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优酷独播的东方科幻超级剧集《天意》于6月29日收官。《天意》刚开播数据一般,在播出的中后期,口碑和播放量持续发力,播出期间25天稳居播出平台播放量榜首,目前播放量已破22亿。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天意》改编自钱莉芳同名小说,是由丁恒、梁振华任总制片人,梁振华任总编剧,丁仰国执导,苏蓬编剧,欧豪、海铃领衔主演,乔振宇、张丹峰等特别主演的东方科幻剧集。

该剧为韩信、张良、项羽、萧何等人营造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或许生命的意义本就不在于起始点,而在于体验的过程。尽管终点依旧,但能感受百转千回的心情和柳暗花明的前路,足矣。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剧情在后半部分渐入佳境,塑造了立体鲜明的人物,在我们熟悉的固定形象之外,发掘了他们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

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天意》作为历史科幻剧的第一次试水,它为科幻类型剧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次,我们和优酷星空工作室总经理、《天意》总制片人丁恒聊了聊,对《天意》进行了复盘,探讨了历史科幻剧和科幻题材在中国的发展。

《天意》的影视化之路

作者钱莉芳虚构了文明史,用科幻逻辑解释历史疑点,将许多人尽皆知的历史利用科幻手段述说。秦汉更迭楚汉相争时期,人杰辈出各领风骚的传奇,英雄美人的佳话,对中国观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小说《天意》的版权在磨铁,剧集由青春你好承制。优酷和这两家公司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丁恒表示:基于优酷的剧集布局,想在这个题材上做一个创新型的尝试,加上小说原著本身在科幻文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号召力,自己和编剧、制片人梁振华也很喜欢这部作品。同时,优酷也很信任两个团队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很快便开始推进《天意》的项目。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影视化改编的难度在于:原著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影视化涉及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不能改变和歪曲的;小说旁白较多,人物错综复杂,配角繁多,女一剧情过半才登场,不符合一般的戏剧结构,也不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

与穿越剧不同,《天意》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都有一个科幻逻辑和完整的科幻世界观支撑。

比如:火烧阿房宫、鸿门宴、韩信借兵、霸王别姬,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和疑点用科幻的逻辑层层铺垫。

历史是基础,科幻是基础之上的最大亮点,一开始的剧本策划和后面的制作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天意》小说本身的核心做了非常大胆的假设:人类文明是智慧外星人孕育出来的,外星人帮助人物成长,讲述的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故事。

剧版《天意》片头赫然有这样一行字幕——“对所涉历史人物及典故均有不同程度之虚构、假设与想象,谨此敬示”,作为观剧提醒。

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根本性地改变,《天意》可发挥的空间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该剧的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人物的命运起始点是不能做更改的,但中间的成长需要发挥,《天意》基于这样的一个原则去架构世界观。

历史科幻面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塑,观众对历史人物更熟悉、更有情怀,这既是难点,也是魅力点。重塑的着力点在于:人物故事大多发生在青年时代,史书上记载比较少,可以做改编,增加人性和生活化的一面。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历史科幻剧想做的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科幻世界观,《天意》试图用想象突破文明的界限,寻找人性的故土。

《天意》中的女羲和钱小芳是营造科幻世界观的两个支点人物,一个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一个从现代穿越而来。异星来客女羲掌控人类命运的动因,只是渴望回归故土;钱小芳穿越回古代,也是渴望寻找精神故土的隐喻。

科幻的魅力,是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为其寻找依据,寻找合理的假设。科幻在常规认知中属于未来,而历史科幻发生在过去,怎么把科幻逻辑做得更合理,让观众接受是关键。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从观众和产业双方来看,本土科幻的影视化才刚开始

据悉,《天意》的观众30岁以下群体占到了80%,男女比例很均衡,男性略多一点。

《天意》对男性观众的吸引更强一些,它的故事注重男性成长,热血奋斗的气质偏男生系。相对来讲,不管是剧集,综艺还是电影,男性观众对科幻的接受程度更高。

当然,这和男主的人选有关系,观众的嗨点基本都集中在欧豪身上,这是韩信这个人设本身赋予他的,虽然天意难违,但“知死而上,谓英雄也。”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同时也是欧豪自身的气质所带来的,欧豪的阳刚气质在年轻明星中是少见的,男性观众很欣赏这种气质,会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丁恒说:“我们一开始做项目,就是主打男性的,想着男性会更多一些,后来男女观众比例平衡的数据证明,其实女性也很喜欢这种少年意气的成长故事,这是这次的收获。

喜剧、网感、中二元素的加入,是团队特意做的一个尝试,这只是科幻剧的一个方向之一,未来会有更多的科幻方向,不论是现代都市轻科幻还是末日式的硬科幻,都是一种产业的创新,哪种类型都值得去鼓励的。”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很多人怀疑科幻题材剧在中国没有土壤,其实观众对本土科幻剧的接受程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产科幻剧被质疑有很多原因,但首先观众就存在质疑,这是一个题材剧初期阶段的表现。

丁恒表示:“科幻剧的接受程度和用户有一定关系,同样的设定,放在欧美剧里就觉得理所应当,放在国产剧里,就会引起很大争议,这是一个现象。

科幻和科技不分家,中国真正的技术发展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文明和科技发展造成整个群体对科幻的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

因为观众在心理上认为美国的科技是领先的,看到美剧那么做会觉得合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我们是预期到的,我们也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现状。”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之所以会出现数据的逆袭,跟剧情本身越往后越好看的一般规律有关,和《天意》本身的特殊性也有关系:前面部分的风格和整体风格是有所区别的,一开始铺垫人物的设定和古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议和质疑。

丁恒说:“很多用户没有看过原著,也并不了解这是一个科幻历史剧,因此在《天意》刚开始播出的时候存在一些争议,随着观众带入本身的故事设定,剧情就会变得容易理解。”

随着观众对设定已经接受,主角开始争霸天下、爱情戏也更加好看,这更符合传统认知,也是剧情的发酵效果和用户之间的传播效应的产物,因此后面的播放量和话题度会顺理成章地好。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丁恒说:“随着科幻类型剧的增多,观众的接受程度会变高,加上产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越往后面做,科幻剧会越容易。”

丁恒觉得《天意》有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会作为下一次的经验教训,比如一开始会在人设上花更多的精力来铺垫,把科幻的部分更往后呈现一点,这是用户在观看习惯上更容易接受的。

历史+科幻+网感,《天意》的“三结合”路线带来什么启示

​科幻类型剧作为中国市场的全新领域,它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不管怎样,《天意》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为科幻题材开辟了道路。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 制 | 李星文

主 编 | 杨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