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以來,歷東晉、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蘇地區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繁榮,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後期、清中期,分別達到巔峰。1927年,當時亞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先後設立特別市而脫離江蘇省,江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改革開放以後,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迅速。
截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7189元,常住人口8029.3萬人。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能夠獲得如此發展,最基本的因素自然是地利:長江橫貫江蘇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4千米。水網密佈,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託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該省主要港口有蘇州港、連雲港港、南通港、南京港、鎮江港、江陰港等,蘇州港(包括太倉、常熟和張家港三個港區)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亦為中國大陸內河航運第一大港。
有了最基本的地利優勢,還需要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人和。江蘇是傳統中國教育大省,自古便重視教育,同時也人才輩出。2004年全省擁有普通高校111所,本專科在校生99.48萬,研究生在校生6.79萬。普通高校數和在校人數均居全國首位。而且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人民解放思想,戰略眼光一直處在全國前列。前期依靠龍頭企業帶動鄉鎮企業發展的戰略,為後期發展第二、三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不過,雖然江蘇省經濟位居全國前列,但是省內經濟差距比較明顯,南部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北部。其中蘇南地區,經濟水平長期位居全國前列;江淮地區南部的揚州、南通和泰州也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北部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江蘇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較低,顯示出經濟發展過程更多是依賴投資拉動。
閱讀更多 完美陌生新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