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羣雄結盟「鬥地主」,爲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鬥地主”是眼下流行的牌類遊戲,規則要求至少有三個玩家,一方是地主,另一方是由兩個以上玩家組成的“長工聯盟”,以一方先出完牌為勝。“鬥地主”需要有一手好牌、過硬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

戰國中期,秦國通過實行商鞅變法,綜合實力得到迅速提升。秦國的強大,打破了各國之間的均勢,楚、齊、趙、魏、韓、燕等國先後組成了五次合縱聯盟,與秦國鬥了五輪“地主”,結果聯軍敗多勝少,到底秦國有“神操作”還是聯軍有“豬隊友”呢?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張儀(?-前309年)_圖

為了更有效的實行“連橫”策略,公元前322年,張儀來到魏國,當起了宰相。他一方面向魏惠王推銷連橫策略,另一方面與秦國暗中聯絡,秦軍借道魏韓,東出攻齊。然而事與願違,面對巧舌如簧的張儀,魏惠王不為所動。同時,齊軍也大敗秦軍。

在秦國遭受外交和軍事雙重打擊之後,合縱的種子在各國內部悄悄萌發。公元前319年,魏國將張儀驅逐出境,由公孫衍出任魏相。在他的斡旋之下,魏、趙、韓、楚、燕等五國組成合縱聯盟,由楚懷王任縱長,一起出兵攻打秦國。公孫衍還聯絡了秦國西北的義渠,雙方約定在秦國的東南和西北同時進攻,使對手腹背受敵,兩線作戰。

公元前318年,聯軍進軍函谷關,雙方展開對峙。次年,秦軍發起反擊,聯軍敗退。秦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先後在修魚和觀澤(今河南清豐南),兩度擊敗聯軍,斬殺士兵8.2萬人,俘虜韓將鯪申差,第一次合縱攻秦以失敗告終。

按理說,“5+1”聯盟,應該能夠打贏秦國的。而然聯盟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楚、燕兩國受秦國威脅較小,積極性不高,未派一兵一卒參與攻秦。而義渠王在收到了秦國送來的“文繡千匹,好女百人”後,並未在約定時間投入戰鬥。由於合縱聯盟內部步調不一,導致聯軍實力“注水”,“5+1”成了“三打一”。反觀秦國,通過賄賂義渠,緩解了兩線作戰的壓力,利用時間差,調兵遣將,最終粉碎了五國合縱攻秦的企圖。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_圖

第二次合縱攻秦始於秦韓的宜陽之戰。蘇秦曾說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公元前308年,秦軍圍攻宜陽。經過五個月的戰爭,宜陽城陷,六萬韓軍被殺,俘虜無數,繳獲大量戰略物資。宜陽的失守,將韓國一分為三,國力大損。而秦軍完全控制了崤函要道,兵鋒直指中原,同時,意味著六國被迫轉入戰略防守。

隨後幾年間,秦軍高歌猛進,先後攻佔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公元前298年,秦楚在析(今河南西峽)激戰,楚軍大敗,5萬楚軍被斬殺,10餘座城邑被攻佔。

秦國一家獨大,強勢擴張,促使齊、魏、韓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三國合縱抗秦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同年,乘秦國師老兵疲之際,三國聯軍在孟嘗君田文的指揮下,展開反擊。聯軍攻破函谷關,兵抵鹽氏,秦國被迫提出媾和,歸還原屬韓國的武逐、魏國的封陵等城。第二輪“鬥地主”聯軍勝利。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秦置三十六郡和內史_圖

從表面上看,秦國這回當“地主”輸了一輪。不過,秦國仍然控制著戰略主動權,“地主”的地位依舊不可動搖。公元前249年,以宜陽為基礎的三川郡設立。秦國設立三十六郡,三川郡為諸郡之首,可見其重要性。此次聯軍能夠獲勝,是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利。秦軍連年征戰,已成強弩之末,正是反擊的大好時機。聯軍在韓魏本土作戰,以逸待勞,戰而勝之。秦國兼併六國的野心,迫使各國抱團取暖,共同抗秦。

第二次合縱攻秦的勝利後,秦國改變策略,加強“連橫”手段,拉攏和分化六國。一方面改善與楚國的關係。放低姿態,主動與楚交好,弱化其參與中原戰爭的意願。另一方面利用齊國意欲攻滅宋國的契機,趁機拉攏齊國,秦國提議將齊湣王和秦昭王並稱“東西二帝”。齊湣王欣然接受,並答應秦國聯合攻趙。

面對“地主家”突然出現的幫手,“長工們”隨時面臨東西夾擊的危機。趙、魏兩國深感力不從心,派趙相李兌遊說魏國加入合縱聯盟。而蘇秦為了燕國的利益,入齊遊說齊湣王,分析了齊國的國勢,又指出齊國的戰略失誤。齊湣王被蘇秦的話打動了,主動放棄帝號,加入合縱聯盟。這代表著秦齊連橫破產了。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戰國中後期形勢圖_圖

齊、魏、趙、韓、燕等五國共同出兵,再次攻秦。然而五國聯軍行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一帶,就裹足不前,相互觀望。秦國見狀,主動取消帝號,將溫(今河南省焦作)、軹(今河南濟源東南)、高平(今山西省晉城)重新歸還魏國,將王公和符逾歸還趙國。在秦國的主動示好下,五國聯軍師出無名,主動撤軍。第三次合縱攻秦無果而返。

各國目的不一,利益不均,是第三次合縱攻秦失敗的主要原因。而秦國利用各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轉移矛盾,積蓄實力,成功的瓦解了各國合縱意願。這一波秦國的“神操作”獎勵一個雞腿。

公元前260年,秦軍在長平包了趙軍的“餃子”,一下殲滅趙軍45萬。繼而,秦軍蠶食大片土地,加強對趙國的攻勢。可以說,此時秦國手裡有一大把好牌。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將趙國從亡國的邊緣拉了回來。然而,信陵君救了趙國,卻得罪了魏安釐(xī)王,他只得客居趙國。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長平之戰遺址 山西晉城高平市永錄鄉_圖

秦國攻趙失利,又將矛頭指向了魏國。秦昭襄王命蒙驁率軍攻魏,屢戰屢勝。魏安釐王見形勢危急,急忙派使者持重禮,將信陵君迎回魏國,並且宣佈免除他竊符殺將的過錯,授予上將軍印。信陵君走馬上任後,第一要務就是召集各國合縱救魏抗秦。各國敬重信陵君的人品,除齊國外,魏、趙、韓、楚、燕等國紛紛出兵,聽其號令。

五國聯軍攻秦,取得節節勝利,秦軍敗退至河外,遭到聯軍合圍,信陵君奮不顧身,衝鋒在前,秦軍人心渙散,蒙驁死戰力屈,被迫西潰函谷關,堅守不出,相持數月後,聯軍撤退。信陵君因此拜為上相,受封五城作為食邑。

此次合縱攻秦,憑藉信陵君的一己之力,一戰封神,沉重打擊了秦軍,收復了關東之地,魏國轉危為安,實現逆襲。從秦軍的失利可以看出,統一六國雖大勢所趨,但阻力重重,“地主”一家獨大,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連橫各國成為秦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范雎(?-前255年)_圖

搞好外交,是秦昭王時期的重點工作。范雎的入秦,破解了秦昭王面臨的合縱難題。范雎主張“遠交近攻”,通過外交和軍事的手段達到統一六國的目的。這一外交方針的主要成果,是促使齊國依附秦國。齊國的退出,削弱了各國對抗秦國的力量。

秦王政即位後,加快了對外擴張。秦軍大舉進攻,席捲中原,形成了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之勢。為扭轉不利局面,魏景湣王遣使通趙,表達了合縱的意願。通過一番外交活動,趙、魏、韓、燕、楚等五國再次組成合縱聯盟。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煖率領聯軍,開始戰國曆史上最後一次“鬥地主”。

鑑於函谷關易守難攻,龐煖出其不意地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黃河,在距離咸陽80裡的蕞(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與呂不韋率領的秦軍不期而遇。呂不韋認為楚軍勞師襲遠,士卒疲憊,戰鬥力必定衰減,而楚國是大國,影響力大,楚軍敗,聯軍必定無心戀戰。秦軍計劃夜襲楚軍,楚軍發現了秦軍的動向,尚未交戰,就自行東逃。聯軍見此,人心浮動,紛紛退兵。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秦滅六國 示意圖_圖

聯軍的“豬隊友”,同床異夢,各懷算計,導致最後一次合縱抗秦無果而終。秦王政親政後,加快了統一戰爭的節奏,各國無暇合縱,“數年之中盡兼天下”。“地主”笑到了最後。

“地主”和“長工”各有一手好牌。秦國變法革新,國富兵強,在強軍的同時,開展連橫外交,心裡有了底氣,自然風生水起,使統一天下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相比之下,好牌分散在各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對抗“地主”,然而事與願違,各國只顧短期利益,畏難苟安,離心離德,合縱雖偶有收穫,未對秦國造成根本性的影響,最終成為滅亡前的迴光返照。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