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啓示

​​​優酷獨播的東方科幻超級劇集《天意》於6月29日收官。《天意》剛開播數據一般,在播出的中後期,口碑和播放量持續發力,播出期間25天穩居播出平臺播放量榜首,目前播放量已破22億。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天意》改編自錢莉芳同名小說,是由丁恆、梁振華任總製片人,梁振華任總編劇,丁仰國執導,蘇蓬編劇,歐豪、海鈴領銜主演,喬振宇、張丹峰等特別主演的東方科幻劇集。

該劇為韓信、張良、項羽、蕭何等人營造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或許生命的意義本就不在於起始點,而在於體驗的過程。儘管終點依舊,但能感受百轉千回的心情和柳暗花明的前路,足矣。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劇情在後半部分漸入佳境,塑造了立體鮮明的人物,在我們熟悉的固定形象之外,發掘了他們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

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天意》作為歷史科幻劇的第一次試水,它為科幻類型劇在中國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此次,我們和優酷星空工作室總經理、《天意》總製片人丁恆聊了聊,對《天意》進行了覆盤,探討了歷史科幻劇和科幻題材在中國的發展。

《天意》的影視化之路

作者錢莉芳虛構了文明史,用科幻邏輯解釋歷史疑點,將許多人盡皆知的歷史利用科幻手段述說。秦漢更迭楚漢相爭時期,人傑輩出各領風騷的傳奇,英雄美人的佳話,對中國觀眾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小說《天意》的版權在磨鐵,劇集由青春你好承製。優酷和這兩家公司有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丁恆表示:基於優酷的劇集佈局,想在這個題材上做一個創新型的嘗試,加上小說原著本身在科幻文學領域具有很高的號召力,自己和編劇、製片人梁振華也很喜歡這部作品。同時,優酷也很信任兩個團隊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很快便開始推進《天意》的項目。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影視化改編的難度在於:原著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影視化涉及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不能改變和歪曲的;小說旁白較多,人物錯綜複雜,配角繁多,女一劇情過半才登場,不符合一般的戲劇結構,也不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

與穿越劇不同,《天意》不管是小說還是劇本,都有一個科幻邏輯和完整的科幻世界觀支撐。

比如:火燒阿房宮、鴻門宴、韓信借兵、霸王別姬,這些重大的歷史節點和疑點用科幻的邏輯層層鋪墊。

歷史是基礎,科幻是基礎之上的最大亮點,一開始的劇本策劃和後面的製作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做的。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天意》小說本身的核心做了非常大膽的假設:人類文明是智慧外星人孕育出來的,外星人幫助人物成長,講述的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和現代科技的碰撞產生的一系列故事。

劇版《天意》片頭赫然有這樣一行字幕——“對所涉歷史人物及典故均有不同程度之虛構、假設與想象,謹此敬示”,作為觀劇提醒。

不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根本性地改變,《天意》可發揮的空間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該劇的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人物的命運起始點是不能做更改的,但中間的成長需要發揮,《天意》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則去架構世界觀。

歷史科幻面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塑,觀眾對歷史人物更熟悉、更有情懷,這既是難點,也是魅力點。重塑的著力點在於:人物故事大多發生在青年時代,史書上記載比較少,可以做改編,增加人性和生活化的一面。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歷史科幻劇想做的是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科幻世界觀,《天意》試圖用想象突破文明的界限,尋找人性的故土。

《天意》中的女羲和錢小芳是營造科幻世界觀的兩個支點人物,一個凌駕於所有人之上,一個從現代穿越而來。異星來客女羲掌控人類命運的動因,只是渴望迴歸故土;錢小芳穿越回古代,也是渴望尋找精神故土的隱喻。

科幻的魅力,是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為其尋找依據,尋找合理的假設。科幻在常規認知中屬於未來,而歷史科幻發生在過去,怎麼把科幻邏輯做得更合理,讓觀眾接受是關鍵。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從觀眾和產業雙方來看,本土科幻的影視化才剛開始

據悉,《天意》的觀眾30歲以下群體佔到了80%,男女比例很均衡,男性略多一點。

《天意》對男性觀眾的吸引更強一些,它的故事注重男性成長,熱血奮鬥的氣質偏男生系。相對來講,不管是劇集,綜藝還是電影,男性觀眾對科幻的接受程度更高。

當然,這和男主的人選有關係,觀眾的嗨點基本都集中在歐豪身上,這是韓信這個人設本身賦予他的,雖然天意難違,但“知死而上,謂英雄也。”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同時也是歐豪自身的氣質所帶來的,歐豪的陽剛氣質在年輕明星中是少見的,男性觀眾很欣賞這種氣質,會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丁恆說:“我們一開始做項目,就是主打男性的,想著男性會更多一些,後來男女觀眾比例平衡的數據證明,其實女性也很喜歡這種少年意氣的成長故事,這是這次的收穫。

喜劇、網感、中二元素的加入,是團隊特意做的一個嘗試,這只是科幻劇的一個方向之一,未來會有更多的科幻方向,不論是現代都市輕科幻還是末日式的硬科幻,都是一種產業的創新,哪種類型都值得去鼓勵的。”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很多人懷疑科幻題材劇在中國沒有土壤,其實觀眾對本土科幻劇的接受程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國產科幻劇被質疑有很多原因,但首先觀眾就存在質疑,這是一個題材劇初期階段的表現。

丁恆表示:“科幻劇的接受程度和用戶有一定關係,同樣的設定,放在歐美劇裡就覺得理所應當,放在國產劇裡,就會引起很大爭議,這是一個現象。

科幻和科技不分家,中國真正的技術發展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文明和科技發展造成整個群體對科幻的接受程度沒有那麼高。

因為觀眾在心理上認為美國的科技是領先的,看到美劇那麼做會覺得合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些我們是預期到的,我們也希望能夠改變這個現狀。”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之所以會出現數據的逆襲,跟劇情本身越往後越好看的一般規律有關,和《天意》本身的特殊性也有關係:前面部分的風格和整體風格是有所區別的,一開始鋪墊人物的設定和古裝結合在一起,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爭議和質疑。

丁恆說:“很多用戶沒有看過原著,也並不瞭解這是一個科幻歷史劇,因此在《天意》剛開始播出的時候存在一些爭議,隨著觀眾帶入本身的故事設定,劇情就會變得容易理解。”

隨著觀眾對設定已經接受,主角開始爭霸天下、愛情戲也更加好看,這更符合傳統認知,也是劇情的發酵效果和用戶之間的傳播效應的產物,因此後面的播放量和話題度會順理成章地好。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丁恆說:“隨著科幻類型劇的增多,觀眾的接受程度會變高,加上產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因此越往後面做,科幻劇會越容易。”

丁恆覺得《天意》有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會作為下一次的經驗教訓,比如一開始會在人設上花更多的精力來鋪墊,把科幻的部分更往後呈現一點,這是用戶在觀看習慣上更容易接受的。

歷史+科幻+網感,《天意》的“三結合”路線帶來什麼啟示

​科幻類型劇作為中國市場的全新領域,它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不管怎樣,《天意》是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為科幻題材開闢了道路。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