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爲什麼不和我談談!

“一個人當他自己都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是不是就不應該帶下一代來到這個世界上重蹈覆轍,是不是這樣的話,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孩子去感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似乎越來越少的人會因為成為父母而去學習什麼了。曾經很多人在生孩子之前會有懷疑,會問自己的父母:我肯定做不好父母,一想就頭疼。

這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回一句:“沒有誰是天生就會當父母的,有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了。”

其實從最開始,父母就應該誠實的告訴我們“做父母是需要天分的,你的一個不當的舉動,都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人生。”

但沒人說,就這樣,很多“孩子”就有了孩子。

我想那個北大學生拉黑的父母就是如此。在兒子與自己決裂的情況下,他的父母也小孩子般耍脾氣,等待著孩子先低頭,只因為:不能失了做父母的威嚴。

於是,他也將自己這些年的心理問題,懦弱和偏執,全部歸因於父母的“過度關愛”和“不支持”,十二年春節都沒有回家。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看完了萬字長信,我感受到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瘋狂和壓抑,也很清楚,如果父母一直不回應,壓抑的過去會讓這段親子關係,10年之內沒有複合的可能。

父親回應這篇萬字長信的時候說,“還是以前的那些事,他就是放不下”。他至今也不懂為什麼一直愛著的兒子,就這樣斷絕了關係。

其實一切起因,都是因為用錯了方式。

“從來沒有維護過我,從來沒有”

信中提及,父母對他的“控制慾”過強,甚至剪頭髮,穿衣服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沒有上重點中學,不會在嘲笑他的人面前維護他,不相信他說的每一句話,不尊重他的想法,“從來沒有”他強調。

其實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無菌環境裡的,從接送來講,父母其實是不放心他一個人在社會之中,哪怕是學校,怕周圍的環境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之後父母發現,自己的保護可能過多了,於是開始告訴他一些關於社會中的陰暗面,注意是告訴,而不是“教”。

他的父母選擇的把事情用道理的方式告訴他,而不說明原因。

昨天看了一期許志遠的《十三邀》,邀請的嘉賓是李誕,一期都瀰漫著讓人不安的氛圍,裡面有一段對話讓我很深刻: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初入社會,理想化的模型被打破。但他很幸運,從小大起大落的經歷還有後來接觸的“佛系理念”,他沒有崩潰。

但很多人是沒有這樣的經歷,而父母也沒有給孩子穿上“反脆弱”的鎧甲,進入社會後“崩潰”是再正常不過的表現。

《黑鏡》中有一集就是如此,母親太想保護孩子,不想讓孩子過早的接受現實,於是開始用高科技屏蔽她的眼睛,當場景中出現可能會讓孩子不舒服的事物時,會用馬賽克擋住。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這樣進行了很長時間,直到孩子對自己進行自殘,連媽媽悲傷的情緒都無法接收的時候,媽媽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醫生給Sara做的測試表明,她判斷人類基本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她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憤怒,也無法理解畫面中發生衝突的人們發生了什麼事情。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但是當媽媽接受建議把馬賽克去掉時,孩子也早就失去了對外的鎧甲。最後用平板電腦砸向了自己的媽媽。

這位“北大學霸”經歷的,正是如此,父母只是要告訴他世界的規則,試圖讓他接受這世界上本來的運作方式(這裡不對父母的行為是否正確做討論),但是卻用錯了方式,讓他知道了“在社會上沒有人會支持他,幫助他,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最後他明白了道理,卻是以“憎恨父母”為代價。

“你們都是為了自己”

秋岸同學的概念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

上不好的高中是因為和單位之間有某些不可言說的關係,不維護自己是為了親戚的面子,父母和家庭中沒有人相信自己,父母所做的都是錯的,因為父母言行的失誤,而毀了自己的童年和心理。

在他眼中,父母做什麼似乎都是為了自己。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朋友之中也有人有相似的經歷,她一直覺得父母從來也不在乎她的學習,甚至只有在她考的比較好的時候,才會露出一點笑容,記憶中的父母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是如此,父母只有在談到她是第一名時,才不會露出苦大仇深的笑容,所以她一直認為,自己只是父母用來炫耀的機器。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直到她大學一次回家,她因為和室友相處的不是很好,很想崩潰的大哭,但是她媽媽給的答案是“能忍則忍,才能相處下去”。本來想得到安慰的她,卻只得到了不痛不癢的教育。

但是她還是回家了。

到家的一天晚上,就聽見了家裡的變故,家裡花了全部的積蓄,甚至可能連她上大學的學費都搭了進去。但是媽媽一句話都沒有和她說。

晚上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哭,她詢問原因,媽媽說“其實以前一直沒敢和你說,家裡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是很好,但是你還上著學,所以從來沒有告訴你,怕給你增添壓力。我不能在你爸面前表現出什麼,怕他心裡有壓力。

我能和誰說,只能現在和你說一說。我也知道你可能過的不開心,如果不開心就離她們遠一些,總會有解決辦法的,你和我說你的痛苦,我又何嘗不希望你堅強一點,我知道家裡從你小的時候虧欠了你很多,你上大學家裡也沒能幫忙,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堅強,能承擔生活的壓力。”

她沒回應,只是想起了家裡做孜然牛肉的時候,牛肉30多元一斤,媽媽從來都是給她帶飯,一口不吃,媽媽的工資一月要支撐著上學的費用,還有爸爸的醫療費,這一切都在獨自承受。

而自己從來沒有注意,連媽媽的生日都會忘記,還時常說出媽媽不理解自己這種話。她忘記了,媽媽從小也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和爸爸結婚之前從不因為這些事煩心,而一下子讓金枝玉葉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她內心經歷的痛苦,一定不比自己少。

自己竟然產生了他們是利用自己的這種想法,也真是太可笑了。所以有一些父母說過的一些過分的話,她都選擇忘記,只取父母愛她的那部分。

不止朋友一人,因為父母很多自己承擔生活的壓力卻從不和孩子吐露分毫,只是為了讓孩子開心的成長,營造了生活沒有挫折的假象,其實父母自身就活在社會的陰暗之中。

但因為父母很早就在孩子心中樹立了一種正義的形象,卻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將社會的現實告訴孩子。

所以當“過度保護”和“社會陰暗”相碰撞的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這都做不好,你還能做好什麼”

萬字長信中,在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

“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其實這句話的潛在含義就是,你到社會上遲早會面對的,你現在受不了,在社會也無法生存。

本來是好心,明明可以更好的去表達,但卻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加上有了之前孩子對父母的偏見,自然會將話語的意思曲解為“你這都做不好,你太差勁了。”

這恐怕也是各位父母在看到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吧。

孩子小時候內心的準則都是由父母建立的,而且父母的行為在孩子的視角中都是放大的,而當作為父母的你,未經孩子同意破壞孩子內心的圍牆,不斷用自己不注意的言行來挑戰孩子脆弱的底線。

想起了前些年18歲男孩入室搶劫、強姦、殺人重大逃犯的事件,最後在瀋陽被抓獲,很難想象18歲正好的年紀是因為什麼做出這樣殘酷的事情,孩子和老人也不放過。

新聞只報道了他被抓獲了,卻很少有人問,他為什麼犯罪?

起因簡單的讓人吃驚,男孩輟學之後,一直在打工賺錢,在他18歲生日那一天,他媽媽說了一句“你能幹什麼,在家裡什麼也不做,能幹好什麼!”

男孩奪門而出,之後父母再也沒有了他的音信,直到在新聞上看見自己兒子被抓獲的消息。父母四處奔走只為了讓孩子能夠緩刑,畢竟,孩子剛過了18歲的生日。

但是為時已晚。

和秋岸同學一樣,只不過一個和父母決裂,而另一個直接用“犯罪”來證明父母的教育失敗。

秋岸同學的這件事,我看了網上很多的評論,兩極分化很嚴重:

一半人說:理解,這樣的父母是自私的,“偽父愛”,“偽母愛”,他們將孩子當作自己的物品,以為付出了就可以操控孩子的一切。這樣的父母不值得原諒。

另一半說:他的承受能力太弱,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父母嗎?有一舉一動都不會出錯的父母嗎?顯然不會,為什麼和他有相同經歷的人都樂觀的活著,只有他和養育自己的父母有了“深仇大恨”,將生活中的一切不易都歸結於失敗的家庭教育。這恰恰說明,他的父母並沒有像他說的那樣控制他的思想,是他自己太玻璃心了。

我並不偏向於哪一方,只是想說兩方都有錯,父母錯在用錯了教育方式,其實教育要實際行動,不是一句不說將冷冰冰的道理丟在孩子面前,要明白自己的孩子“不一樣”,最適合孩子的方式是什麼。

孩子也錯了,錯在太過偏執,將父母想象成了沒有感情的機器,其實父母也有很多話不能說,他們不懂你,是因為你從未真實的袒露自己內心的想法,你腦補自己父母的一切,認為父母為你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和“虛榮心”。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其實很簡單:

在家裡,父母和孩子都是客人,只吵架,不交心。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六年:有那麼多次機會,你們為什麼不和我談談!

秋岸的父母說:自己能做的,只有給足兒子時間。

但秋岸顯然不這麼認為,“已經沒法信任他們了,那麼多次機會都那樣了,能相信突然地改變嗎?”

“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記者問。

“那是他們自作自受。”他回答得很乾脆。

似乎這段關係,是註定無法挽回的。

看過《霍亂時期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他還太年輕,尚不知道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誇大好的,也正是由於這種玄妙,我們才得以承擔過去的重負。

喬爸也相信,很多年以後,他與自己的父母終將和解。

但前提是,他們要坐下來談談。

交心的那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