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名家 張紹文故居

張紹文故居位於汝州市區中大街中段路南。中大街明清時期是汝州市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解放後雖漸衰落,但仍是商賈雲集之地,臨街的所有門面房全都租了出去。

張紹文,字鬱岑,筆名瀟文,書畫篆刻家。他1933年出生於汝州老城,自幼酷愛書畫,曾受教於毛培之、馬子貞、雷育齋等名家。12歲參加全縣(原臨汝縣)學生書畫比賽獲一等獎,1949年參加工作,第二年以考學名義離開家鄉,到杞縣農村執教,體驗當地的艱苦生活。在此期間,張紹文所作國畫《向日葵》參加河南省首屆美展,《抗美援朝》長卷在《奔流》雜誌發表。為了繼續深造,張紹文1956年考入鄭州市藝專學習,1958年畢業後到鄭州市委《支部生活》雜誌任美編。此後,他陸續創作出大量藝術質量較高的書畫篆刻作品:1960年先後四次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作畫,有《太行秋色》等;國畫《春暉》1965年參加全國第五屆美展;《華山圖》1979年由國家選送美國參加建交書畫展;《雪芹造像》1980年在《紅樓夢學刊》上發表,1986年又在國際紅學文物博覽會展出;隸書《蓬島煙霞》1988年獲日本"神社"展頭獎;篆書聯1984年參加全國第二屆書展;五絕詩《遊風穴山》1990年由紐約四海詩社選入《全球當代詩詞選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紹文還是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二七紀念塔的設計者之一。張紹文在汝州期間,利用其影響和聲望,致力於汝州市的文化保護和傳承,極富成效。比如風穴寺的保護,就是他較早發起呼籲的。1999年,他還以自己珍藏的宋代原刻汝帖為底本,參與將汝州三寶之一的《汝帖》整理出版,使散軼多年的一代名帖再度面世。1978年出土於汝州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就是張紹文發現了這件陶缸上那幅罕見的原始繪畫,當時他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重大發現。之後,《鸛魚石斧圖》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7月被國務院定為67件重點國寶文物之一,成為我國最頂級的文物。

張紹文1980年後曾任鄭州市文聯委員、書協美協副主席、政協委員,鄭州嵩山書畫院、寧夏魚得水書畫院名譽院長,桂林中日書法會顧問,世界藝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詩詞學會理事、書協理事,全國紅樓夢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書協、美國紐約四海詩社會員。

張紹文故居如今仍然保存完好。他的故居為三進四方院,進門後是東西廂房,中間一狹長過道,經過道,到客廳,這算前院。過客廳,進二院,也有東西廂房,還有後樓,也稱繡樓,是家眷居住的地方。繞過繡樓,即是張紹文故居的後花園。從張紹文故居客廳可直通二院,不過以前大戶人家的家眷一般不輕易見外人,故當初這類建築的前院為半封閉型,客廳與二院之間沒有正門相通,主人出入可在客廳東側一便道繞行,平時,這個便道也落鎖。

張紹文故居前院有兩處與張紹文有關。一是客廳西側用木板隔開形成的一個小房間,張紹文退休回汝州後在此起居作畫,室內有清代傢俱方桌等物,房內目前尚存有張紹文墨跡"依枕竹風清",有樂得清靜之意。房間北窗外是前院內一處空地,臨牆上有"清境"二字,為張紹文題。二院的繡樓保存較為完好,樓分兩層,中間有木梯相連。據說舊時女孩兒進入青春期後便不得隨便下樓,在樓上專門學做針線活兒,待嫁閨中,故稱繡樓,期間飲食由傭人傳送,為方便起見,還在兩層樓中間的隔板上打一方孔,小東西就從孔中傳遞。

張紹文故居至今仍保存一棵老年黃楊,黃楊樹的旁邊有一地道,與後花園水井相連。1984年修繕時張紹文在樹下題字,對此作了簡要說明。此宅為張父張友仁於1939年購得,當年就修築了地道,並從西門裡老宅移來這棵黃楊。從時間推斷,地道可能是防日軍轟炸時躲避所備,黃楊既作標記,也可作掩飾。後花園有一水井,現在已經不用。還有一雜貨間,東西不多,地上只有一塊方形石頭,約30釐米見方,沒有雕刻,中間有一孔,不知做何使用。當地人推斷,可能是一特大號秤砣。出後花園,就到了汝州南后街。

據瞭解,1993年張紹文退休後常回老家汝州居住,直至1999年去世。他的故居為祖傳宅院,清代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它和主人張紹文交映生輝,2011年底入選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間建築保護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