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張鵬程 | 信達期貨研發中心黑色研究員

稅務碩士,擁有四年礦物加工專業背景,對鐵礦、鋼廠的生產工藝流程十分熟悉,曾在鋼材現貨企業期貨部任職,並在期貨日報等權威媒體上發表文章二十餘篇,對黑色產業鏈有自己深入的見解,擅長波段行情的把握。

核心觀點

❒. 主要對我國鋼鐵去產能情況、鋼企經營改善、負債率降低情況做一個梳理,以十家上市鋼企作為樣本觀察供給側改革兩年多來,我國鋼企取得的成績。

❒. 在回顧了兩年多供給側改革的成果之後,第二部分主要對我國鋼企現階段的動態進行了追蹤,預估了2018年採暖季限產對鋼企生產的影響;同時對鋼企現行汙染物排放濃度進行整理,分析超低排放標準對鋼企產生的影響;最後對鋼企目前在建的大型鋼鐵項目進行了跟蹤。

❒. 在對我國鋼企最新動態進行跟蹤之後,第三部分對鋼企未來發展進行了適當展望,認為未來我國鋼企負債率將繼續下降,供給側改革的重心將由減量轉向提質,兼併重組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及短流程鍊鋼大發展將優化我國鋼鐵產業佈局。

❒.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去槓桿繼續推進仍有賴於鋼廠自身經營效益的改善,噸鋼利潤仍將保持高位;同時環保趨嚴,鋼企環保投資加大,將提升生產成本,鋼材價格重心抬升,期貨價格運行中樞上移;上市公司方面,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上市鋼企在環保趨嚴的當下優勢明顯,建議關注。

詳細內容

我國供給側改革自2016年實行以來,已經兩年有餘。這兩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本文通過對我國鋼鐵行業過去成果、現在動態的梳理,進一步展望了我國鋼企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5年,我國鋼鐵行業進入了黑暗時刻,彼時相關機構的數據顯示,全國鋼廠一度集體虧損,當年年報披露上市的大型鋼鐵企業中酒鋼宏興虧損74億元,馬鋼虧損51億元,行業龍頭寶鋼股份在當年也僅僅盈利7.14億元。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後更是9天4提“供給側改革”相關表述。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鋼鐵煤炭正式拉開去產能序幕,當年鋼鐵行業實際去除產能6500萬噸;2017年再次重拳出擊,全年取締“地條鋼”產能約1.2億噸,同時完成去產能5000萬噸任務,市場競爭迴歸良性,供需得到顯著改善。截止2017年底,鋼鐵行業已經去除產能1.15億噸,而2018年還有接近30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到2018年末基本上可以完成“十三五”計劃中淨壓減鋼鐵產能1-1.5億噸的目標。整體來看,雖然去產能任務已經接近尾聲,但是鋼鐵業供給側改革仍在路上。

一、供給側改革有序推進,鋼企經營明顯改善

供給側改革開展兩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走出了前幾年的“寒冬”,發生了積極喜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

1. 粗鋼產能利用率回升,過剩局面得到大幅改善。

隨著2008年“四萬億”的再度刺激,2011年開始我國鍊鐵產能又進入了一個投放小高峰,當年新增鍊鐵產能達3500萬噸,淨增產能200多萬噸,2012年我國鍊鐵產能淨增更是達到2600萬噸左右,粗鋼產能利用率也從2011年的79%逐步滑落至2015年最低的67%左右,行業產能過剩由區域性、結構性產能過剩轉變為絕對過剩,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在經歷寒冬之後,鋼鐵行業終於在2016年迎來了曙光。去產能政策自2016年年初推出以來,截止2017年底已經去除產能接近1.15億噸,按2015年底我國粗鋼產能12億噸計算,截止2017年底我國粗鋼產能為10.85億噸,有效緩解了產能過剩的矛盾。對應的2017年全年粗鋼產量在8.32億噸左右,粗鋼產能利用率已經提升至76.66%,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8年上半年粗鋼產能利用率繼續提升至77.7%。預計到2020年基本可以達成《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的將粗鋼產能降至10億噸以下,產能利用率達到80%的目標。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2.競爭環境改善,鋼企銷售毛利率顯著回升。

為更好的觀察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鋼企取得的成果,我們選取了十家上市鋼鐵企業的定期報告作為觀察樣本,分別為八鋼、安陽鋼鐵、韶鋼松山、新鋼股份、柳鋼股份、馬鋼股份、本鋼板材、首鋼股份、河鋼股份、酒鋼宏興,選取的十家樣本鋼企基本上遍佈全國,可以有效的觀察供給側改革以來全國鋼企在經營上產生的積極變化。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鋼鐵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相近,導致鋼材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價格透明,企業更多依靠成本進行低效競爭,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鋼材銷售毛利率一直偏低,行業長期處於低盈利狀態,在2015年鋼企最困難的一年中樣本鋼企銷售毛利率一度轉負,企業虧損嚴重。2016年以後鋼企的銷售毛利率得到明顯改善,達到10.34%,2017年毛利率繼續提升至12.47%,樣本中2017年八一鋼鐵和安陽鋼鐵毛利率達到14%以上,最低的柳鋼股份為8.97%。2018年一季度受到鋼材價格季節性波動影響,銷售毛利小幅下滑至11.69%。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3.需求由表外轉向表內,鋼企存貨週轉率明顯提升。

2017年上半年,國家重拳出擊“地條鋼”,取締、關停“地條鋼”生產企業600多家,涉及產能約1.2億噸,顯著改善了我國鋼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環境。淘汰的1.2億噸“地條鋼”產能,按50%產能利用率計算,涉及產量約6000萬噸,也就說將會有6000萬噸鋼材的需求從表外轉向表內,而這一部分需求迴流正規鋼企,將加快表內鋼企的存貨週轉。從樣本鋼企的存貨週轉率也可以看出,2014年、2015年鋼鐵行業的無序競爭導致我國鋼企的存貨週轉率進一步下滑至5.6次/年,2016年在行業景氣度回升的情況下,鋼企存貨週轉率回升至6.22次/年,2017年在成功取締“地條鋼”產能的背景下,樣本鋼企存貨週轉更是大幅提升至7.14次/年。對於鋼企來說在銷售毛利率一定的情況下,存貨週轉率與企業的盈利能力往往成正比,存貨週轉率的提高也有助於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4.鋼企經營效益明顯改善,去槓桿進行時。

2016年以來鋼企經營明顯好轉,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改善,使鋼企具備了依託自身經營來降低資產負債率的能力,而從樣本鋼企籌資活動現金流出也可以看出企業正在積極縮小債務規模。2014年樣本鋼企籌資活動現金流平均流出18.5億元,2015年平均流出13.43億元,考慮到當時的行業環境,籌資活動現金流出考慮更多是銀行收緊對鋼鐵企業的貸款,導致鋼企被動收縮負債,簡單說也就是在融不到錢的情況下還要償還債務,這種情況無疑讓企業經營雪上加霜。2016年開始隨著經營的改善,鋼企現金流好轉,開始更多地主動償還前期債務,縮小負債規模,2017年樣本鋼企籌資活動平均流出現金19億元左右,其中韶鋼松山更是大幅流出近30億元,負債率也從96.94%的高位下降至79.38%,新鋼股份大幅流出18.1億元,負債率從68.9%下降到58.2%,迴歸至60%以下。

2017年3月中鋼協會同銀監會在南昌召開了鋼鐵行業首場去槓桿會議,提出用3-5年時間,促使行業資產負債率降到60%以下的目標,根據2018年5月份最新數據,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目前的資產負債率為65.14%,雖然較2016年4月份68%的高點有了明顯下降,但是距離60%的目標仍有距離。從樣本鋼企的資產負債率來看,2016年,2017年樣本鋼企資產負債率從77.3%下滑至73%,回落明顯,2018年一季度資產負債率再次下滑3個百分點至70%,雖然說樣本鋼企的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接近80%的位置下降到1季度的70%,但是對於60%的目標來說還有繼續努力的空間,也就是說鋼鐵行業去槓桿仍將繼續堅定的推進下去。同時各鋼鐵企業負債率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比如八一鋼鐵、安陽鋼鐵負債率還在80%左右的位置,而新鋼股份和馬鋼股份資產負債率已經下降至60%以下,基本達成負債率降到60%以下的目標,剩餘幾家鋼企負債率尚在60%-80%之間。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回顧兩年的供給側改革,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粗鋼產能利用率接近80%的合理水平;取締“地條鋼”有效改善了前期不良的競爭環境,行業銷售毛利率的顯著回升,鋼企的存貨週轉率得到明顯提高,企業經營大幅好轉,主動降低負債規模,財務狀況更加穩健。整體來看,供給側改革的良好開局已經助力我國鋼鐵行業擺脫了前幾年的經營困境,使我國鋼鐵行業在經歷寒冬之後浴火重生。但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仍需要不斷深化。

二、鋼企最新動態追蹤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看到過去的兩年鋼鐵企業取得較好成績,本章我們將重點梳理一下當下鋼企正在做什麼,以及日益趨嚴的環保對鋼企經營會產生什麼影響。

1.2018環保貫穿全年,鋼企生產影響幾何

2017年上半年鋼市主要圍繞打擊“地條鋼”展開,而下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環保限產成為重頭戲。2017年3月生態環境保護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各地要實施鋼鐵企業分類管理,按照汙染排放績效水平,制定錯峰限停產方案。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採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

2017年採暖季環保限產從11月中旬開始到2018年3月中旬,長達四個月,而有些城市比如邯鄲、唐山等地更是早在10月份就開始限產。長時間、高比例的限產更是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廠的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分省份來看,2017年涉及限產的6個省市中,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的生鐵產量都是負增長的,其中河南生鐵產量降幅最大,同比下滑達5.6%。限產區域外,內蒙、遼寧、安徽、湖北等省生鐵產量出現一定增長,其中內蒙古生鐵產量增幅最大,同比為5.5%。這表明限產對於生鐵的影響就像一塊石頭投入水中,在限產區域形成產量窪地,但是會迅速被周邊省份的產量增長填平。另一方面從限產區域內省市2017年粗鋼產量來看,除河北下滑0.7%,山東下滑0.3%之外,其他幾個省份仍然出現增長,其中山西省更是增長12.5%,表明在鐵水產量下滑的情況下,鋼廠積極通過其他手段,比如在轉爐中多加廢鋼等方式有效避免了粗鋼產量的下滑。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從樣本鋼企2017年的生鐵、粗鋼產量來看,2017年的冬季環保限產對河北鋼鐵造成了相對較大的影響,導致其去年生鐵產量為2730萬噸,粗鋼產量2692萬噸,鋼材2638萬噸,同比分別下降6.66%,7.04%和5.31%。而同處限產區域的首鋼和安陽鋼鐵的生鐵、粗鋼產量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安陽鋼鐵生鐵產量下滑更是達到15.53%,首鋼下滑幅度相對較小。在限產區域內鋼廠產量下滑的同時我們觀察到區域外鋼企的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位於江西的新鋼股份和位於安徽的馬鋼股份的粗鋼產量都出現了一定比例的增長。

2018年,從年初的2017年採暖季限產到非採暖季限產再到2018年採暖季限產,可以說在一部分重點區域環保貫穿全年,其中對鋼企影響較大的還是採暖季的集中限產。那麼今年在環保態勢依舊嚴峻的情況下,採暖季限產又會對鋼廠生產造成什麼影響呢?首先今年冬季環保限產在力度上來看可能會有所減弱,比如河南印發的《河南省2018年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中規定2018年採暖季,對全省鋼鐵企業實施限產30%以上(含輪產,去年是50%),對10月底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鋼鐵企業,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期間,原則上不再實施錯峰生產;另外從鋼企角度來說,擁有了2017年冬季環保限產的經驗鋼廠在應對限產上將更加自如,加之相關環保設備的改進,預計2018年採暖季限產對鋼企生產的影響將進一步降低。

整理樣本鋼企2018年的生產計劃來看,河鋼計劃生鐵生產2719萬噸,粗鋼2730萬噸,鋼材2725萬噸,除生鐵產量會有小幅下滑外,其他兩項都會有一定增長。首鋼在生鐵、粗鋼上小幅回落,鋼材端小幅增長。而在2017年環保投資巨大的安陽鋼鐵有望大幅縮小2018年採暖季限產對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的影響,計劃來看其中粗鋼產量增幅更是有望達到21.5%。而限產區域外鋼廠2018年的生產計劃顯示仍有一定增幅。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原先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一步擴大至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如果2018年採暖季擴展限產區域的話,對原先限產區域外鋼廠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2.鋼廠超低排放標準呼之欲出,相關鋼廠已著手改造。

2018年5月份,生態環境保護部發布《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標準的徵求意見稿》,計劃在2020年之後逐步實行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標準,即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小於10,35,50mg/m3,為深入研究該標準對我國鋼企產生的影響,我們整理了樣本鋼企報告中披露的汙染物排放濃度。

根據首鋼股份披露的數據顯示,旗下遷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為20~40mg/ m3、30~60mg/ m3,濃度基本可達到超低排放標準,但是披露的京唐基地燒結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濃度分別為10-15 mg/m3、≤100 mg/m3(未披露具體數值,燒結排放執行100mg/m3)、≤300mg/m3(未披露具體數值,執行300mg/m3),顆粒物基本上可以符合超低排放標準,但在脫硫脫硝上可能還要做進一步的改進才能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而河鋼股份旗下幾個鋼企的排放濃度仍有改進空間,其中承鋼排汙濃度相對較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濃度分別為<40 mg/m3, <120 mg/m3,但和超低排放標準仍有差距。區域外鋼廠,本鋼板材的汙染物排放值相對較低,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濃度分別為14-23 mg/m3,12-40 mg/m3,30-60 mg/m3,韶鋼松山的汙染物排放值較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為59-150 mg/m3,180-275mg/m3。從目前各鋼廠披露的汙染物排放濃度來看,距離超低排放標準仍有一定距離,後續可能要繼續升級環保設備才能滿足要求。

而從鋼廠披露的信息來看,部分鋼企的確也已經未雨綢繆,開始超低排放改造,代表者如安陽鋼鐵。其披露在2017 年共完成轉爐一次除塵系統改造、焦爐煙道氣脫硫脫硝、燒結機煙氣脫硫脫硝、 1#高爐除塵升級改造、 2#燒結機除塵升級改造及原料場環境提升等二十餘個環保汙染治理項目,全年環保總投資約25 億元。其中焦爐煙道氣脫硫脫硝項目及燒結煙道氣脫硫脫硝項目均採用活性炭淨化技術。投用後,焦爐顆粒物≤10mg/m3、二氧化硫≤8mg/m3、氮氧化物≤100mg/m3,比國家特別限值排放要求分別低 5mg/m3、 22mg/m3、50mg/m3;而 3 座燒結機脫硫脫硝項目總投資預算約5.7億元,將於 2018 年投入使用,亦可滿足超低排放標準。其他鋼廠中如邯鋼、寶鋼梅鋼等也進行了相關改造外,但整體來看目前可以滿足超低排放的燒結機數量有限,更多鋼廠目前的排放濃度還難以滿足超低排放標準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一旦超低排放標準落地實施可能對鋼鐵企業生產成本等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內容可參見我們6月份專題《鋼企超低排放之燒結、球團工藝簡介及相關影響、機會分析》。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3.深化區域佈局減量調整,打造大型鋼鐵基地。

前述《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完善鋼鐵佈局調整格局,統籌考慮市場需求、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和資源能源支撐條件,結合化解過剩產能,深化區域佈局減量調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要在已有沿海沿江佈局基礎上,著眼減輕區域環境壓力,依託優勢企業,通過減量重組、優化調整內陸企業,大幅化解過剩鋼鐵產能。而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環保態勢的日益嚴峻,城市鋼廠面臨的問題也越來愈多,《規劃》也明確表示對於中心城市中的現有鋼廠要服從和服務於城市的發展需要,綜合平衡所在城市整體定位、環境容量、土地資源價值、稅收佔比因素,確定關停轉產、搬遷轉移、與城市協調發展等多種選擇。位於河北境內首都經濟圈內的重點產鋼地區,要立足現有沿海鋼鐵基地,研究城市鋼廠整體退出置換,實現區域內減量發展。

從樣本上市鋼企及其集團公司公佈的最新項目來看,河鋼集團(河鋼股份屬於河鋼集團)正在建設樂亭基地,該項目是為了響應北京2022年冬奧會,通過建設樂亭基地實現河北宣鋼的整體退出、同時實現唐鋼、承鋼一部分產能的減量搬遷。規劃產能達到2000萬噸,先期建設1000萬噸,後續河鋼將兼併重組省內、特別是唐山地區其他鋼鐵企業產能,再規劃建設1000萬噸級精品鋼生產能力,最終形成2000萬噸沿海精品鋼鐵基地。

首鋼股份下屬京唐基地正在建設京唐二期一步,該項目設計年產生鐵460萬噸,鋼坯530萬噸,鋼材500萬噸,二期建成以後年產能有望達到891萬噸,鋼坯940萬噸,鋼材900萬噸,屆時首鋼京唐基地將具備鐵水1789萬噸,鋼坯1910萬噸,鋼材1813萬噸的生產能力。該項目於2015年開始建設,原計劃2018年底完工,但是2016年底河北省發改委印發《關於產能置換比例不足1:1.25的已備案鋼鐵冶煉項目立即停建整改的通知》,要求二期項目停建整頓,2017年上半年首鋼調整原先的置換方案,並於7月份得到批准後重新施工,截止2017年底二期一步項目已經完工22%。

柳鋼股份的母公司柳鋼集團正在建設防城港項目,該項目是國家規劃的四大千萬噸級沿海鋼鐵基地之一(其他三個基地為曹妃甸、日照、湛江),該項目設計產能1470萬噸,擬新建4座3200m3鍊鐵高爐,7座200t鍊鋼轉爐,2018年6月該基地1#、2#高爐開工建設,預計將在2020年底完工。

安鋼為加快實現公司長短結合、優化佈局、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目標,決定淘汰置換公司在安陽地區的部分鋼鐵產能,並承接公司及河南省內外有關出讓置換鋼鐵產能,在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內建設新的鋼鐵項目。項目包括一座1860m³高爐,一座2000m³高爐及配套設施,一座155t轉爐和一座100t電爐,估計鍊鐵產能達328萬噸,鍊鋼產能達245萬噸,目前項目尚未開工建設。另外2018年7月,寶鋼湛江項目獲得403萬噸鍊鐵產能,將用於建設湛江三號高爐,預計容量為5050m3。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綜合來看,愈演愈烈的環保對鋼廠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通過對2017年鋼企採暖季限產影響的梳理發現,限產區域內鋼廠生鐵產量趨減,而粗鋼產量下滑幅度相對較小,同時限產區域外鋼廠通過增產彌補減量,導致全年來看生鐵產量仍增長1.8%,粗鋼產量增長5.7%。展望2018年,環保繼續,限產繼續,但我們預計今年採暖季限產對鋼企的影響可能縮小,這一點從各鋼企2018年的生產經營計劃中也可佐證。同時在環保趨嚴的背景下,鋼企超低排放標準呼之欲出,就我們整理的鋼企汙染物排放濃度來看,很多鋼企尚難以滿足此要求,也就意味更多鋼企將不得不對原先脫硫脫硝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將提高鋼企的生產成本。為了深化鋼鐵區域佈局減量調整,通過依託優勢企業,打造大型鋼鐵基地,整理來看目前河鋼、首鋼、柳鋼、安鋼等都有重大項目在推進建設。

三、我國鋼企未來發展展望

通過梳理當下我國鋼企的新動態,明白當下企業正在做什麼的情況下,本章將對我國鋼企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1.去槓桿多管齊下,負債率有望繼續降低。

為了化解我國鋼鐵企業債務問題,早在2016年發改委、工信部、銀監會就聯合發佈《關於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多種方式來降低企業負債率。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改善企業自身的經營產生現金流、兼併重組、發展股權融資、市場化債轉股等多種形式來降低鋼企負債率。從我們測算的螺紋鋼生產利潤來看,2017年年中開始噸鋼平均生產利潤長時間的維持在1000元/噸的高位,鋼企經營明顯改善,通過之前的整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盈利改善的情況下鋼企已經在通過縮小負債規模來降低負債率。

市場化債轉股方面,而相關資料顯示中鋼、原武鋼、太鋼、馬鋼、安鋼、鞍鋼、南鋼、酒鋼、河鋼、山鋼等10家鋼企和銀行簽署了債轉股協議,規劃額度接近2000億元,其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六家銀行與中鋼的600億元項目,中國工商銀行對太鋼40億元項目、中國建設銀行對南鋼的債轉股30億元項目、建行對安鋼100億項目中16億元(首期30億元)已經落地,但整體來看債轉股項目落地率偏低。無獨有偶,2018年7月5日起央行下調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用於支持市場化 “債轉股”項目。

我們認為在去槓桿多管齊下的背景下,後續我國鋼企的負債率有望加速降低。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2.深化供給側改革,重點將由減量轉向提質。

在2018年全國3000萬噸去產能任務完成的情況下,“十三五”計劃的1.5億噸去產能任務有望提前完成,產能利用率迴歸合理水平。

未來在鋼鐵行業實行超低排放標準的背景下,環保不達標的鋼鐵企業可能主動退出或者因無法負擔較高的環保成本而被迫退出,通過環保手段倒逼落後產能退出或成為後續主要去產能方式。在減量目標基本完成的情況下,下一步供給側改革的重心將轉向我國鋼材產品質量的提升。2017年9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要“提升原材料供給水平,加快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並指出到2020年,供給質量明顯改善,供給體系更有效率,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同樣的在《規劃》中也明確表示要提升我國鋼鐵有效供給水平,提升我國鋼材質量水平,加強品牌建設。從我國鋼企研發投入佔比營業收入來看,目前還處於較低位置,2017年樣本鋼企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平均佔比在1.38%,其中較高的為本鋼板材達到3.43%,較低的為柳鋼股份只有0.12%,目前研發投入佔比距離《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大於1.5%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也遠低於發達國家2.5%的水平,因此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我國鋼企自主創新能力迫在眉睫。

2018年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我國已經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而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亦對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鋼企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鋼材質量的提升有利於形成多層次的鋼材產品序列,有助於我國鋼鐵行業擺脫之前的同質化競爭困局,從而開創新的發展局面。

3.兼併重組將加速,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行業集中度往往決定了上下游產業利潤的分配,行業集中度較小的一方往往意味著相對弱勢的議價能力,只能將更多的利潤讓渡給集中度更高的上游或者下游。目前全球鐵礦石集中度較高,四大礦山產量對全球鐵礦石產量佔比可達50%,而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CR10在2017年約在37%左右,集中度的懸殊差異導致我國鋼企在產業鏈利潤分配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因此提升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勢在必行。

2016年的《規劃》提出我國鋼鐵行業要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結合化解過剩產能和深化區域佈局調整,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力度,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形成若干家世界級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到2020年我國鋼鐵企業的CR10要達到60%以上。針對我國目前CR10約37%的集中度來說,相比與其他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其中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鋼鐵行業僅 CR4 就在 60%之上,而回顧發達國家鋼鐵業的發展史,我們也發現了類似的併購潮,20世紀20年代卡內基鋼鐵、斐德雷爾鋼鐵公司等大型企業合併成的美國鋼鐵,20世紀70年代日本名古屋制鐵所和八幡制鐵合併成的新日鐵,都成為了當時世界範圍內排名第一的大型鋼企。2016年,武鋼和寶鋼重組合併成立寶武鋼鐵,具有粗鋼產能6000多萬噸,但在世界範圍內只能排到第二位,距離世界第一的安賽樂米塔爾仍有一定差距。

根據2016年9月發改委、工信部和國資委發佈《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處置殭屍企業的指導意見》中設定的目標,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家-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和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圍繞這一總目標,鋼鐵產業兼併重組從2016至2025年將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8年,將以去產能為主,該出清的出清,同時對下一步的兼併重組做出示範;第二步是2018年-2020年,完善兼併重組的政策;第三步是2020年-2025年,大規模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後續鋼企的兼併重組將加速推進,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4.短流程佔比有望提升,產業格局得以優化

從各國短流程鍊鋼佔比來看,2016年數據顯示世界平均短流程鍊鋼佔比為25%左右,發達國家中美國短流程鍊鋼佔比更是達到了67%,相比之下目前我國短流程鍊鋼佔比還在10%以下,具有很大提升空間。由於我國鋼鐵行業的格局存在“北重南輕”的特點,產區和消費區之間有漫長的運輸距離,難以滿足企業的經營需要。因此通過在華南等鋼材流入區域大力發展短流程鍊鋼,同時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流程鍊鋼的比例,可以實現鋼鐵產能空間上的轉換,使我國鋼鐵產業佈局更加合理有效。

隨著我國廢鋼資源的積蓄增加,大力發展短流程鍊鋼有助於發展循環經濟,符合綠色可循環理念。我國《廢鋼鐵行業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鍊鋼廢鋼比達到20%,轉爐廢鋼比力爭達到15%以上。2017年由於取締“地條鋼”導致廢鋼價格下跌,廢鋼較鐵水成本出現優勢,加之下半年環保限產導致鋼廠鐵水不足,只能通過各種方式添加廢鋼來保證粗鋼產量,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我國廢鋼消耗近1.4億噸,大幅增長近55%,鍊鋼廢鋼比大幅提高至16.8%,轉爐廢鋼比測算在13%左右。後續隨著我國電爐產能投放的增多,短流程替代長流程趨勢將繼續發展,我國鍊鋼廢鋼比有望繼續提升,也有助於我國鋼鐵行業“北重南輕”格局的調整。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四、總結

綜合來看,鋼鐵行業去槓桿仍有較大空間,改善鋼企現金流依然重要,因此我們認為鋼廠利潤仍將保持在較高位置;另一方面環保趨嚴,超低排放標準呼之欲出,鋼企生產成本將進一步提升,鋼材價格重心抬高,期貨運行中樞上移,在產能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國家嚴控新增產能的背景下,我國鋼材價格預計很難迴歸14-15年水平,同時國企-民企之間的生產成本差異將顯著縮小;最後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在打贏“三大攻堅戰”的背景下,預計環保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我們認為已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上市鋼企在環保不斷趨嚴的當下,公司業績表現更加穩定,因此具有環保優勢的上市鋼企值得關注。

回首來路,供給側改革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兩年,對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不僅有效緩解了產能過剩的矛盾,而且顯著改善了我國鋼企的經營狀況,降低了企業負債率,使企業經營更加穩健;再看當下,環保如火如荼,超低排放呼之欲出,通過環保倒逼落後產能退出,依託優勢企業打造我國大型鋼鐵基地,深化我國鋼企區域減量調整;展望未來,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正在路上,多管齊下去槓桿將更加有利於我國鋼企未來發展,提高鋼材質量水平將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業集中度提升、大力發展短流程鍊鋼將進一步優化我國鋼鐵產業佈局。過去碩果累累,現在砥礪前行,未來揚帆起航,在供給側改革的助推下,相信未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將更上層樓。

大宗商品風雲變幻!

本領匯直播間特邀行業大咖,

為您帶來獨家解讀!

【 免責聲明:大宗內參力求使用的信息準確、信息所述內容及觀點的客觀公正,但並不保證其是否需要進行必要變更。大宗內參提供的信息僅供客戶決策參考,並不構成對客戶決策的直接建議,客戶不應以此取代自己的獨立判斷,客戶做出的任何決策與大宗內參無關。本文章版權歸大宗內參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點擊這裡 】

❒. 俞晨:供需節奏悄然變化,鋼鐵震盪格局或迎來新的方向 | 獨家專訪

❒. 混沌不計前嫌,掃堂4k手頂永安,問聲永安甜不甜?| 持倉八卦

❒. 劉佳良:環保政策進一步落實,鋼鐵產業何去何從?| 市場解讀

❒. 徐天傑:橡膠是否會隨著人民幣貶值大幅波動?| 獨家觀點

張鵬程:供給側在路上,鋼企新動向追蹤(深度好文)|市場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