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爲何偏偏都嚮往敦煌?

這兩天一直在寫關於線路行程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暑期到了,不管是自駕遊還是跟團遊都到了一個旺季,希望攻略君的文章對大家在旅行方面有所幫助。在寫之前文章的時候發現了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去一次,今天就介紹一下這個擁有中華燦爛文化的城市——敦煌。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三毛的《敦煌記》寫著‘風,在這個無聲的城市裡流浪,也是如此的荒涼,我好似正被刀片輕輕割著,一刀一刀帶些微疼地劃過心頭,我知道這開始了另一種愛情--對於大西北的土地:這片沒有花朵的荒原。’敦煌本身就是一個讓人痴迷的地方,就像一個延續千年的夢,莫高窟,月牙泉,雅丹地貌...看雅丹地貌夕陽無限,沙漠奇景中的飛天壁畫,這不是海市蜃樓,延續千年的夢境,縈繞在鳴沙山間。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多少古人留下足跡、又帶回多少異鄉的記憶,商隊的駝鈴叮噹作響,低吟著歲月的秘密,在大漠深處映刻下永恆。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1.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溼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絃之音,猶如奏樂, 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2.月牙泉

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遊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陳運和詩讚這兒:“月牙泉是鳴沙山的逗點 鳴沙山是月牙泉的餘音 終於,戈壁上才出現成功者的合演”。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3.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4.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佈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名勝,為何偏偏都向往敦煌?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走了多少路途,到過了多少地方,而在於追求自由並享受生命過程;有人說,最好風景永遠在路上,因為那時不管是給與或接受都是一種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