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我只想安静地当个吃瓜群众。

近日,在全国食品安全周活动中发布了《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其中水果类谣言占到了食品谣言总数的19%;其次是肉及肉制品类,为16%。谣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那么,舌尖上的谣言有什么特点呢?

“季节性”


食品谣言经常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食品上市——谣言登场——公众恐慌——食品滞销——多方辟谣——舆情降温——食品再上市——谣言再登场……

而且同类型的食品谣言经常通过网络跨地域传播,此地刚辟谣,彼地类似的谣言改头换面后又大肆传播。

比如今年,西瓜刚刚上市的时候,微信上流传这样一则谣言:

河南商丘13名男女因进食当地的西瓜感染H7N9病毒死亡,最大的32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此外,当地有13167人因为吃西瓜感染病毒。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河南男子为了让西瓜降价散播谣言被抓

像吃西瓜得H7N9的谣言,无图无真相,很多人都能够识别。为了使得谣言更加逼真,造谣者还会采取什么手段制造谣言呢?

“小视频”


一般人认为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视频比图片的可信度更高,很多造谣者抓住人们的这一思维定式,通过制作“小视频”的形式造谣传谣。

2017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造谣者装模作样做了几个实验

这些谣言制造者以食品安全为名,内容似乎带着科学求证的意思,让人难辨视频真伪。最关键的是,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网络上传播相关视频,进一步扩大了谣言传播的范围。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制作“塑料紫菜”相关视频的王某祥被晋江市人民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食品安全是人民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也乐意在朋友圈上向亲友传播食品相关信息。如何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呢?

两条法则


最近几年,网络兴起,每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某种程度加速了谣言的扩散,为此,公安机关也加大了对相关谣言的打击力度。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食品、养生信息,辨别真伪的责任很多时候还是落在个人身上。

那么如何获得可靠的信息呢?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两条法则。

第一条,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如果有人提出,每天给你一些钱,让你看他提供给你的内容,那么你肯定会拒绝,因为你凭直觉就会认为,他想影响你,想把他的观点强加在你身上。但是,如果有人说,现在你可以免费看到我提供的信息,很多人会欣然接受。而这就是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

“免费”实际上也是很多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模式。很多保健品推销者会经常发送一些健康小常识,这些小常识就是“免费”塞给你的信息,而这种免费的信息,很有可能是被改造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购买他们的保健品。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这书都没看过,就敢跟我谈星座?

尤瓦尔·赫拉利说:“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

昂贵的代价。”这个所谓的“昂贵的代价”未必只是金钱上的代价,还有可能是学习成本高。比如很多人痴迷于“风水”“星座”,这些关于“风水”“星座”的知识看似很高深玄妙,实际上学习这些内容不会花费一个人多少智力投入,而这类花费少量学习成本就可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价值就很值得怀疑了。

第二条,如果觉得某些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就该真正努力阅读相关科学文献。

所谓的科学文献,指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由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

大家都知道学习很重要,知识很重要。但是跟谁学,学什么,很多人却很困惑。如果使错了力气,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净网2018|舌尖上的谣言

▍学上面还是下面呢?

当然科学也有局限性,甚至所谓“科学文献”中也会有错误,即便如此,科学依然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可靠途径。


警方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情况严重者,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希望广大网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