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2011年,徐崢幫網易娛樂拍攝了一則短片《一部佳作的誕生》,諷刺電影創作者不專業不用心,其中有句臺詞“你們知道中國電影為什麼拍不好嗎?就因為總是糾結在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而忽略了細節上的審美追求,如果我們的電影不能走進觀眾的心,我們怎麼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

或許徐崢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第二年,他用自導自演的《泰囧》,讓自己成為了第一位十億票房導演。

這次,徐崢說他要打造一部帶著文藝氣息的商業片,《藥神》不僅做到了,還做得很成功,目前票房已接近28億。

《我不是藥神》被譽為“零差評國產神作”,“國產電影里程碑”,接下來讓我們和徐崢一起來看“這部佳作的誕生過程”。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一、於大眾而言,它說出了大家數年來難言的苦衷,“這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這種病你治不過來的,也沒法治”。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質量的國產類型片,或許一些太過類型化的部分反而成了不足之處。但是,它成功地喚起了觀眾的共情能力——這是當下中國文化創作最稀缺的能力,贏共情者得天下,共情讓眼眶洩洪,模糊視線,挑刺反倒顯得冷血。

即便心裡明知電影臨近尾聲時就是想觸發淚點,為了表現得像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觀眾也不得不共沾巾。

就像給不好看的電影故意打低分一樣,這一次針對《我不是藥神》,廣大網友給予了“報復性好評”。

原因很簡單,這部直面現實的電影帶給觀眾從未有過的疼痛感,但看完影片又在充滿俠義傳奇的故事裡感受到善意與溫暖。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二、於業內人士而言,它結束了現實題材見不得光的歷史,結束了“第六代”導演“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局面。

就中國電影的發展而言,“代際傳承”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顯性話題。自張元的《媽媽》起始,“第六代”浮出水平已是十六載,肩擔著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重責,成為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的代言人。

相比“第五代”在國內無發行之憂,在國外亦廣獲好評,“第六代”無疑是命運多桀,長期處於主流的邊緣地帶,大多遭到被禁,故被西方人士稱為“地下電影”。直到2003年底才集體走上“地面”,《青紅》、《世界》諸片出現在中國影院的大屏幕上。

儘管“第六代”堅持著自己的創作理念與陣地,但其作品並沒有擺脫為大眾所漠視的遭際。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三、於人性而言,它表達出了不同立場人的內心的複雜、糾結和困境,壞人的好,好人的壞,沒有絕對的標準,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作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的又一力作,亦是甯浩徐崢五度聯手、十二年後再度進駐暑期檔的重磅作品,《我不是藥神》努力突破國產影片類型,在歡樂幽默的基調中,加入深刻的現實意義,生動再現因“藥”而展開的小人物成長的故事。

主題曲《只要平凡》在致敬小人物的同時,對深刻的生命主題也給出了理解。歌詞如“放過對錯才知答案”、“跳動心臟長出藤蔓,願為險而戰”等等,在是非對錯的曖昧界線中,以“握緊手中平凡”道出關於人生最質樸的回應。

領銜主演徐崢的角色程勇就像一個“引子”,串起了身邊與困境抗爭的草根群像的生活百態,有為了家人和孩子而戰的重疾病人和單親媽媽,亦有為了病友和信念而咬牙苦撐的問題少年和教堂牧師,還有在法與情之間掙扎的警官等。正如徐崢談及各角色時,感慨道:“在我眼裡,這些為生活而頑強堅持的人,早已經是英雄。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四、於身為編劇的小編而言,它給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一個作品在成為藝術品之前,它首先要是一個賣相好的商品,其他的事就留給時間這個法官來做評判吧!

如果把影片分成商業片和文藝片,那麼商業片趨向娛樂性,文藝片更趨向精神性。商業片的票房前景當然更好,但文藝片卻能推動商業片或社會

其它方面進步。而《我不是藥神》很難得的在商業性和文藝性上取得平衡。

《我不是藥神》並不是文藝片,它是商業和現實的結合,將高票房和高口碑還有社會責任感做到了極致。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之處在於,把現實題材用商業片的標準和邏輯拍出來,而且完成度和可視性做到較高的水準。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不應該成為用來標榜自己的工具,真正的藝術應該是雅俗共賞。

《我不是藥神》零差評國產神作,和徐崢一起看“一部佳作的誕生”

五、於身為認真做電影的電影人而言,認真做電影就應該認真有回報,導演文牧野是徐崢口中“天生做導演”的人,但《我不是藥神》卻是這個“天生做導演”的導演的第一部院線電影。

在此之前,文牧野還拍過《石頭》《金蘭桂芹》《BATTLE》《安魂曲》等短片作品。而甯浩則是看了他的《安魂曲》,決定把《藥神》交給他拍。

《安魂曲》跟《藥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看不起病,《安魂曲》描寫了中國民間的“陰婚”現象,孟小軍為了籌錢救女,把死去的妻子賣給別人結成“陰婚”,其中盡是無奈。該片雖然獲獎無數,也是文牧野最出名的短片,但看完總覺得某些痕跡太重,感動不起來。

《我不是藥神》亦有同感,不可否認,《藥神》是部很成功的商業片,它的人物刻畫、劇情設計、視聽語言的表現手法都很工整流暢,以至於你說不出來它哪不好,其引發的社會意義更使它獲得了豆瓣9.0的高分,但是,從電影中總能感受出那一絲絲刻意,電影的設計感太強,文牧野身上雖然還保留著對社會現實、邊緣群體的關注,但卻已經喪失了拍《石頭》和《金蘭桂芹》時的真誠,由跟觀眾的對話變為掌控觀眾的情緒,由讓觀眾自發思考變成我要你接受我設計好的內容,是哭是笑是喜是悲,所有節點盡在導演掌握之中,觀眾的感動也僅僅感動在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而非源自心靈的一顫,這種手法其實並不高級。

拍好商業片不難,難的是保有體內最原始最本質的情感,堅守住自己的道,觀眾的觀影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它需要更多有人文關懷的創作者去不斷培養,用真心與觀眾交流,中國電影的未來何去何從,正是靠一代又一代青年導演不斷引領,這條路上,他們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