心力,并形成别具一格的湖湘诗僧群落。

那时所谓的湘学也渐在勃兴状态,长沙与衡山两大书院盛行之地,恰恰又是两大佛教名域,儒与佛相互竞争、相互推动,共同塑造着近世以来的湖湘文化。


3,书院文化的渐次勃兴,真正造就区域性特征极强的“湖湘文化”与理学型倾向的湖南文学


谈唐宋湖南文学,尤其是宋以来的湖南文学,必需先标举书院文化。

此际萌发并兴盛的湖南书院文化,那种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力行爱国主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特征,完全使得“湖南人得以成为湖南人”、“湖湘文化何以为湖湘文化”、也左右着湖南文学为什么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区域文学。

(图: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中国书院之制起于唐,兴于宋,历元明清而遍地开花,据邓洪波先生考证,总数至少在数千所以上,而湖南在唐五代、宋及以后历来都是声名最卓著的书院大省,几乎遍布湖南境内通都僻村,天下四大书院,湖南即坐拥两所。据《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一书统计,总数有477 所之多,无论唐五代及宋,还是元、明、清几代,论数都名列前茅,论质与影响力、贡献度,海内无一省份可及。

湖南在唐五代、宋时书院的渐次勃兴,为湖南一省的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发展影响既深且巨,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对省内民众思维习惯的输灌、对湖南人伦常观念的养成等有着潜移默化的移心作用,尤其是对湖南文学的蔚兴立极作用,更仆难数。

某种程度上,正是书院的蓬兴,促就了湖湘人首重兴学的社会风气,且生发出敢与礼乐之邦洙泗、邹鲁一比高下的自信与自豪。此种社会风气与集体心理机制,正是湖湘文化得以形成于唐宋的要原,也是它日后足以让湖湘子弟驰骋中原的思想资源,抑亦因此湖南文士能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图:始建于唐元和五年的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内先贤群雕像)

近代以来,湖南人以一边隅四塞之省,却屡屡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文学的急先锋,中国近代最具宏识孤怀、涵今茹古胆识的一批人,诸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杨度、王闿运、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包括后来一统江山的毛先生等等,都来自湖南,不会是偶然的。革命尚未成功,湖南人仍需努力!

2018,7,19,晚,闲敲于旅次咖啡馆中


刘愚愚


1、湖南文学据考证应该是从楚国的屈原开始,以优美的词赋表达内心的情感,但在屈原之后,长时间内默默无闻,亦或者停滞不前,能提起的文学代表几乎没有,这可能是和湖南的地理因素有关,内陆地区,远离政权中心,内部封闭交通不便,长期制约了本地文人的成长和对外吸取营养的渠道。

2、从历史上看,湖南本地一直不是政权中心,长时间隶属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管辖,直到在清朝时期,雍正二年设置湖南巡抚,驻地长沙,隶属京师,这才真正形成了湖南的政治中心。从文学上看,著名的《岳阳楼记》虽然不是当地的作家,但也因为湖湘的传说而广为人知,在唐宋时期很多名篇都出自暂住在湖湘的文人写成,本土作家少之。

3、从本土来看,知名度高的当属欧阳询,他是潭州人,名气比作品要大的多,其他人则属于路过,如褚遂良、骆宾王、杜审言都是在湖南短暂的停留过几年。

4、湖南文学知名度打开的时候已经到了宋朝的仁宗年间。1044年滕宗谅被贬谪岳州巴陵郡,虽然被贬了,但他还是当地的大员,闲来无事,觉得做作文化保护工作也是可以的,于是就决定重修《岳阳楼》,这样是提振湖南文学的旗号,他将那些名人们在岳阳楼写的文章都搜集起来,然后刻成石碑,然后和当时期的名家索要诗词游记,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征文。

5、当代名家的诗文是有机会和过去那些名家的诗文放在一起供后人瞻仰的。这个做法当即吸引了很多名人的兴趣,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这次“征稿”中得来的优秀作品。随后又有秦观、黄庭坚、沈辽等名家的诗文,让湖南文学的地位一度名声大噪。但也有一些问题,就是这些名家的引入,一定程度抑制了本地作家的成长,这也是湖南文学后期一直默默无闻的一个重要问题吧!以上算是抛砖引玉,欢迎关注我们:诗歌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