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的情景,真的存在嗎?

提及夢,我們每個人始終都捉摸不透其中的秘密。不過,大家都知道,夜間做夢對第二天覺醒的行為有一定影響。人在經過有夢的睡眠後,他對待問題時常常能從不利的方面來看,如果夢的內容是不愉快的,那麼醒來後就會更能適應面對難題的現實環境,從而也就增加了解決難題的能力。除此以外,白天冥思苦想的人進入到夢中,雖然不一定能從中找到完善的解決方法,但做夢至少會使他們的心情從容一些。

夢中的靈感到底是怎樣出現的呢?這的確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它深深地吸引著許多科學家的注意力。1983年英國心理學家伊凡思提出一個新奇的觀點,他認為夢不是睡眠中偶然形成的副產品,而睡眠的目的恰恰是為了做夢。對任何人來講,清醒時進行的工作會在夢中繼續,如果他苦苦思索一個問題,夢很有可能為他提供了有用的意見。這其實也是科學家們從夢中發現秘密的根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夢裡的情景,真的存在嗎?他說,睡眠能幫助人把新知識融合到原有的老知識中。在睡眠時,人的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仍在進行與白天不同的工作。這時候,大腦既不發現信息也不接受信息,只忙於整理自己的記憶,把新數據和舊數據一起歸併,分揀出過時和無用的資料並拋棄掉,重新給各種知識加上標記,使將來需要提取時能方便省事。也就是說,做夢是大腦把白天收到的資料進行有意識的分類和篩選的過程。除此以外,做夢還像節目的彩排一樣。有些我們一直在期待、盼望或擔心的事情,儘管事情還沒發生,但在夢中卻會一次次出現。伊凡思把夢與靈感的關係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他從某個方面解釋了夢的原理,說明了夢與智能活動的部分關係,提出了夢主要是心理活動的過程。可是,這個理論依然沒有真正解開夢中出現靈感的謎團。

夢裡的情景,真的存在嗎?人們睡眠的目的就是消除疲勞,恢復精力。睡著以後就安安靜靜地躺著了,最多翻翻身。可有的人在入睡之後,無意識地走出家門,或者在院子裡打水、掃地,或者到街上散步,有的人甚至能非常敏捷地爬上牆頭、屋頂和大樹,最後又回到屋裡躺在床上,繼續睡覺。奇怪的是,這些人到了第二天早上,對夜裡自己乾的事卻一點兒都想不起來。這種睡眠中的無意識的行為就是夢遊,也是千百年來最難解釋的一種睡眠現象。醫學家們認為,夢遊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病,在醫學上稱“夢遊症”,大都是從兒童時代遺留下來的。
夢裡的情景,真的存在嗎?有的外國學者解釋說,許多7歲~9歲的孩子患夢遊症,可能是孩子對家庭或學校的處境不滿。夢遊是他們一種“潛意識的反抗”,長大以後會好起來的。患夢遊症的人到處走動,為什麼不僅不會跌倒、碰撞,而且還能回到原先睡覺的床上呢?

人們還發現,科學家、藝術家也經常受到夢的啟示。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夢見自己站在充滿了熱氣的太陽上,而行星似乎是用細絲拴在太陽上,並在繞太陽轉動。等到他醒後,他立刻就聯想到原子模型的實質,原子核就像太陽固定在中心,而電子則似行星圍繞其轉動,於是著名的“原子模型結構”就此產生了。不僅波爾,還有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家也受過這種啟示。英國劍橋大學對許多創造性學者的工作進行的一次大型調查的結果就表明,有70%的科學家從夢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示。

夢裡的情景,真的存在嗎?於是,又有人提出,夢是一種無意識思維。這種觀點認為:靈感或創造性思維的出現,也許是夢境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擾,聯想又特別活躍,不受邏輯思維和各種成見的束縛。白天的思索在夢境中繼續下去,豁然貫通的機會就比較大。如此看來,我們還真不能小瞧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