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1文化守望和文化重建比文藝復興更重要

網易藝術:當今大家都在談論文化復興,您如何看待文化復興這一觀念?

朱大可:我覺得現在談論文化復興還為時過早。我一直堅持“文化守望”的態度,我們要先進行守望,努力把它們保存下來,然後再談“文化重建”,最後才是“文化復興”。這三步缺一不可。我們現階段仍處於“文化守望”的階段,“文化復興”的時期還遠沒有到來。

網易藝術:您對於“文化守望”和“文化重建”的界定是什麼?為什麼中國文化復興的時期還未到來?

朱大可:所謂“文化守望”就是不讓文化繼續衰敗下去,把文化的根守住。“文化重建”則是對那些已經死掉的,或者受到嚴重摧殘的文化進行修復,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現在已經有人在做,所以現在提出守望和重建是適當的。相對而言,“文化復興”是需要具備更優良的條件,不是任何背景下都能胡亂復興的。

意大利文藝復興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第一,社會中大面積出現全能型天才,如達芬奇,從科技到藝術樣樣精通,他身兼設計師、音樂師和工程師於一體;又如米開朗基羅,是建築師,同時又是畫家、雕塑家。他們都是全才,這種全能型人才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西方進入理性主義時代後,學科被精密的細分,人的能力都被限定在有限範圍之內。不僅如此,我們目前採用的應試教育和標準答案制,根本無法培養必需的創造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又如何能完成文藝復興的大業?

第二,當時有民間資本大量湧入,像美第奇家族,願意資助那些孤獨或貧困的文藝天才,也沒有雨後春筍般出現專為藝術家成立的、民間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藝術基金;還有,中國作家的稿酬恐怕是世界最低的,除了少數幾家大牌文學雜誌,大多數雜誌的稿費在千字兩百左右,作家要是靠這個維生,那是連飯都吃不飽的。

還有一個條件是自由寬鬆的文化創造環境。

除了這些基本條件,文藝復興的發生,還有一個很詭異的原因,那就是當時剛剛發生過大規模的黑死病, 2500萬人死亡,大約佔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對於生命的極度珍惜,形成了一種強悍的內在精神動力。死亡從反面推動了對生命、人性和人文主義的酷愛。

雖然今天文藝復興的時機並不成熟,但是我們願意等待,並且做一些前期的文化守望、重建之類的預備性工作,以便有朝一日,我們能如願以償地投入一場真正的文藝復興運動。

網易藝術:您認為創造對於藝術和藝術家來說的重要性是什麼?

朱大可:藝術的本性就是創造,如果它不是創造,它就不叫藝術。所以藝術家從一開始就被教導,要做一個創造家。藝術家和創造家應該是同義詞,沒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不是藝術家,而只是一名工匠,他只是在做別人設計的圖紙。所以對於藝術家來講,創造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本性。

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2 關注文化的人都可以守望文化藝術

網易藝術:在個人的文化守望和重建方面,您可以給社會中每個關注文化的大眾一些建議嗎?

朱大可:閱讀應該是對的。閱讀就是守望把現有的人類精英的知識,這就是我所說的“文化守望”。閱讀、還有傳播,都是守望的一部分,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另外,我也主張在閱讀和觀看中培養美感,培養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敏銳性,培養對美的飢餓感,培養那種假如見不到美就會立馬死掉的激情。

現在有些“抖音”之類的短視頻平臺,我能看到那些在上面做視頻的年輕人,正在努力傳播自己對於生活的美感,傳播自己的美學經驗,還有許多好玩的工業和科技常識。我以前當過鉗工,對這些感到非常親切。如果視頻的品質能夠不斷提升,這將成為很好的文化守望和重建的方式——重建工匠精神,重建專業技法,重建美食烹飪方法,重建對小動物的熱愛,重建各種生活常識和趣味……這些其實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我看這些會很著迷,每天睡覺前都看一會兒。是的,這種傳播平臺建立了一種新的閱讀/觀看模式。雖然它還有弱點,但如果它能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通過正向淘汰,把較差的內容過濾掉,人們就能在其中不斷獲取美好的生活經驗,我覺得,那應該就是最好的文化重建。

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3媒體應當做好真善美趣的篩選

網易藝術:網易作為媒體,也一直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將藝術與生活融通結合,如您所言,藝術就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您希望媒體行業在哪裡發揮更大的作用?您的期待是什麼?

朱大可:我認為媒體除了傳播以外,還需要做一些引導工作,僅僅靠大數據來支撐傳播是片面的。現在很多媒體只做傳播,通過大數據搜索,按照點擊率對消息進行排列,把點擊率最高的消息放在第一位。沒有經過真正的智能篩選,尤其是沒有按真實、向善(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美好、有趣、等四大標準進行篩選,這種大數據抓取的方式其實很笨,毫無智商可言。要是能夠完善篩選和導向機制,更多傳播“雲論壇”這類具有文化重建意義的聲音,就像網易所做的那樣,媒體平臺將會功德無量。

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4關注新媒介帶來的文化守望方式

網易藝術:可以跟我們分享您現階段的研究方向、研究動態嗎?您會將上述談到的個人文化守望的觀點寫入研究嗎?

朱大可:我目前大部分時間在做大歷史研究,也就是上述講到的歷史的宏觀敘事,但是我也會注意到一些細節,比如我剛才在發言中提到了鄭和下西洋帶了《烈女傳》和黃曆,推銷給各國政府,這就是歷史細節,它決定了事件的本性。同時我也會關心當代新興文化傳播方式的出現,比如剛才講到的短視頻平臺,我會研究它們,對它們做出一個正確的評估——一方面看到它們的優勢,同時也看到某些趣味上的弱點。現在年輕人對這種短視頻形態非常迷戀,有的人甚至在其中醉生夢死,這是當年互聯網論壇的3.0版。但無論技術和形態發生怎樣的變化,它的內容,終究還是應該以關注美好人性和健康的平民生活為基本目標,只有這樣的媒體,才是真正偉大的媒體。

本文圖片為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

本文初發網易藝術論壇專訪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新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複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朱大可:文化守望的根本在於培養對美的飢餓感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