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哪些行爲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自由的心魔


同為家長,每次陪孩子去各種興趣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長,有和善的,有健談的,有強勢的,有孤僻的,也有冷漠的,而透過這些家長的外現語言行為,就很好理解班上的孩子們,為什麼有些熱情外向,有些羞澀內向,而有些,則是經常唯唯諾諾,遇到某些調皮搗蛋小夥伴的“挑釁”,更是顯得手足無措,直朝窗外的爸爸媽媽投去求助的目光!


那麼,到底是家長做了什麼教了什麼而導致了孩子這種相對懦弱的性格呢?簡單來講,原因有二:


第一,家長太強勢,凡事喜歡替孩子做主,以權威性為家庭重心,令孩子失去了話語權。

這類家長,性格強勢,掌控欲非常強,往往喜歡按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有些是在工作中養成的行為習慣,有些則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過重,導致凡事都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希望自家孩子能做到最好,孩子一旦反抗,輕則“都是為你好”的大道理連篇,重則一頓權威性胖揍,令孩子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當然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當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沒毛病的,內心深處也都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好好學習,好好生活,那麼將來才有好日子過。但是,在你對孩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候,你可想過孩子小小的心臟是否承受得住過重的“期望”呢?!當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家庭話語權的時候,就會開始懶得發表意見了,因為,他的意見不會被爸爸媽媽所重視啊,更不要想爸爸媽媽去採納了,甚至,連傾聽也是一種奢望。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不願意替自己做主了,一是感覺家裡都聽爸爸媽媽的,我自己做不了主,二是反正有爸爸媽媽做主,我幹嘛要去做主呢!積極放棄主權也好,消極放棄主權也罷,漸漸的,孩子的性格,就慢慢趨向於沒有主見了,再接下去,遇到事情,一旦沒有家長的保駕護航,就手足無措了,“懦弱”的帽子,就被旁人冠上了。


第二,家長本身是懦弱的性格,孩子在其影響下,也同化了。

我女兒舞蹈班裡有一個女孩子,有一次動作一直做不好,下課後老師就單獨留下她再指導一下。這本身應該是好事吧,可是她媽媽就教室外就哭上了,在大家詫異的眼神中,一邊掉眼淚一邊呢喃:我們囡囡怎麼被老師批評了啊(咳,老師明明是幫助她再指導一下啊,哪裡有批評,汗),我們囡囡平時可乖了呀,唉,等下我跟老師道歉去。。。。。。

幾分鐘後她女兒出來了,還沒喝水就又被她媽媽又拉進教室裡去了,她媽媽一個勁的跟老師道歉,還聲淚俱下拉著女兒鞠躬道歉,女兒看媽媽哭麼她也哭了。老師一個20來歲的年輕女孩子,被這麼一搞真的很尷尬了,看著一大一小哭成淚人了,真恨不得逃走了。還好,其他幾個媽媽趕緊進去幫助,各種安慰下,才情緒穩定下來,老師才開始繼續上課。只是,後面一節課,那個女孩子明顯不在狀態,都不敢抬頭看老師了。唉,估計老師也是再不敢給她單獨指導了。

綜上所述,孩子的表現是家長長期教育下的鏡面反應,也許有外在因素的影響變化,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所帶給孩子的愛或者是傷了。在這裡,希望各位家長,在漫長的育兒路上,不忘初心,記住我們迎接新生命那一瞬間的感動和對孩子的祝福與期待,帶著愛去引導孩子走上健康的成長道路,也祝我們的孩子,一生平安喜順。


更多真實的育兒體驗,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路上遇見你),漫漫育兒路,苦與樂的堅持,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


育兒路上遇見你


最近出了幾起都是遭受熟人傷害的報道,特別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對著自己老師慘無人道的傷害,真是太令人震驚和無比傷痛。

太多的家長都在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和老師授課水平的好與不好,幾乎沒有家長高度重視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特徵。

如果孩子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熱愛關心自己父母、老師和同學的善良之心、沒有面對誤會或者不理解的寬容大度胸懷,就算是個學霸,只要出現令他不舒服的事情,內在不滿的過度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直接對社會和雙方的家庭產生永遠不能抹去的嚴重傷害。

孩子性格強勢、霸道的對立面是很多孩子懦弱的、畏畏縮縮的性格和行為。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性格和感情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其中直接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就是孩子。



1、掌控強勢型的家長

掌控強勢型的家長特色是自我感覺很有權威感和不安全感。

有權威感是在外面可能是個小領導,或者更牛氣的是公司董事長,在外面吆五喝六慣了,使喚下屬令自己很有地位和身份,充分享受自我感覺良好。

回到家裡,忘記自己是家裡的一個成員,家裡是談感情、迴歸愛的溫暖懷抱,仍然把外面的領導作風帶回家,把伴侶和孩子當成下屬對待。

這類人看似表面的強勢,內在人性深處有極強的不安全感,將家裡的大大小小事情的決定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才讓自己有一種安全保障感。

掌控強勢型的家長對待孩子更是霸氣外露,很多人會把伴侶和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特別是孩子,覺得是自己生下來的,對孩子的一切有權利支配,容不得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孩子在10 歲以內,對父母的依賴是非常強烈的,因為這個時間的孩子太小,沒有父母根本活不下去。

掌控強勢型的家長非常喜歡給孩子做主,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幾乎聽不進去任何人的建議和呼聲,我行我素,不會在意他人的觀點,最關心的是對方聽不聽他的話,只要聽話,一切好說。



人天生都有依賴感,特別是孩子,當有人為自己做主,不用動腦筋,這是多麼舒服的事情,時間長了,孩子越來越不能夠自己思考問題,有什麼事情第一時間找爸爸媽媽解決,掌控強勢型的家長非常樂意讓孩子依賴他們,越發覺得孩子是離不開他們,令他們極有成績感。

掌控強勢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方式都比較粗魯和硬氣,容不得孩子辯解或者自己做主,常常會訓斥孩子的各個不是,搞得孩子怎麼做都是不對,永遠都是做的不對、說的不好,讓孩子從內到外沒有自信心,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不懦弱?

2、凡事大包大攬的家長

另外一類家長,和掌控強勢型家長不一樣,他們的性格沒有那麼霸氣和不講理。他們就像孩子的老黃牛,睜開眼就是孩子的一切,天天都是圍繞著孩子轉。

大包大攬的家長,永遠把孩子當成寵物,唯恐少吃一口飯就會餓著;擔心少喝一口水就會上火;憂慮孩子為什麼不時時刻刻在自己的身邊。

他們扛著偉大愛的旗幟,看似表面對孩子細緻入微的關心和照顧,實則把孩子當成永遠長不大的私有財產,更重要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未來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大包大攬的家長,只看著眼前的孩子幸福和快樂,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們能夠做到的,都願意替孩子去做,唯恐孩子受委屈、受累、受苦,一切都想代勞,孩子自然能不動就不動,越來越懶。

這類父母唯恐孩子受一點委屈,只要孩子在學校或者有任何的不舒服,家長都要找老師的不是、找同學倫理,一次、二次……老師和同學都離孩子敬而遠之,唯恐躲之不及,惹禍上身。孩子在學校要麼受到孤立無助的待遇,要麼有孩子聯合起來欺負他,父母能過管多少次。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方面對父母越來越依賴,能靠著家長的就不努力,能力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另一父母,孩子也會明白,很多事情父母是幫不了他,而孩子無力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困難,只能唯唯諾諾、心驚膽戰期望不要事情找他,越不想找事,越有人或者事情找到他,只能令孩子更加膽小如鼠。

有句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孩子的命運很大程度上被控制在家長手中,特別是父母的性格對孩子有著一生長久的影響,決定了孩子成長和幸福。

父母的良好性格和親密的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髮育的沃土,期待家長們高度重視和調整自己的性格,給到孩子真正健康快樂的人生財富。

談文俊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作者簡介】談文俊是“談文俊快速閱讀”創始人,歷經十年的專注和實踐,在2017年金秋九月入圍“中國品牌創新發展工程”,成為央視CCTV《超越》欄目特約嘉賓。

“談文俊快速閱讀”,用十年磨一劍的歲月和匠人精神充分發掘人類大腦超大量閱讀書籍的潛能,成功建立一套看得快、看得多、記得多的快速閱讀方法,讓僅需小學二年級學生識字量的成年人和9週歲以上的孩子,真正掌握一分鐘閱讀2000字,同時理解記憶達60%以上的快速閱讀本領。


談文俊快速閱讀


首先父母過於強勢

對於孩子的一切都做決定,不容孩子質疑。對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經常對於孩子吼叫。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些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懦弱,不敢表達,逃避現實。


其次父親在教育中有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隨著孩子的長大,父親應該更多的介入到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孩子可以從父親身上學到勇敢,堅韌,冒險。

而經常和媽媽在一起的孩子,相對都會比較膽小,不敢做任何冒險的事情,而這些在孩子長大後就會投射到他的學習和工作上


第三,挫折教育

現在很多父母傾向挫折教育,總是說孩子這裡不好,那裡不對。總是喜歡壓制孩子,而不是表揚或者贊同。導致孩子自卑,開始認為自己真的很差。慢慢的孩子就會向後退,什麼事情都縮在後面。


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父母,應該注意用正確的正面的方法調動孩子的積極主動,和樂觀向上的一面,而不是將孩子推向負面的方向



溫暖的木小暖


答:孩子膽小怕事,不敢與人交流,與小朋友起衝突總是退讓躲避……這些都是父母眼中孩子懦弱的表現。孩子懦弱性格的形成是先天和後天兩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先來說說先天因素,就是家族的性格基因。如果父母都是比較內向膽小,小心謹慎,甚至在生活中表現出唯唯諾諾的性格時,不排除孩子遺傳了這樣的基因密碼,又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榜樣”的影響,不自覺的學會了父母的處事方式。

而後天的因素,即不恰當的家庭教養環境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更具殺傷力。對照檢查一下,你的孩子是否生活在一個過度保護、被要求被束縛、溺愛等等類似的家庭教養環境中。具體的表現如下:

1. 父母過度包辦孩子的生活

表現在熱衷於幫助孩子處理生活中的任何事,尤其是一些生活瑣事和小事。穿衣吃飯刷牙洗臉畫畫手工等等,這些本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都因為家長的擔心孩子做不了,做不好,統統包辦,這就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嘗試和發展的空間,一旦走出家門,不會照顧自己,遇事就變得慌張膽小。

2. 家長太敏感太強勢

表現在孩子在外的人際交往中,家長時刻繃緊了一根弦兒,生怕孩子小被欺負,被不公平對待,頻繁的參與到孩子與同齡人的玩耍時,或者在孩子遇到衝突時候,衝上前幫孩子解決。這樣的行為之下,孩子被過度保護,一旦離開了家長的保護,又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就變得緊張,無所適從。

3. 家長過分在意或者控制孩子的情緒

表現在當孩子有了情緒,比如憤怒、傷心、難過等情緒時,家長馬上出面哄勸或者制止。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情緒,更不懂得給孩子留下一段情緒發洩和認知的時間,那麼時間一長,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不敢表達自己,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擁有這些大人眼中不好的情緒,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表達情緒的後果,只好躲起來。

總之,家長的以上行為,無形之中讓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缺乏相應的照顧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了家庭這個熟悉的環境或者熟悉的人,就習慣看別人臉色,不知道如何面對問題並解決,時間久了,膽小,懦弱的性格就越發明顯。


小豆一家親


說到家長造就孩子性格,我想起以前大家總說找對象要找好婆婆,如果兒子性格懦弱,必然有一個強勢的母親。有些片面,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家長到底有哪些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呢?有以下幾點,我們一起來看。

一,爸爸媽媽一味的強調孩子聽話。在家聽話,出門聽話,在學校聽話。孩子一直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覺得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漸漸地,有的孩子就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二,家有兄弟姐妹,爸爸媽媽有可能會偏向於另一個,或者另一個孩子很強勢,爸爸媽媽並沒有及時並有效的制止這件事,久而久之,有的孩子便會形成懦弱的性格。

三,就是取決於爸爸或者媽媽的性格,家長的脾氣火爆,或者強勢,總是替孩子做決定,時間久了,就會養成聽從的習慣,並且在潛意識裡認為反抗無效,也就養成了懦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

我們有個家長,總是不拘小節,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直在旁邊說話,看著是在教育孩子,事實上是打擾了孩子,動不動就敲孩子一下。

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問心淺笑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的健康心理知識,只需點擊右上角【關注】即可

前一久,拜訪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這位專家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這麼暴力?導致現在的孩子心理越來越懦弱!

專家所指的暴力不僅是行為上的,還包括語言暴力。暴力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而語言暴力對於一個孩子的傷害,更甚。

教育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家長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師,《超級演說家》中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很多家長對待孩子教育都很隨便,甚至還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情,沒有真正想過如何去培養一個孩子,看見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迎風跟上,以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一張白紙。
一、我們先談談行為上的暴力
我的親姐姐,因為當時家裡窮,她讀了高中就沒讀書了。從小她對待我外甥女學習的方式就只有一條:“錯了打手板心!”
外甥女很怕我姐,每次我帶她去我家玩,都不敢在我家過夜,說怕我姐打她。她還偷偷告訴我,她現在成績也越來越差,還不敢跟我姐說,在課堂上從來不敢舉手,課間不敢跟同學玩,看著外甥女膽小懦弱的樣子,很大部分跟我姐的教育有關。

每次與我姐討論外甥女的教育問題,她都不讓我管。前幾天,我帶她去聽了一節關於孩子教育的公開課,沒想到她開竅了,幾天的時間,外甥女就比以前大膽多了。

二、語言上的暴力
很多家長口無遮攔,一開口就是不好聽的話:
1.數落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 這個和你講過多少遍了!你太不爭氣了我對你很失望
2.否定的話: 哭什麼哭,你還有臉哭?這有什麼好害怕的!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3.訴苦的話:為了媽媽,你努點力好麼?要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累!
科學家們發現,應激語言傷害會讓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部分永久性的改變。因語言暴力而造成的傷害,用愛是很難解決的,因為身體有記憶。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有個回答: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

傷人的一句話拋出去,不會像鋒利的刀子一樣,立刻見傷見血,但它會隨著時間,隨著暴力語言的疊加,越來越鋒利,最終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呢?
1、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允許孩子犯錯,每個錯誤都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3、父母需要獨立於孩子之外的生活。
孩子是父母的羈絆但不是全部,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負責。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讓他們積極地看待自己。孩子的世界是一張白紙,你給予他愛,他傳承愛,也會愛別人;你給予他恨,施加於他暴力,他只會變得更加懦弱,甚至會比你更加暴力!
有一種愛叫點贊,喜歡的話,點個讚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了不起的醫生# #真相來了#

怡寧心理健康


控制慾過強的爸爸

有的爸爸過於大男子主義,控制慾太強。無論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爸爸控制慾太強,剝奪孩子自我表現和發表自我看法的機會,會讓孩子產生“我不會”“我不行”“我不好”的心理,導致孩子自我懷疑,性格懦弱。

控制慾太強的爸爸會過於威嚴,無形之中給孩子一種壓力,給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會越來越成為男孩的典範和標杆。父親獨裁專制,在男孩的頭腦中會形成這樣的印象:男人和父親就是獨裁者。從而將自己複製成父親的翻版。

建議:爸爸要學著放手,給予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接納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做自己喜歡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並挖掘出潛在的能力。暴躁的爸爸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很會通過模仿來學習。如果爸爸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動不動就罵,那孩子也很有可能如此,甚至程度更深。

父親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亂髮脾氣,那麼孩子以後遇見類似的情況時,也會採取同樣的方法來發洩。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父親和孩子的性格存在兩種極端。父親暴戾易怒,孩子會在恐懼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越來越不活潑,越來越不愛說話,不利於自信心的樹立。長此以往,心理發育不健全,如情況嚴重還會造成心理陰影甚至創傷的出現。

建議:脾氣暴躁的爸爸一定要收斂自己的情緒,學會用溝通、耐心解決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暴脾氣,給孩子傳遞一種正能量,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不見人影的爸爸

中國家庭一直有個誤區,“男主外,女主內”。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總是當“甩手掌櫃”,把孩子扔給媽媽管。

父親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歲之前。如果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男孩子很容易缺少陽剛之氣,變得有點“娘”,而女孩會在無形中承擔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漢子。

孩子很單純,他們認為爸爸愛我,就會像媽媽愛我一樣,花時間陪我,爸爸不經常陪我,那就是不愛我。

建議:爸爸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每週至少和孩子溝通兩次,瞭解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有時也不妨適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與家人每週運動或出行一次,增加與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機會。

在無法陪伴孩子時,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經常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向孩子表達讚賞和愛,讓孩子感受到時刻把他放在心裡。

惹媽媽生氣的爸爸

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去愛孩子的媽媽。

在孩子心目中,父親往往是力量和堅強的象徵。作為孩子的保護者,父親應當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來自看到父母彼此相愛,特別是爸爸愛媽媽。而且,父親用行動為孩子做出了愛的示範,孩子從小就可以在父母身上學習到什麼是愛,怎樣去愛。

如果父親經常與母親吵嘴,就會引起孩子的恐懼、情緒不穩定。長此以往,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和心理失衡。

一個孩子如果常常看到母親傷心地哭泣,他會試圖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媽媽。當媽媽情緒有所好轉時,孩子就會把讓媽媽快樂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在家庭裡承擔了爸爸的角色。但孩子還不具備這樣成熟的知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建議:爸爸需要和媽媽保持良好親密的溝通,理解妻子養育孩子、操持家庭的辛苦,表達對妻子的感激與讚美。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會覺得心裡開花,生活得非常幸福。

爸爸用心去愛孩子的媽媽,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愛,也能讓媽媽心中充滿幸福感,這樣的家庭,才會養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珍紐倍羊奶粉


  “不好好吃飯,大老虎會來吃了你!”“再調皮,警察叔叔就會抓你到警局!”“不睡覺,大鬼小鬼來找你了!”……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旦發現他們哭鬧或不聽話,就會說一些恐怖的語言來嚇唬孩子,雖然短時間內能夠迫使孩子服從,但卻破壞了他們的安全感,從而變得膽小而懦弱。

  恐嚇難以讓孩子心悅誠服,

  根本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

  針對這種“嚇唬式”教育,高級親子溝通師、國家家庭教育指導師鄭啟涓表示,由於生存能力不足,越小的孩子越依賴成人的保護,對“拋棄”、“死亡”等越恐懼,便越容易被恐嚇和威脅的力量所控制。父母以恐怖言語雖迫使孩子暫時服從,但卻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會產生恐懼、緊張、擔憂的負面情緒,性格容易變得自卑、膽小、懦弱。

  而且,孩子對很多事物尚缺乏客觀的認知與體驗,父母灌輸什麼,他就會吸收什麼而形成自己的觀念和感受。當父母嚇唬孩子時,孩子並非是領會到父母教育的目的,而是為了安全迫於無奈就範,這從根本上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親子關係裡,恐嚇式的教育難以讓孩子心悅誠服,尊重、接納、平等的交流、引導才能使孩子敞開心扉,父母的意見才有可能被孩子所採納。也只有當孩子從心底真正認可了父母的教育,他才真正願意付諸行動。”

  多詢問和傾聽孩子的想法,

  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機會

  鄭啟涓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嘗試換一種表達方式,多詢問、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當下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再與孩子進行協商,引導孩子作出更能滿足彼此需要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孩子對於主動決定比“被迫”完成會更有動力,父母可多給孩子做主的機會。比如吃飯時,孩子盯著電視看,老是吃了這一口忘了下一口,不能好好吃飯。父母可與孩子溝通、瞭解,他顧不上吃飯是因為這個卡通片是他最喜歡看的,而且這一集他非常感興趣,必須集中精力。

  這時媽媽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的確是哦,媽媽看喜歡的電視若總被打斷也會不高興的,但吃飯也要專心,我們的胃才能好好消化。不如媽媽把這集點播好,你在飯後專注、開心的看,你覺得這樣好不好?”當孩子同意之後,父母既達到了讓他好好吃飯的目的,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關愛。


李建學心理諮詢


父母什麼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懦弱?內因心理學家管奎令:兩點外因,兩點內因,看看哪個你做得不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

內因心理學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懦弱”的性格是什麼?我們普遍認為,性格懦弱的孩子外在的表現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容易附和別人;遇到困難和挑戰不願意嘗試、通常會選擇逃避或放棄;在團隊中處於跟隨別人的位置,總是受欺負。


孩子的性格受到兩方面即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孩子剛出生的前三年是最關鍵的,因為孩子的生活環境基本上就是家裡,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比其他任何年齡段都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影響非常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重要發展期,TA們從大人的反應學會認識自己是誰、判斷自己好不好、值不值得被愛……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如果不符合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孩子內心就會埋下懦弱的種子。比如,大人總是說一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例如“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這孩子真討厭,煩死人了!”……或者大人過於限制和干預孩子的探索行為,比如:“寶寶不能這麼吃飯、不能這麼喝水、不能這麼戴帽子……” 、“你自己系不好,讓媽媽給你係鞋帶吧!”這些語言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夠好,什麼都不會做,自己不應該、也不必有自己的想法,一切照著大人說的做才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願意嘗試,習慣退縮、逃避問題,性格變得懦弱。


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從家庭走向了社會,生活的環境變得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更多。父母在態度和言行上更要注意,避免在無意中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的原則應該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想法、決定,當然,不是說完全聽孩子的,而是要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父母絕對不能做的是,簡單粗暴地打罵,或者跟別的孩子做橫向比較等,這些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性格變得懦弱。


身教重於言教,要培養一個自信、擔當、勇敢、獨立的孩子,父母要為孩子做好的示範。當遇到困難時,父母是積極應對還是逃避退縮?當被人欺負時,是敢於說“不”還是苦撐著隱忍?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