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認爲諸葛亮派誰去守街亭最合適?爲什麼?

桅子花香


在228年春天第一次北伐的情況下,派誰去守街亭擋住張郃。

如果維持歷史上諸葛亮的分兵格局,只是更換將帥人選,那麼史書已經記載很清楚,當時的人主張魏延、吳懿等人去。我覺得今天的讀者判斷,未必會比當時的人更準確。王平從後來的才能看,或許比魏延吳懿更合適,但是畢竟資歷有限,又不識字,強行提拔是比較有壓力的。題目也說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那麼就不必考慮了。

而如果允許在兵力部署上已經更改,我個人比較贊成毛主席的觀點,應該由諸葛亮自己統帥主力去和張郃進行決戰。

當時的格局是,曹真率領的關西魏軍主力被趙雲牽制到了斜谷,諸葛亮的蜀軍主力直撲雍州西部,而張郃率領的魏軍增援部隊朝雍州西部激進。歷史上諸葛亮採取的策略是分散主力,以一部分兵力(很可能是多數兵力)圍攻祁山據點,一部分兵力分散攻擊雍州各郡,然後馬謖帶領一部分兵力去街亭阻擊張郃。顯然,這是把蜀軍原本具備的局部兵力優勢(諸葛亮的主力應該超過張郃及雍州各地方魏軍之和),分散到圍攻各處郡縣。雖然可能佔領一些地盤,但同時卻讓蜀軍在街亭這個決戰戰場上兵力劣勢。當然紙上談兵的馬謖上山避戰,造成蜀軍迅速崩盤是個偶然事件。但就算派了經驗豐富的魏延、吳懿等人,一時在街亭地區形成僵持,魏軍奪不下街亭,但蜀軍也不可能吃掉張郃。雙方打成僵持後,斜谷的曹真部隊可以迴轉,曹睿也可以從中原調動更多的後援兵力。這時候就算諸葛亮能夠奪取祁山要塞,之後還是要展開主力會戰,格局依舊不明朗。

與其如此,倒不是對於雍州西部的各處魏軍據點只進行牽制,而以主力部隊在街亭決戰。如果能一舉擊潰張郃,則雍州地區格局可以完全扭轉。


天外村藥房


公元228年,蜀國經過諸葛亮幾年精心的治理,日益昌盛,四方歸服,民心向內,豐衣足食,人們皆感丞相大恩。諸葛亮見國已穩定,不敢忘先帝之重託,隆中之對策,以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為已任,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諸葛先命趙雲、鄧芝率一路人馬為疑兵,出箕谷,做出攻打眉縣之態勢,以吸引魏之注意,魏明帝曹睿果然中計,派曹真總領關右人馬抵抗蜀國進攻,曹真兵進眉縣,佈防於秦嶺一線。

諸葛亮見曹魏果然中計,心中大喜,親率八萬人馬,以馬謖為先鋒,兵出祈山,奇襲隴右地區,隴右軍民見天降蜀兵,大驚,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相繼投降,郭淮則逃往上邽,固守待援。

三郡丟失,朝堂振驚,明帝曹睿親到長安,坐鎮指揮,命曹真率關右兵馬阻擊趙雲,又徵集五萬精銳,從荊州速調張郃,讓張郃率五萬人馬抵禦諸葛亮。涼州刺史與金城太守則派兵去攻打南安。

諸葛亮這裡也不好受,雖隴右三郡投降,但隴西與廣魏兩郡誓死不降,拼死固守,戰爭一度進入膠著狀態,而曹魏援軍正火速趕來。

諸葛亮知張郃前來必過街亭,須派一員大將在此阻擊張郃,馬謖再三請纓,又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思忖再三,決定讓馬謖前往,臨行前再三叮囑,要按其部署行事,又派王平輔佐,以防有失。

諸葛亮讓高翔率一部人員駐守街亭之左列柳城一線,以接應馬謖,又令魏延率人馬於街亭之右山谷中接應馬謖。

如此佈防可算萬無一失,馬謖與張郃交戰之時,高翔與魏延左右殺出,還是有勝算的,無奈馬謖把營扎于山上,讓張郃斷水,兵不戰自亂,結果大敗,高翔則被郭淮擊潰,魏延被張郃堵于山谷中,差點喪命。王平則率一千人馬收集殘兵敗將撤回。

諸葛亮在西縣聽報,已知大事已去,而趙雲所部也被曹真所敗,大有被人包餃子的危險,於是倉皇退回漢中。

當時情況下,我想只要不是派馬謖,派任何一個將官去都可以,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派誰去都守不住,包括諸葛亮。而且最後一種的可能性最大,馬謖只是冤大頭而已。蜀兵以山地戰見長,而魏兵以騎兵見長,馬謖之所以選擇于山上,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街亭要塞已被破壞,根本無險可守。二是因為兵少,張郃那是精兵五萬,大部分是騎兵,在當道紮營不夠墊馬蹄子的,所以才扎于山上,引張合攻山,才能以已之長攻其之短,才有獲勝的可能。

蜀國的國力太小了,以一州之力怎麼跟九州之力抗衡,諸葛亮再有能力又能如何,人才兵源的匱乏,使其無力迴天。以小國之力攻其強國,奇襲才能成功,一旦被人家發覺,優勢頓消,只能撤退,這也是諸葛亮幾次北伐無果的真正原因。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無論正史還是演義,記載都一樣:從未有過帶兵經驗的參謀馬謖去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趙雲去箕谷充當疑兵。這個安排當然是一個昏招,一方面是趕鴨子上架,一方面是大材小用牛刀殺雞。

正史記載中,進攻街亭的是左將軍、鄚侯、特進(朝會時位僅次三公)、督諸軍的張郃張俊乂,趙雲擺救黃忠、擺“空營計”嚇退曹操的時候,張郃就在軍中,連挑戰趙雲的勇氣都沒有,只會跟著曹操一起逃命——如果知道守衛街亭的是趙雲,那麼張郃有沒有勇氣挑戰暫且不說,就是真的傾盡全力攻打,在穩重的老將趙雲面前,他也討不到便宜:趙雲可以連面都不露,就躲在營寨裡用弓弩招呼,張郃也只能徒喚奈何。

如果馬謖替換趙雲去當疑兵,也會當得很稱職:馬謖雖然沒有大智慧,但花花腸子卻不少,他會拿出文官特有的狡詐,大造聲勢,把自己少的可憐的人馬偽裝成一路大軍。

在充當疑兵這個崗位上,我們不能不承認,趙雲是比不過馬謖的:讓久經沙場戰功卓著的虎威將軍在馬尾巴上綁樹枝嚇唬人,趙雲還真做不來——張飛據說斷橋故佈疑陣那是迫不得已,手下只有二十個騎兵。要是給張飛趙雲一千個騎兵,他們早就迎著曹操大軍衝殺過去了。


半壺老酒半支菸


謝邀!在當時,其實根本不用換人,就是馬謖、王平就能守住街亭。

首先看看《三國志-王平傳》記述;“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也就是說,以馬謖為大將,王平為先鋒(並非副將)。本來應該是王平首先對敵才對,但是不知為何,張郃首先攻擊的,卻是馬謖的主力。擊敗馬謖後,才去攻擊王平。正史寫的非常含糊!按理;王平為先鋒,即使馬謖駐軍上山,王平不肯去。他也應該駐紮在馬謖的前面,首先阻擋張郃。但從記述看;顯然王平是駐防在馬謖大軍之後。不知道這樣次序的駐防,是馬謖的命令,還是王平的自作主張?如果是馬謖命令王平駐防於後,則馬謖是活該。沒有懸念!如果不是馬謖的命令,而是王平自己駐防在後;那諸葛亮追究責任的時候,王平之罪並不比馬謖輕。即使他勸誡過馬謖,但駐軍於主力之後,違背了先鋒之責。應該和馬謖同罪,同樣被斬首!但是,從王平之後所採用的措施“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來看,可以將功折罪,不判死刑而已。可王平卻因此而“有功”,反而升官進爵了;王平戰後“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晉升為“相府參軍”。頂替了馬謖的職務。這樣的處理,諸葛亮的“賞罰嚴明”,就是“虛有其表”而已!

其次;馬謖被圍、被攻擊的時候,王平在幹什麼?不管是不是馬謖命令他駐防在主力之後,主力被圍,他為何不救?而僅僅是在主力戰敗四散後才“鳴鼓自持”?主將、先鋒各領一軍,各自為戰,互不相救;即使馬謖肯“下據城”,也決不可能守住街亭!

其三;張郃的五萬大軍看起來挺嚇人,可實際上攻擊力並不怎麼樣;看看王平才千餘人,張郃就膽怯了。四五十倍於對方的兵力,難道對方有“埋伏”,就沒有辦法啦?可張郃就是因為怕埋伏,就這樣撤退了。讓王平有時間慢慢地收聚馬謖的敗兵,慢慢地退走。正史記述的是;“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可見,不管史書怎樣吹張郃,張郃的實際能力也並不怎麼樣。只是他運氣好,碰到了個更加膽小的諸葛亮,見馬謖敗了,就趕快撤軍了。所以成就了張郃五萬大軍“打退”了諸葛亮“一伐”的近十萬大軍的美名!

其三;第四次北伐,《三國志-王平傳》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張郃根本無法攻破王平的防守。再一次證明,張郃的攻擊力並不強!

其四;費褘當政時,王平守漢中。曹爽率十幾萬大軍取漢中,卻被王平三萬打敗了。證明王平的防守能力是很強的!

參照以上的的戰例看;王平本身就非常合適守街亭。只需要馬謖、王平兩人調換位置;即王平為主將,馬謖為謀士(或副將),就可以擋住張郃,守住街亭。根本不需要別的將領代替!


傲視蒼穹39


如若派趙雲、王平去守街亭當可勝券在握,最壞結果也不至大敗而歸。一是趙雲素著威名,長坂坡闖陣斬將,使曹兵喪膽。定漢中大展雄風,被譽為虎威將軍渾身是膽,且一生少有敗績。再者趙雲謹慎處事,從未有失。二是王平久經戰陣,經驗豐富,料敵制勝多有建樹。當年料徐晃背水之戰必輸,極有遠見。此二人在蜀將之中皆能獨擋一面,是守街亭最佳人選。


天山月3


謝謝邀請,我相信諸葛亮當時已經派了自己認為最合適守街亭的將領,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最合適守街亭的是穿越到三國的你,因為你肯定知道該如何守好。否則就沒有事後諸葛亮的說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