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很多大學的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卻不能?

麥子Villa7


我們必須要清楚,創作和學歷的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繫!

莫言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有運氣成分

其實,我覺得莫言獲諾貝爾獎有運氣的成分(中國人喜歡拿諾獎說事,好像得了諾獎這個作家就有了世界級水平)。

首先,在2012年評選諾獎之前,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剛剛在瑞典翻譯出版。我們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者主要是瑞典文學院的院士。

這些院士幾乎都不會中文,所以必須閱讀英文或者瑞典文的翻譯版本。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水平非常高超,盡最大可能保持了作品原汁原味的特色。

第二,諾貝爾文學獎最近這些年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儘量頒給非西方國家的作家。比如,這幾年的獲獎者除了鮑勃·迪倫之外,有加拿大作家門羅(2013年)、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2016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日本作家)等。

為什麼諾獎越來越重視非歐洲國家呢?那是因為隨著對西方文化霸權理論的批判,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非西方國家的聲音,非西方國家的問題(當然,它們也是希望諾獎可以更加世界化)。

第三,諾獎更加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問題,精神問題。這一點在阿列克謝耶維奇有關核電站對普通人影響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來。

莫言小說中的野蠻成分

說到莫言獲獎,除了翻譯的功勞之外,

就是莫言小說中所反應的中國鄉土因素。莫言出身在山東高密農村,他對中國土地、傳統、習俗有著切身的體會。他的作品也主要是圍繞這些因素來展開。此外,還有就是書寫中國鄉土中野蠻、原始的衝動。

《紅高粱》電影

這也是西方人喜歡看的。早在30年前,由莫言小說改編的《紅高粱》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據說,當時還出了一個段子。很多老外看完之後,還以為當時的中國還是那樣落後愚昧(其實,這滿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通過這種影片確認西方是文明國家)。

綜上所述,莫言獲諾貝爾獎是有運氣成分。最後再說一下為什麼很多作家獲獎,他們的學歷並不高。

為什麼作家培養不出來?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中文系培養的人才,都是研究型的。大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經典文本,學習文學批評。對於創作,大學幾乎是不教授的,而且也是沒有辦法教的。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就曾辦過少年作家班。這個班裡的孩子,主要是培養他們創作能力。但事實證明,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人最後成為知名作家。

反而是北京師範大學比較聰明,他們的寫作班主要是培養那些已經有知名度的作家。比如,莫言、蘇童、餘華、遲子建等都曾在那裡進修。現在,中國人民大學也如法炮製。

這其實也說明,作家是不可能培養而成的。

餘華和蘇童

因為寫作這件事,需要的是靈性,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對世間百態細膩的體驗。當然,還有文字上的創新與嘗試。這些東西,是無法教授的。反而是,具有這些天賦的人,如果讓他們接受正規的理論訓練,反而會寫得更好。


兮兮說事兒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一樣。學歷並不等於能力,知識並不等於文化。莫言雖然只讀了小學五年級,可他熱愛文學,而且具有文學天賦。我們千萬別忘了,社會也是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中通過自學,學習了大量知識,而這種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比起那些在課堂上死記硬背的東西,更能融會貫通活學活用,這就是莫言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止是文學界,商界政界以至各行各業,很多名人精英學歷都不是很高。這樣說倒不是說讀書無用。而是說不論哪行,要想成功要想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第一靠天賦,第二靠努力。而這種努力主要是在課堂以外的努力,也就是實踐。


昕昕姥姥901


莫言的學歷實際上是這樣的,他小時候上學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後來自學,並自己進行創作,後來在80年代初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再後來進入了北京師範大學作家研究生班,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不過莫言求學的過程中許多學歷階段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莫言創作出了《紅高粱》、《豐乳肥臀》等一系列經典作品,並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

學歷並不出彩的莫言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那麼多大學科研院所培養了那麼多碩士、博士、教授卻幾十年無一人斬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經常有人拿莫言舉例,說明中國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接受過系統的文學教育的博士和教授不能獲獎,但是學歷平平的莫言卻能獲獎呢?

這就與我們國家中文系目前的培養體系有關係。中文系實際上並不以創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的標準,而是以研究為尺度來評判學生和老師。所以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學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僅陳平原教授,西南聯大的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和北大中文系曾經的系主任楊晦都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之類的話。進入中文系讀書或者教書的話,首先需要發表幾篇研究論文並完成一篇長達十萬字甚至更多字數的博士論文才可以順利從中文系畢業,因此中文系的學生和老師根本無暇去進行創作。而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創作成果也很那進行實際衡量。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優秀作家實際上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比如餘華以前只是一個牙醫。

好的作家應該是對人情、人性和生活非常瞭解,並且能夠從中汲取素材的,而不是在中文系裡面進行培養的研究生,所以要當一名好的作家,不一定需要攻讀中文系研究生或者去中文系教書,只要你準備好了,隨時可以。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趣。表面上看莫言事業個小學五年級文化的人。實際上,在輟學以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在業餘時間是閱讀了大量文學哲學歷史著作的。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裡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揹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到了1976年莫言當了兵,成了部隊裡的圖書管理員,這一下莫言如魚得水,閱讀了他保管的1000多冊文學書籍,還閱讀了政治哲學方面的書籍。堅持不懈的學習閱讀使他有了創作衝動,於是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並因此而考入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莫言是熱愛學習熱愛閱讀的,在農村也好,在部隊也罷他始終堅持學習堅持閱讀和創作,可以說閱讀和學習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的人生追求,是他的一種精神慰藉。第二說明莫言的學歷是大學畢業。這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絕對是高學歷。

至於文學博士、文學教授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術業有專攻,每個文學博士、文學教授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從事文學創作,爭取諾貝爾文學獎。只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貢獻就是個合格的博士或者教授。

順帶說一句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個政治色彩很濃的獎項,有關專家對此有深入精闢的論述,恕不贅述。


江南不缺水


題主提這個問題的時候,邏輯思維出了點問題;在題主看來;能寫文學作品或得諾貝兒文學獎的應該是大學裡的文學博士或文學院的教授之類的,而不是像莫言這樣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的人。

搞文學需要天賦,並非是知識越多、學歷越高就天然地搞得越好;當然,應該承認,天賦這個東西就像是機遇一樣,也是垂青於知識多、學歷高、有準備和勤奮的人的。

在這裡,應該更正一下題主所提問題的邏輯錯誤,不是為什麼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為什麼第一學歷為小學五年級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通過不斷進修、學習,學歷已遠不是小學五年級了。1984年的時候,莫言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7年時畢業;1988年秋,莫言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學習,獲文藝學碩士學位。由此看,說莫言是五年級學歷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莫言第一學歷為小學五年級。

前面說了,文學創作需要天賦,尤其需要講故事的天賦,需要為能講好故事而具備超常想象力的天賦;這種天賦,並沒有規定只有高學歷的人才能有,低學歷的人也可以有,特殊情況下,有些低學歷的人具備了遠高於高學歷的人的想象力,莫言就屬於這種特殊情況。

莫言的文學成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1981年的時候,莫言的處女作《春雨的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一個名叫《蓮邊》的文學雙月刊上,著名作家徐懷中正是因為看到了莫言的這篇作品,才發現了莫言的文學天賦,從而把莫言特招入他當時正在創辦的解放軍藝術院文學系的。

後來,莫言陸續寫出了《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蛙》、《豐乳肥臀》等作品;2012年,莫言憑藉《蛙》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所以,嚴格地說,莫言是憑藉文學上的天賦,經過不斷進修,從而實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是文學碩士了,並不是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的人。由此看來,不斷地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仍然是成就文學事業的必由之路。像某些叛逆性、天賦型的作家可以除外。


隴之語


昨天晚上,就一個問題和家人進行了激烈爭論。作為大學教師,正在參加高考作文閱卷。就好作文的標準,在評分員內部產生分歧,但最終都要求同存異,在相對一致的評價體系內進行打分。

從卷面看,有個性、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不多,多數作文都是“套路”。很多高三學生作文都是根據不同題材背十篇準備文章,然後在考場上根據題材進行組合拼接,文章看起來結構合理、文通字順,但仔細品味毫無味道,看得多了,千篇一律,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作文拿不到高分,也不會低分,所謂的高分作文就是和出題者的想法趨同的文章。語文教育走上了“套路”,那些拿著文學博士、帶著教授頭銜的人都是“套路”的受益者,沒有獨立思想、缺少特色表達,又怎能成為文學大家。他們充其量是對文學有所研究的人,但不是對文學創作有推動的人。

回到題目本身,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的獨特經歷加文學天賦,讓他的思想幻化成有魔性的文字,讓讀者透過文字能夠感受到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一類人群的生活。也許正是沒有正規教育的打磨、沒有錦衣玉食的享受、沒有浮誇耀目的光環,才讓莫言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諾貝爾獎被全世界矚目,但中國各領域距離該獎項還有距離。我們的教育、科研,我們的院士、學者,不都該反思嗎?


入青0601


我覺得大家好像弄錯了一個概念,就是以為大學中文系的功能是培養作家的。

恰恰相反,如今的中文系往往培養不出作家。

身為上海作協會員,在《萌芽》、《文藝風賞》、《青年文摘》都報刊雜誌發表作品的作者,接觸過不少知名的作家和評論人,我所得到的教誨是: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作家,最好不要進中文系。

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

第一,懂得文學理論,和自己下筆從事文學創作,是兩回事。

第二,對於作家來說,掌握一些文學理論是有好處的,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雖說作家有必要掌握一些文學理論,但是吸收太多文學理論往往會阻礙文學創作。

對於中文系的學生和老師來說,由於他們接觸了大量的文學理論,導致當他們在從事文學創作的時候,只要一提筆會將自己的作品與自己所學的文學理論相對照,總覺得自己這裡寫得不好那裡寫得不好,拘束甚多,根本就放不開。

而這種過多的拘束,往往會阻礙文學創作。

事實上,中文系往往是培養文學理論家和文學評論家的地方。

對文學理論瞭如指掌的中文系教授,往往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評論家,他們憑藉自己掌握的文學理論,來分析評論作家們的作品。

當然,並不是說中文系完全出不了作家。

事實上,格非、蘇童、曹文軒等許多名家都畢業於中文系,中文系曾經一度盛產作家,但時至今日,中文系越來越地成為培養文學理論家和文學評論家的地方。

而用文學院教授不能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批評文學院教授,顯然是不合適的:

對於文學院教授來說,他可以是理論家,可以是評論家,可以是文學史的學者,也可以是文學家……

但是他並不一定一定要成為文學家啊。


吳清緣老師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同樣道理,文學研究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文學世界,而作家們卻在改變文學世界


如果馬克思的邏輯是對的,那麼,文學學者得到的社會承認較文學家低,則是十分正常的了。

做學者,需要一定的學術訓練,而學校是就是訓練場。故而,文學研究者多在學院內完成訓練。

做文學家,需要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更需要自己的創造,未必非要進入學院。

研究已有的東西,要熟悉此前的研究成果,需要的是耐性,毅力,需要理性冷靜,需要燭照他者,不太需要和鼓勵學者發揮自己的個性。


文學創作,需要了解過去的文學史,人類的精神史。文學創作,更是“無中生有”,打破成規,創造原來沒有的東西,或者創造更新的、更完美的東西。文學創作,鼓勵作家張揚個性。

文學研究,解釋文學世界,找出文學世界的規律規範,尋求的是確定性。

文學創作,構建新世界,打破原有的文學世界,衝破既有規範,崇尚的是自由。

文學研究,幫助人們尋求確定性。

文學創作,幫助人們尋找自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文學家要優於文學學者。


當然,這是籠統而言,具體到個人,就要具體分析了。

一流的學者,作出的貢獻,多半要高於三流、二流的作家。


況且,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學研究,都是精神生產活動,其價值和意義,難以準確估量

文學家愛好名譽,學者也不能免俗,但究竟誰高誰低,還真不好判斷

更重要的是,高低先後,優劣短長,對文學家和文學學者並無甚意義。


至於說,作家如莫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文學研究者諸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不能。這也並非因為後者太弱,水平太差,而是諾貝爾文學家獎表彰的主要是作家,是文學家,而非學者。

況且,是否獲獎,無論何種獎項,包括諾貝爾獎,都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高低的精確方式。

諾貝爾獎等的頒發,不過是表彰了一些諾獎評委所認為的優秀的人物

諾獎評委不是上帝,見聞有限,也有偏好,他們不是作家作品價值的終審法官。時間才是!


得到諾貝爾等權威獎項的作家,多半是優秀人物,有一定水平。

未得諾貝爾獎的人物,未必就一定平庸,一定不如得獎者

這本來應該是常識,而奇怪的是,常識往往是最稀缺的。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如覺文章不錯,歡迎點贊分享~謝謝~~



風雅人文觀察


為什麼只有五年級學歷莫言能秒殺很多大學的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教育太注重有學歷和有職稱所造成,應該放棄這方面的思想負擔和精神負擔。有些事情小人物也可做出大事情,中國4大發明,當初英國發明火車人等等太多,都不全是有高學歷人和職稱人發明與創造的吧?

我說注重並沒有反對的意思,更不是讓人們往讀書無用上想。因掌握了文化知識,才能進入社會工作單位幹好和想當一名更好職稱職位人,打下有價值的基礎和鋪平一定的道路。但現在教育和人們思想,也太過份偏向學歷職稱和千奇百怪的名稱!

學歷和學歷上的各種名稱,它只不過使你在圍繞文化知識上,學得好響呱呱、呱呱響超群,有人也是天才、還有奇才,人們也佩服你們,通過各種考試,給了你仍適當名稱,什麼大學生,研究生。有人以後又成了老師、博士、教授。這些人物在圍繞文化書本知識上,有人已達到了最高頂峰。但是你圍繞書本學習的再怎麼好,達沒達到頂峰和達到頂峰,人類已給了他們職稱和崗位,那你們學到的文化知識水平再怎麼高,也都是我們不知多少前人經過多少人千辛萬苦編排出來的,這些文化知識也可說至古到今、是勞動人的智慧的結晶,你們只是從這些其中學來的。

當然這些人是推動人類進步發展起到絕定性作用,如沒有他們人類可說是寸步難行,這樣說也不太為過。

但是,他們離開書本、想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想幹什麼,想搞文學創造、科學發明與創造等等,文化知識水平再怎麼高,也必須通過實際實踐實驗才能得來,因實踐出真知。

講到這就是關鍵所在,每個人一生經過、實踐、實際體驗都是有限的。你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體驗基本是文化知識方面的東西,寫出的文章小書一般一定全部的詞語、話味、內容、意思、體現的人物、事物等等,其本全是(按撲克牌)AKQ級寫的,而莫言的文章小說寫的大部分一定是345級寫的。

世界上AKQ一543級花花事太多,無窮無盡,因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才能自然組成了人類社會。

他們博士、教授關心是書本上知識和人類上層的事,因此你們寫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而莫言只念小學5念級,他有時間接觸到543底層百姓的事物。

因為他們各自佔位不同,興趣愛好也不會相同,(指寫書內容),寫出的內容體材也不能相同。一個寫的很多是AKQ,另一個寫的是543。莫言雖只有五年級小學文化,後來人家又努力學習過,他們寫的水平也看不出有大的相差。

一定是這樣,你博士、教授太多,寫出AKQ水平的文章、書也太多了,你們之間相比把你們自己那些人比的,讓人家看到你們寫的文章書都習以為常了。

而莫言文章書寫出的內容,讓人看到有著新鮮,獨特獨道的風格滋味,反映是最低層百姓最補素生活內容。

講到這人們自然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苦貝爾文學狀,而很多大學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卻不能?

為什麼?因為你們博士、教授都是各自在一定區域大有盛名文章書也太多,太多差不多都是AKQ內容,水平也基本都是高水平,你說評委們不難嗎?評不好你們這些博士、教授能罵死他們,你們素質高,嘴上不罵心裡也會罵,選誰。不多加解說,評莫言稀少稀罕文章也就順理也成章吧?

我只是七七年高中生最下層無名小卒,評論大人物們有不當之處,請大人物們多多諒解。我很想就此問題談談,我理論上研究設計發明如何實現城市立體交通網路、高鐵化,高鐵不停也可上下客與貨有關事項內容用途、重大價值意義。由於添加回答字數有限,不能多言,在此只能求得你們今後能對我關注!


林林134404942劉傑


不論在哪個行當,社會是不認學歷只認經歷的,社會是不認地位只認作品。只有做出了偉大的事業,人們才不管當初的學歷,承認他的偉大之處。莫言小學畢業的水平,但是他刻苦鑽研深入生活,勤務觀察善於思考,不斷體驗不斷體會,終於不斷攀登文學藝術的高峰,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成為迄今為止文學界獲得此類獎金第一人。但是他取得成績不是他學歷低取得的,而是他不斷進步不滿足於低學歷而成長起來的。他說話折射出的認識見識和對生活的體悟,不是一個本科生可以比肩的。下面就一些問題,探討一下自己的粗淺認識。


首先,大學中文系只培養學者(教授博士),不培養作家。只能培養鑑賞家、批評家,不能培養作家。作家不能在學校培養,只能在“田野”生長。

其次,小說散文詩歌很難作為學術成果來衡量,所以大學文學院教授本身對作家的作品創作慾望很低,反而熱衷於書寫學術成果

其三,能夠當作家的人,往往人情練達即文章,觀察仔細,思想深刻。

他們對於人情、人性的把握一般爐火純青。而鑽進象牙之塔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往往對作品的分析比作者還獨到,他們不是文藝創作者,而是文藝批評家!

其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沒有對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內在把握,人物不可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人物個性就失去特點,恐怕千人一面毫無個性可言的人物就沒有任何吸引力。作品也失去了生命。所以當作家的,一定要與工農相結合,與火熱的生活相聯繫,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作品才可以深入人物內心,揭露或者挖掘人性的弱點或者優點,凝聚起直達內心深處的震撼力量。

最後,作家群中,也不是學歷越低,成就越高。千萬不可以偏概全。

整體上作家的學歷不低,但是作家的成就不是以學歷來衡量的,而是他們後天厚實的生活積澱,才是生長作品的沃土。深入實際生活體驗觀察思考,才能締結智慧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