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在匯川交付ITER國際組織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6月9日,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主辦、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中國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交付儀式在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舉行。這標誌著我國成為首個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批量交付核心產品的國家。

交付儀式上,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簡稱 ITER音譯 伊特爾)磁體支撐採購包負責人kees,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雷增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沈維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十研究院院長張兆勇,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楊品華,貴州省科技廳調研員何瓊,遵義副市長魯成軍,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曾徵等領導嘉賓共同為首批18套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支撐產品揭幕。

此次交付的產品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發,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製造,包括重力支撐(GS)、極向場線圈支撐(PFCS)和校正場線圈支撐(CCS)三個部分共18套。交付儀式結束後,這批產品,將被運往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現場,成為進入廠房並進行安裝的首批基礎性部件,這標誌著我國邁向ITER國際組織成批量交付的新階段。

ITER同國際空間站、歐洲加速器、人造基因組計劃一樣,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其目的是藉助氫同位素在高溫下發生核聚變獲取豐富能源(人造太陽)。ITER投資和建設規模之龐大、交叉學科種類之多、實驗設備之複雜,都決定了它必須由多國合力完成。該計劃約需耗時35年,耗資100億美元,設計領域包括超導研究、高真空、生命科學、遙控密封、環境科學、等離子計量和控制、信息通信、納米材料等多種學科。合作承擔ITER計劃的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等7各成員涵蓋全世界主要核國家,覆蓋全球近一半人口。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2014年,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憑藉著行業頂尖技術,成功中標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部件製造。在參與該項目中,該公司根據某型雷達水冷散熱結構提出PFCS-1/6冷卻系統優化方案,提出磁體支撐冷卻結構設計優化,取代ITER 國際組織原設計中銅板傳熱、銅與不鏽鋼管真空焊接冷卻結構,解決了磁體支撐原設計存在的散熱效果不佳、異種材料焊接結構可靠性和製造工藝性差、成本高等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冷卻系統傳熱效率和-269℃惡劣工作環境下 ITER 真空室設備可靠性,為 ITER 項目貢獻了“新力”智慧。

目前,ITER 磁體支撐冷卻系統結構設計發明專利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前期ITER項目零部件的試製、試驗及總結,以及目前ITER極向場線圈支撐PFCS1~6和ITER環向場線圈支撐GS部件的製造,掌握了一系列的製造和創新技術,為即將啟動的PF2、PF3、PF4、PF6等部件的生產製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經過4年多的研發製造,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批產品成功交付ITER國際組織,得到業內專家高度認可。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交付產品介紹

ITER磁體支撐項目首批產品包括:18套PFCS-5,1套PFCS-3,1套PFCS-4,1套GS。

其中,PFCS是極向場線圈的關鍵受力部件,共有PFCS-1 和 PFCS-6各9套,PFCS-2~PFCS-5各18套以及PFCS3/4懸掛支撐18套,整體運行在一個超低溫、強磁場的環境中,不但要承受數百噸的PF超導磁體,還受到室溫冷卻到工作溫度時的熱應力、裝置運行時等離子體放電和破裂時產生的交變電磁力,服役環境惡劣。

PFCS-5作為ITER六種極向場線圈支撐中最大的U型線圈支撐,單套重量約3.5噸,外形尺寸為1800mm*1660mm*1200mm。此外PFCS-3外形尺寸為1200mm*1260mm*1500mm,單套重量3.4噸;PFCS-4外形尺寸為1500mm*1200mm*1400mm,單套重量3.34噸。

GS(重力支撐)由18套複雜支撐結構構成,不僅承受著託卡馬克裝置1萬噸的淨重,還將承受裝置放電運行及極端條件下產生的巨大脈衝電磁力。單套重逾23噸,外形尺寸3300mm*1800mm*1600mm,是磁體支撐系統中最重的部件。

名詞解釋:

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簡稱ITER ,中文讀音 伊特爾),俗稱“人造小太陽”,主要是模擬太陽及其他星體上發生的核聚變,通過氘(dao)—氚(chun)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核聚變所需的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而氘—氚反應的產物沒有放射性,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釋放溫室效應氣體,安全性高,是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

圖/遵義雜誌社全媒體記者 何祖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