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我只想安靜地當個吃瓜群眾。

近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周活動中發佈了《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其中水果類謠言佔到了食品謠言總數的19%;其次是肉及肉製品類,為16%。謠言傳播的渠道主要是微信,佔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佔比21%。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佔45%,食品安全領域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

那麼,舌尖上的謠言有什麼特點呢?

“季節性”


食品謠言經常按照這樣的方式發展:食品上市——謠言登場——公眾恐慌——食品滯銷——多方闢謠——輿情降溫——食品再上市——謠言再登場……

而且同類型的食品謠言經常通過網絡跨地域傳播,此地剛闢謠,彼地類似的謠言改頭換面後又大肆傳播。

比如今年,西瓜剛剛上市的時候,微信上流傳這樣一則謠言:

河南商丘13名男女因進食當地的西瓜感染H7N9病毒死亡,最大的32歲,最小的5歲,參與搶救的醫生已被隔離。此外,當地有13167人因為吃西瓜感染病毒。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河南男子為了讓西瓜降價散播謠言被抓

像吃西瓜得H7N9的謠言,無圖無真相,很多人都能夠識別。為了使得謠言更加逼真,造謠者還會採取什麼手段製造謠言呢?

“小視頻”


一般人認為圖片比文字更有說服力,視頻比圖片的可信度更高,很多造謠者抓住人們的這一思維定式,通過製作“小視頻”的形式造謠傳謠。

2017年2月,幾段展現“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視頻中有人稱幾個福建企業產的紫菜是“塑料做的”,並表示紫菜嚼不爛,勸誡網友“別吃了”。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造謠者裝模作樣做了幾個實驗

這些謠言製造者以食品安全為名,內容似乎帶著科學求證的意思,讓人難辨視頻真偽。最關鍵的是,很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在網絡上傳播相關視頻,進一步擴大了謠言傳播的範圍。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製作“塑料紫菜”相關視頻的王某祥被晉江市人民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

食品安全是人民大眾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大家也樂意在朋友圈上向親友傳播食品相關信息。如何分辨這些信息的真偽呢?

兩條法則


最近幾年,網絡興起,每人都是一個自媒體,某種程度加速了謠言的擴散,為此,公安機關也加大了對相關謠言的打擊力度。但是面對五花八門的食品、養生信息,辨別真偽的責任很多時候還是落在個人身上。

那麼如何獲得可靠的信息呢?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兩條法則。

第一條,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如果有人提出,每天給你一些錢,讓你看他提供給你的內容,那麼你肯定會拒絕,因為你憑直覺就會認為,他想影響你,想把他的觀點強加在你身上。但是,如果有人說,現在你可以免費看到我提供的信息,很多人會欣然接受。而這就是很多公司的商業模式。

“免費”實際上也是很多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模式。很多保健品推銷者會經常發送一些健康小常識,這些小常識就是“免費”塞給你的信息,而這種免費的信息,很有可能是被改造過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購買他們的保健品。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這書都沒看過,就敢跟我談星座?

尤瓦爾·赫拉利說:“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

昂貴的代價。”這個所謂的“昂貴的代價”未必只是金錢上的代價,還有可能是學習成本高。比如很多人痴迷於“風水”“星座”,這些關於“風水”“星座”的知識看似很高深玄妙,實際上學習這些內容不會花費一個人多少智力投入,而這類花費少量學習成本就可以獲得的信息,他們的價值就很值得懷疑了。

第二條,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

大家都知道學習很重要,知識很重要。但是跟誰學,學什麼,很多人卻很困惑。如果使錯了力氣,則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淨網2018|舌尖上的謠言

▍學上面還是下面呢?

當然科學也有侷限性,甚至所謂“科學文獻”中也會有錯誤,即便如此,科學依然是我們獲得知識的可靠途徑。


警方提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傳播虛假消息,造成嚴重後果的,最高將被處以七年有期徒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佈謠言情況嚴重者,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希望廣大網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信謠、不傳謠,發現謠言及時舉報,共同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