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水獺告急 僅存不及200隻

水獺擁有渾圓大眼、短而俐落的四肢及奇特的叫聲,在日本颳起一股飼養風潮。臺灣其實也有野生的水獺棲息,它們是生活在金門地區的歐亞水獺。然而,歐亞水獺屬於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在去(2017)年公佈的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被列入國家極危等級,正面臨棲地破壞、路殺、流浪動物襲擊等危機,現在僅存不到200只。

歐亞水獺告急 僅存不及200只

水獺擁有渾圓大眼,深受民眾喜愛。照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

歐亞水獺是臺灣唯一一種水獺,目前僅存於金門

歐亞水獺是唯一一種棲息在臺灣的水獺,過去在臺灣本島有零星的發現紀錄,但目前僅能在金門見到它的蹤跡。歐亞水獺屬於夜行性動物,不易觀察與捕捉,要估算其數量並不容易。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20多年前就開始在金門研究歐亞水獺。李玲玲的團隊透過分析水獺糞便中的DNA,來記錄水獺的個體、估算目前族群數量。 “根據過去紀錄,在金門平均每一千米長的溪流,會有1只歐亞水獺棲息”。李玲玲解釋,以此數據為基準,計算水系及海岸線總長度,算出目前金門約有100-200只歐亞水獺棲息。

“但歐亞水獺最近在金門西南地區的棲息狀況不太好,古崗湖附近原本還有一些水獺聚落,已經很久沒有發現紀錄。”李玲玲說,由於自然棲地減少,能承載的水獺個體數也會變少,推估目前金門的水獺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

歐亞水獺三大威脅:棲地破壞、路殺及流浪動物

歐亞水獺在金門遭遇的威脅,主要來自人為開發導致棲地破壞、路殺及流浪動物攻擊。

歐亞水獺告急 僅存不及200只

自動相機拍下歐亞水獺在夜間活動。照片提供:李玲玲。

歐亞水獺的保護刻不容緩,好消息是部分棲地加強友善設施後,又能見到水獺的身影;如在蘭湖、陽明湖壩堤等水域阻隔、水獺不易攀爬處,加設人工階梯後,都再次記錄到水獺的活動。

若發現受傷或死亡的水獺,民眾也可通報金門縣政府與相關救援單位協助處理。同時,金門縣政府也向農民宣導注意農藥使用、抽水要保留水位、降低水源汙染與棲地破壞,留給水獺棲息的空間。

近年來金門國家公園結合不少民間團體,透過播放影片、辦講座,宣導歐亞水獺的保護。 “我20年前做過調查,大概只有一成的金門民眾知道有水獺棲息,現在應該全部都知道了。大多數居民也都希望水獺能在金門生活下去。”李玲玲說。而過去的宣導對象主要是學校與學童,現在則要設法推廣到遊客、帶團導遊及導覽人員。未來也希望若社區旁經常有水獺出沒,社區可以協助認養與照顧。

“金門的發展跟歐亞水獺生存並不一定是衝突。”李玲玲認為,只要在開發時維持水系暢通無阻、保留岸邊植披讓水獺有躲藏空間,減少噪音和燈光汙染,水獺還是可以在人為活動區生存。金門從有人居住以來,持續地被開發,水獺不見得無法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