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創造了孩子,但千萬別當上帝!

前幾天,喬爸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標題為:《小女孩聲淚俱下的哭訴,讓父母很無奈》。

說實話,看完這個視頻,喬爸比視頻中未露臉的父母更“無奈”,且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痛心”和“憤怒”。

我們創造了孩子,但千萬別當上帝!

沒有看過視頻的家長看到喬爸用“痛心”和“憤怒”這樣的形容詞,可能以為這是一個父母虐待孩子的視頻。而事實上,視頻中的家長並沒有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侮辱,和行為上的打罵,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家長還會覺得視頻中的父母還是很“講道理”的。但喬爸卻在這看似表達父母無奈的視頻中,看到了孩子對於父母聲淚俱下的“申訴”。

視頻全長兩分多一點,是一位母親在“教育”自己犯了錯的女兒。女孩大概六七歲,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樣子,在承認了所有錯誤後,要求自己靜一靜,求父母不要打擾自己。

而面對孩子如此痛苦的歇斯底里式“哭訴”,女孩的父母竟然在視頻中兩次笑了出來,並全程用一種“上帝”的姿態和視角,“冷漠且無視”孩子所有訴求。只是不停的反覆詢問孩子,“你知道錯了嗎?”“錯了改不改?”“你態度不端正!”最後就算同意了孩子想靜一靜的需求後,又提出不許關門以及要寫檢討書的新要求。

喬爸看到這裡,想說,我們雖然“創造”了孩子,但是請別把自己當成“上帝”!

面對孩子歇斯底里般的哭訴,視頻中母親的聲音顯得既淡定又有種不可侵犯的“神聖感”,母親像個上帝一樣,俯視著自己情緒失控的孩子,像在看一個表演的小丑。孩子雖然在聲音上佔足了“優勢”但還是被母親的“冷漠與無視”逼得節節敗退。

網友評論:這是用最硬的語氣,說最慫的話。

是啊,孩子的那些看似的強勢,無理,其實都是源於自己內心對於無法戰勝父母的恐懼就像奧運會那些競技對抗類項目運動員上場前都要用力的吼幾聲為自己打氣一樣。聲音越大,心裡越沒底氣,越沒底氣,越恐懼。再看看視頻中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尖叫和質問,父母竟然能把孩子逼到這個份上,這是喬爸的“痛心”。

再說說喬爸的“憤怒”。

視頻中的母親,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有一個引申義。

“你憑什麼關門?”這句話意思其實是:“我不允許你關門。

“因為你態度不端正!”孩子帶有情緒的認錯就是態度不端正,也就是我不允許你有自己的小情緒”

“那你肯定是有問題的!”面對孩子對於自己打手板的反抗,這位母親說出這句話潛臺詞其實是:我不允許你反抗我,即使是體罰。”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的思維——孩子是我的所有物,我不允許他/她對我有一絲的反抗。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請問一個從行為到思想,從身體到靈魂都被父母360度全面控制的孩子,能擁有什麼樣的獨立人格?你培養的到底是孩子,還是另一個自己?把自己當做上帝的你,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嗎?

“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

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家長是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病了,病根多半在樹上。家長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往往就是家長自身問題的投射。

家長常常會創造一些問題概念,然後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後便會給孩子“下定論”。

比如家長常常認為“你帶有情緒的認錯就是態度不端正,所以你是個犯錯卻不認錯的問題小孩。”可是要知道,孩子對於情緒的調節本身就不如成人自如,你平時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你的情緒你自己也未必能完美調節,卻在要求孩子能馬上恭敬的認錯,不能有一點情緒,這本身就不現實。

是你在腦中設置了一個偽命題,然後投射到孩子身上,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後,你便把孩子一竿子打到“有問題的小孩”陣營。仔細想想,有問題的未必是孩子吧。

說到底還是家長的認知不到位,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收起上帝的姿態,

我們和孩子只是同學而已。”

著名演員小陶虹,那個我們曾經心中可愛天真的“小龍女”,嫁給她的“豬哥哥”後,一下子沒了消息。最近出現在大熒屏,卻是一個分享教育觀點的節目。她在節目中談到:“做父母要永遠有一顆謙卑的心,我一直沒有一個特別堅決的教育觀,因為我的教育觀是在跟隨著我的成長,和伴隨著她(陶虹女兒)的成長在不停的改變。與其說我在教育孩子,不如說她是我的師傅。我也有其他家長的焦慮,恐懼,但是我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朋友也說,她是為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投入最多的母親。(上父母認知課等等。)

她還講述了一個故事:在一次出門前非常匆忙的情況下,她的女兒把一玻璃杯的牛奶摔倒地上,牛奶四濺,玻璃碴一地。當時的場景對於媽媽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噩夢了,小陶虹忍不住向女兒發了火,怒氣凌冽。女兒一下愣住了,從她的眼中,小陶虹看到了恐懼。她馬上想,

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那麼這個世界還有誰能包容她?小陶虹在那一瞬間覺得自己錯了。

批評這個東西很神奇,當你是個孩子時,當所有人批評你的時候,你都會下意識的遠離他們,但是當你的父母批評你,你會難過,會大哭,會抱住他們。因為孩子給父母的是全身心的依賴和信任。而我們怎麼樣去反饋孩子們這樣的信任和依賴?

平等,尊重,理解,以及正確的開導。

“一想到做父母居然不需要任何考試,

我就忍不住的後怕。”

在知乎上,對於“有一個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父母是種什麼體驗?”中,答案多的讓我吃驚。幾乎全部都是匿名回答,而回答的答案讓人心驚。我們中國人基於“道德”和幾千年的孝道文化,使得我們對父母不得有任何“微詞”。即使孩子們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也不能說出來,一旦你說出來了,就會被打上“不孝”的罪名,以至於如此多的家長,對於自己的“錯誤”一無所知,他們甚至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失誤給孩子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有的甚至是孩子的一生。在教育上受到父母負面影響的孩子往往會陷入一個“極度抗拒自己變成這樣的父母,但不知不覺仍然會變得和自己父母一樣”的死循環。

所以改變自己的認知課程,已經是父母的必修課。

喬爸想說:我們並非生來就是父母,我們也在伴隨著孩子成長,在成為爸爸或者媽媽前,我們也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我們不知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晚要喂幾次奶,我們不知道小兒黃疸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孩子每次哭的含義,那又怎樣?我們都在一起學習。

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我們既是父母,又是同學,我們彼此都不必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會陪伴著彼此,這就是家人的含義。與各位家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