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6月9日,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办、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交付仪式在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首个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批量交付核心产品的国家。

交付仪式上,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简称 ITER音译 伊特尔)磁体支撑采购包负责人kees,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雷增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维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十研究院院长张兆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贵州省科技厅调研员何琼,遵义副市长鲁成军,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曾征等领导嘉宾共同为首批18套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揭幕。

此次交付的产品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发,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包括重力支撑(GS)、极向场线圈支撑(PFCS)和校正场线圈支撑(CCS)三个部分共18套。交付仪式结束后,这批产品,将被运往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现场,成为进入厂房并进行安装的首批基础性部件,这标志着我国迈向ITER国际组织成批量交付的新阶段。

ITER同国际空间站、欧洲加速器、人造基因组计划一样,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其目的是借助氢同位素在高温下发生核聚变获取丰富能源(人造太阳)。ITER投资和建设规模之庞大、交叉学科种类之多、实验设备之复杂,都决定了它必须由多国合力完成。该计划约需耗时35年,耗资100亿美元,设计领域包括超导研究、高真空、生命科学、遥控密封、环境科学、等离子计量和控制、信息通信、纳米材料等多种学科。合作承担ITER计划的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等7各成员涵盖全世界主要核国家,覆盖全球近一半人口。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2014年,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着行业顶尖技术,成功中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部件制造。在参与该项目中,该公司根据某型雷达水冷散热结构提出PFCS-1/6冷却系统优化方案,提出磁体支撑冷却结构设计优化,取代ITER 国际组织原设计中铜板传热、铜与不锈钢管真空焊接冷却结构,解决了磁体支撑原设计存在的散热效果不佳、异种材料焊接结构可靠性和制造工艺性差、成本高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冷却系统传热效率和-269℃恶劣工作环境下 ITER 真空室设备可靠性,为 ITER 项目贡献了“新力”智慧。

目前,ITER 磁体支撑冷却系统结构设计发明专利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前期ITER项目零部件的试制、试验及总结,以及目前ITER极向场线圈支撑PFCS1~6和ITER环向场线圈支撑GS部件的制造,掌握了一系列的制造和创新技术,为即将启动的PF2、PF3、PF4、PF6等部件的生产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经过4年多的研发制造,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产品成功交付ITER国际组织,得到业内专家高度认可。

聚焦|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在汇川交付ITER国际组织

交付产品介绍

ITER磁体支撑项目首批产品包括:18套PFCS-5,1套PFCS-3,1套PFCS-4,1套GS。

其中,PFCS是极向场线圈的关键受力部件,共有PFCS-1 和 PFCS-6各9套,PFCS-2~PFCS-5各18套以及PFCS3/4悬挂支撑18套,整体运行在一个超低温、强磁场的环境中,不但要承受数百吨的PF超导磁体,还受到室温冷却到工作温度时的热应力、装置运行时等离子体放电和破裂时产生的交变电磁力,服役环境恶劣。

PFCS-5作为ITER六种极向场线圈支撑中最大的U型线圈支撑,单套重量约3.5吨,外形尺寸为1800mm*1660mm*1200mm。此外PFCS-3外形尺寸为1200mm*1260mm*1500mm,单套重量3.4吨;PFCS-4外形尺寸为1500mm*1200mm*1400mm,单套重量3.34吨。

GS(重力支撑)由18套复杂支撑结构构成,不仅承受着托卡马克装置1万吨的净重,还将承受装置放电运行及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巨大脉冲电磁力。单套重逾23吨,外形尺寸3300mm*1800mm*1600mm,是磁体支撑系统中最重的部件。

名词解释: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简称ITER ,中文读音 伊特尔),俗称“人造小太阳”,主要是模拟太阳及其他星体上发生的核聚变,通过氘(dao)—氚(chun)核聚变释放巨大能量。核聚变所需的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而氘—氚反应的产物没有放射性,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不释放温室效应气体,安全性高,是资源无限的理想能源。

图/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何祖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