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美麗昌吉|昌吉的村莊正在悄悄

強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美麗昌吉|昌吉的村莊正在悄悄

鄉村處處好容顏

自治州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紀實

一個個小村莊逐漸綠起來、富起來、美起來,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座座庭院乾淨整潔、綠樹鮮花相擁相依……6月24日至26日,記者跟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2018年天山環保行執法檢查組赴瑪納斯、呼圖壁、昌吉市等地,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幅美麗鄉村的精彩畫卷。

通過農村環境整治,越來越多的鄉村變得更加美麗。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生態村,2個自治區級生態縣、15個生態鄉鎮、59個生態村,38個自治州生態鄉鎮、258個自治州生態鄉鎮。

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昌吉|昌吉的村庄正在悄悄

在瑪納斯縣樂土驛鎮上莊子村的小遊園裡,幾位老人坐在樹蔭下聊天。天山網記者 王娜 攝

“見縫插綠”扮靚美麗鄉村

“真沒想到,現在的村莊綠化這麼好,處處都是風景。回村以後,我也要帶著村民積極行動起來,像愛護生命一樣保護我們的環境。”自治區人大代表、瑪納斯縣蘭州灣鎮拱拜斯村村民馬存霞感慨地說。正如她所說,無論是村莊道路兩側、房前屋後,還是廣場小遊園,處處都“見縫插綠”,增添了村莊的活力。

呼圖壁縣大豐鎮紅柳塘村,早在2006年就被自治州確定為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這些年,該村一直致力於居民點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300萬元,建成了全州第一家村級小遊園。小遊園內各種花草樹木種類繁多,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透亮,格外好看。

“2016年,依託美麗鄉村建設,我們對村前20畝地老遊園進行了重新修整,並在文化室後面新建了一個佔地66畝的新遊園,居民點綠化率達42%以上。”大豐鎮紀檢書記曹瑞介紹說。

自己栽樹,自己乘涼。為打造綠色生態村莊,紅柳塘村村民將切身利益與種樹結合,積極性特別高,無論是誰都會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植果樹,綠化覆蓋率明顯提高

記者來到瑪納斯縣樂土驛鎮上莊子村小廣場,亭臺長廊下,幾位老人正悠閒地坐著聊天。一聊起村裡的變化,77歲的老黨員何友根就滔滔不絕,“村裡這幾年變化太大了!這個小遊園是當年我們村民共同拉石料建起來的,現在真是越建越好。”

近年來,瑪納斯縣樂土驛鎮上莊子村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以“絲路古驛 生態家園”為主題,科學制定建設規劃,突出驛站文化元素,採取明清驛站風格與現代生態村建設相融合的方式,改造村容村貌,體現田園風光,彰顯鄉村魅力。

“綠”多了,風小了,村子環境越變越好。看著村莊道路兩邊的蘋果樹,何友根深有感觸地說:“我要帶著村民種更多的樹,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垃圾治理得到全面加強

髒亂差的環境衛生不復存在,亂扔垃圾的陋習悄然改變。走進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閔瑪生態村,映入眼簾的是平坦整潔的鄉村道路、錯落有致的牧民安居房。隨便進入一戶村民家,都能看到整潔美麗的庭院,令人賞心悅目。

“現在生活好了,家裡就有衛生間,出門就有垃圾箱,院子裡還種了葡萄、土豆……”村民巴合提·沃布拉依說起這些高興地合不攏嘴。

巴合提·沃布拉依一家於2013年搬進了村裡的牧民安居房。他高興地說:“政府補貼蓋房子,想著法子幫著牧民增收致富,現在又採取獎勵政策來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居住環境越來越好。”

最讓巴合提·沃布拉依開心的是,他被選為片區小組長,在他的帶領下,他所管轄的片區環境衛生非常好。“衛生搞得好,村上就給你發紅牌,還給你獎勵,你看院裡的蘋果樹都是政府獎勵的呢。”巴合提·沃布拉依指著家裡的果園說。

正如巴合提·沃布拉依所說,村裡建立村規民約,讓村民環保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

近三年,自治州累計投資2.07億元,實施了44個鄉鎮284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推行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和引進保潔公司、政府購買服務等垃圾處理模式,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紮實推進,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垃圾處理,記者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幸福村看到,這裡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配有獨立衛生間,安裝了沖水式潔具。有了這樣好的環境,村民們的心情也美起來了。

“廁所革命”折射出的是民生改善。自2011年以來,自治州新建8.7萬餘戶農村安居富民房,水衝式廁所配建率達90%以上,48個行政村實現了廁所汙水無害化處理。2018年,計劃新建安居房衛生廁所6280個,新建、改建符合國家標準的旅遊廁所300座以上。

好生態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走進文化大院,吼個兩嗓子,唱著自己編哈的曲曲子,客人們一手拿著菜單子,耳朵裡聽著小曲子……”說起呼圖壁縣紅柳塘村,自然少不了伴隨美麗鄉村建設應運而生的農家樂,其中最為典型、也最具特色的要數該村黨員創業帶頭人高永貴開辦的“農家樂”高老莊了,高永貴打著幽默風趣的快板,讓記者著實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氣息。

“環境好了,我們這兒的遊客也多了,收入越來越高!”高永貴自豪地說。

不僅要讓農村變美,更要讓農民變富。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幸福村葫蘆園內,一件件精美的葫蘆作品吸引著人們前來觀賞。“我們村集體班子想著法子讓村民共享旅遊經濟這塊‘大蛋糕’,正準備推出一些家庭民宿項目,這樣不僅可以留住遊客,更能增加村民們的收入!”幸福村黨支部書記賀躍奇介紹說。

的確,越來越多的村民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或是就近打工,或是自主創業,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昌吉市大西渠鎮大西渠村村民姚秀紅整理著自家庭院,院子裡紅牆碧瓦、綠樹掩映,500多平方米的院子裡種著西紅柿、辣椒、豇豆等蔬菜。“以前住的土房子,就靠70畝地生活。現在地承包出去了,丈夫出去打工,我在家打掃房子養養雞、種種菜,每月收入近萬元,這就是我們農村人的新生活。”姚秀紅說著卻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村裡環境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們從內心深處感到高興。”在採訪中,不少村民這樣說。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自治州一直在持續發力。老百姓們相信隨著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天藍、地綠、水清,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一定能如期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