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月25日,2018東京馬拉松賽,日本名將設樂悠太以2小時06分11秒的成績創造男子馬拉松亞洲紀錄;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4月18日,2018波士頓馬拉松賽,日本公務員川內優輝以2小時15分5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組冠軍。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017年福岡馬拉松,大迫傑斬獲男子第三,成績為2小時7分19秒,也是2017年亞洲最佳。憑藉2:07:19的成績,大迫傑排在了日本男子馬拉松的史上第五名。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多年以來,日本男女馬拉松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多次奪得奧運會、世錦賽、六大滿貫馬拉松賽冠軍,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據統計,1998-2011年全球參加100km超長馬拉松的跑者為112283人,女性15204人,男性97079人,來自全球102個國家,其中73.5%的跑者來自歐洲。完賽跑者也多數來自歐洲,但在這一群體中成績最好的卻是日本選手,十次獲得比賽最佳成績。

2010-2015年舉辦馬拉松賽事場數最多的國家為美國、德國、丹麥、日本、英國和韓國。日本人口1.2589億,但舉辦馬拉松賽事的數量卻一直位居全球Top10。更甚者是,2015年日本馬拉松完賽人數首次超過美國。在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Top10的排名中,美國佔兩席,南非佔兩席,斯洛伐克、英國、北愛爾蘭各佔一席,日本卻佔據三席。

以上統計數據只是日本馬拉松在國際大環境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一顯性現象的呈現,而對於現象背後隱性原因的探尋與明晰才是重點。

一、日本馬拉松的歷史溯源與發展

馬拉松作為一項長跑運動,雖非起源於日本,但日本的長跑歷史毫不遜色於馬拉松。長跑運動在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00-1868年的封建時期。當時的郵差傳遞郵件主要依靠腳力,穿州過府,跑遍全國。在1896年現代馬拉松比賽拉開序幕之前,日本便已舉辦許多長跑比賽,比賽的獲勝者多為送信的郵差,可以說日本擁有優秀長跑運動員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日本馬拉松之父”金慄四三

馬拉松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在1911年11月舉辦的斯德哥爾摩奧運選拔賽上,有“日本馬拉松之父”之稱的金慄四三在此次比賽中創造了2小時32分45秒的世界最好成績(當時馬拉松賽道距離40km多)。

但由於客觀原因,金慄四三並未完成1912年的奧運比賽。透過此次比賽,日本政府看到了體育運動對國家樹立國際地位的重要價值。於是,為了贏得西方國家的尊重,實現其與世界大國之間的平等,把田徑運動作為實現這一目的的突破口。在綜合分析國內傳統文化和民眾身體素質優勢的基礎上,馬拉松作為西方派生的體育項目,迅速成為日本藉此證明其始終勝於其他國家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紀20、30年代,日本定期培養出世界上最快的馬拉松運動員,在60年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男子運動員佔據世界馬拉松之巔,成為世界馬拉松王者。

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開展女子競技馬拉松,是世界上開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成為了90年代到21世紀初世界女子馬拉松成績最好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大眾跑者參加馬拉松的熱情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大有有增無減之勢。近來,有象徵性意義的東京、大阪和其他城市的知名馬拉松無論在比賽規模還是挑戰方面與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倫敦和柏林馬拉松可謂平起平坐。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二、日本馬拉松運動的發展近況

1. 社會大眾對馬拉松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

日本深厚的長跑文化積澱使得具有詮釋“勝利、堅持不懈、超越自我”等精神符號的“馬拉松”迅速融入到了這一大文化圈。由於文化一直在互動中發展,決定個人的大多數行為,並使得人們的行為連續、穩定、可預測。

因此,馬拉松運動也在人們長期的社會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公認的文化模式,進而形成了對馬拉松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深刻嵌入到人們的價值觀念體系中指導並影響著人們對於馬拉松的參與熱情。

據悉,日本每年舉辦1400餘場長跑和馬拉松賽事,最多時候達到1600餘場,報名首日即爆滿的賽事比比皆是。東京馬拉松財團宣佈,2016年東京馬拉松的抽選倍率高達11.3,2017全馬抽選倍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2.2倍,也即是321459人爭奪26370個參賽名額。

2015年日本馬拉松完賽人數前20名的賽事(見表1)中,位居前10名賽事的完賽人數總計超過20萬,前20名賽事的完賽人數總計超過32萬。第一名東京馬拉松完賽人數高達35293人,而賽事規格為全馬35500人,10km500人,完賽率超過98%。雖其中包括國外選手,但即便如此,如此高的完賽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國內選手整體實力及參與熱情的充分肯定。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 濃厚的校園馬拉松文化氛圍

關於日本的校園馬拉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幼兒園馬拉松比賽”(簡稱“marason”) 和日本高校的“東京箱根往復大學馬拉松接力賽”。每年,日本所有幼兒園的孩子都必須參加100~1000m的“馬拉松比賽”,也是一種強制性的儀式。許多幼兒園還會推行“裸保育”,在冬天對孩子進行耐寒訓練,其中“冬季耐力跑大賽”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

日本高校馬拉松文化的代表是“東京箱根往復大學馬拉松接力賽”,簡稱“箱根驛傳”或“箱根馬拉松”,是一項以日本關東地區高校大學生為參賽對象的馬拉松接力賽,由“日本馬拉松之父”金粟四三等人創辦於1920年,箱根馬拉松第1屆比賽在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明治大學以及東京高等師範大學四所高校之間展開,因此早期的箱根又名“四大校驛傳賽跑”。

目前由關東學生聯盟主辦,讀賣新聞協辦。每年1月2日至3日舉辦。10名選手每人跑13英里左右,總計完成134.9英里的賽程,從東京跑到溫泉度假小鎮箱根後折返。在日本,箱根馬拉松就像是精英選手的成人禮,選拔優秀青少年馬拉松運動員。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為日本馬拉松提供後備人才。箱根馬拉松承載著日本高校馬拉松文化,人氣甚至超過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大賽,可與日本職業棒球聯賽的總決賽相抗衡。每年超過50萬名觀眾沿途觀看比賽,電視收視率高達20%。該賽事擁有超高人氣的原因是:一是比賽的殘酷性。在酷寒的溫度下,海拔差別 860m的路段奔跑;二是賽事的含金量。

幾乎所有知名的日本長跑運動員都參加過箱根馬拉松,參加該賽事也成為了每位年輕選手的夢想;三是奪得該比賽的冠軍被認為是崇高至上的榮譽。

在2016年第92屆箱根馬拉松比賽中,青山學院實現兩連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親自接見了青山學院的教練和全體參賽隊員,可見國家對此的重視程度;四是長跑冠軍是校園偶像。在日本的中學與大學校園裡,長跑是學校體育大會的必設項目,馬拉松也是長期受到熱捧的項目。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3. 馬拉松運動員較高的競技水平

作為世界馬拉松強國,日本運動員多次奪得奧運會、世錦賽、六大滿貫馬拉松賽冠軍。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馬拉松選手多次創造馬拉松世界最好成績。諸如:圓谷幸吉、君原健二、宗猛、森裕子分別獲得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第3名、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第2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第4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第2名。

同時,日本女子競技馬拉松也在8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2004年世界女子馬拉松前100名中,日本佔據16位,其中5位躋身前20名之列,11人進入前50名,2000年,日本運動員高橋尚子奪得悉尼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日本選手野口水木再次為日本奪得女子馬拉松冠軍。但隨著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東非勢力的迅猛崛起,日本競技馬拉松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通過彙總日本1998-2017年國內全馬選手年度最好成績(見表2)發現,男、女馬拉松選手最好成績與世界紀錄有一定差距,且成績有不斷下滑趨勢。彙總2011-2017年全馬成績在某一時間區間的選手人數(見表3)發現,男子全馬頂級選手(成績<2:09:00)的人數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高水平選手(成績<2:12:00)尚未發現明顯變化趨勢。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女子全馬頂級選手(成績<2:25:00)未發現較大變化,高水平選手(成績<2:32:00)人數出現增多趨勢。總體來講,女子全馬的情況較為良好。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日本選手野口水木

4. 高品質的賽事服務體系

通過查閱日本最大的跑步網站Runnet、國內知名跑步網站(如:98跑、咕咚、愛燃燒等)關於日本馬拉松賽事的評論及通過訪談參加過日本馬拉松的跑者發現,人們普遍對日本馬拉松賽事服務給予高度評價。以東京馬拉松為例,始於2007年的東京馬拉松是亞洲唯一“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雖成立較晚,但並非空有虛名,東京馬拉松以其組織最細緻、服務最完善、醫療最有保障而聞名於業內。

賽前籌備,政府部門專門成立了常年運作的法人機構—東京馬拉松財團,下屬部門包括東京警視廳、產業勞動局、文化局、建設局、港灣局、交通局、旅遊局等部門,全權協商處理賽事事宜。交通方面,開賽前十天,道路管制線路信息會刊登在路口、地鐵、公交車、佈告欄等人流密集處,同時還會給出替代路線。

所以,在人員大面積聚集的時間段,也未造成交通堵塞情況。賽中服務,馬拉松賽事的重點、難點、亮點是志願者服務與醫療服務。馬拉松資深跑友認為東京馬拉松在組織服務上最突出。

超過萬人的志願者不論從動員規模、分工組織、服務態度還是專業程度上,都令人讚賞有加。在醫療保障方面,東京馬拉松一般配備40名救援醫生,70名護士,420名其他專業急救人員。賽事共設15個救助站,前半程每5km一個,後半程2~3km一個。每隔3min左右的路程就會有兩個攜帶AED的志願者在賽道旁觀察跑者情況,做應急處理。

同時,身穿紅色馬甲的專業騎行救護人員也會穿梭在跑者中,18名醫生會錯開時間、等間隔地跑在賽道上,觀察跑者情況。移動救護人員全部攜帶GPS,方便總部指揮。因此從舉辦至今已有20萬人參賽,從未發生參賽者死亡事件,這在大型馬拉松賽事中是極為罕見的。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賽中轉播也是一大亮點,東京電視臺轉播長達8小時,前兩個小時是高水平選手的競爭轉播,之後全為大眾跑者的轉播時間。還有為跑者拍下上百張專屬照片,補給充分、沿途觀眾熱情助威、衛生保持等均可用“細緻入微”來形容。賽後,工作人員會微笑著雙手為跑者掛上獎牌。

賽後更衣室、溫泉泡腳區、按摩區等均免費提供。整個活動中對跑者的尊重和對細節的重視可謂嚴格履行“以跑者為本”的辦賽理念。此外,大阪、神戶、京都、 名古屋等其他知名賽事也同樣服務周到、創意不斷,備受推崇。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三、對我國馬拉松運動發展的啟示

1. 加強馬拉松運動文化建設,提升跑者內生訴求

日本馬拉松最成功之處莫過於其長期積澱所形成的深厚文化氛圍。每年舉辦長跑和馬拉松賽事千餘場,2015年前10名賽事的完賽人數超過20萬,箱根馬拉松的觀賽民眾達到50多萬人,2017年東京馬拉松完賽人數高達96%,享譽全球的零死亡案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並非物質和制度等硬性推動力所能達到的結果,只有文化力才能讓全社會成員產生踴躍參與的自覺性和內驅力。在國內,盧元鎮學者在研究全民健身的動力機制時,認為全民健身的硬性推動力已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來自文化推動力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全民健身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馬拉松運動作為全民健身的領頭羊,這一限制作用更為凸顯。因此,加強馬拉松文化建設顯得尤為迫切。首先,賽事主辦方應以賽事為平臺,舉辦類別多樣的活動,提高大眾的參與率與覆蓋率,藉此同步宣傳和推廣馬拉松文化,提升馬拉松的社會影響力。

還應主動總結馬拉松的文化特點,提煉馬拉松精神,形成特有的文化符號;其次,應鼓勵國內優秀運動員參與賽事,以賽帶練,打破優秀成績被黑人運動員包攬的窘狀,藉助本土明星效應推廣馬拉松文化傳播;再次,以跑步網站為平臺,建立線上文化宣傳渠道,形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文化宣傳網絡結構。

關於校園文化建設,應通過舉辦和組織知識講座、活動體驗、校園俱樂部和訓練營等多元形式,擴大馬拉松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如始於2015年的大學生馬拉松聯賽,得到了全國舉辦高校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好的反響,使校園跑者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體悟,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跑者的內生訴求。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 高校培養模式是正確之路,合理的評價機制至關重要

高校培養是日本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的主要輸送模式。高校田徑隊教練員到高中選拔具備培養潛力的運動員,進入大學後進行系統的培養和訓練,終極目標是通過參加知名選拔賽,如“箱根馬拉松”,躋身優秀運動員之列。因為獲勝的隊伍或個人不僅為學校贏得至高無上的榮譽,還可以獲得大企業的贊助,為畢業後系統科學的訓練和比賽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這種“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為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作為“校園明星”的他們也對學校和社會的文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引領作用。但近來,日本頂級選手數量的不斷下降,也使得人們對“箱根馬拉松”提出了質疑。某些高校為獲得參賽權,對運動員的能力進行過早、過度地開發,致使很多人因傷病被迫退役。

僅有參加過比賽的今井正人、柏原龍二等極少數人至今還在堅持訓練和比賽。1998年曼谷亞運會萬米冠軍高尾憲司就說“拔苗助長的箱根馬拉松毀掉了我們很多運動員。”為了獲得參賽權,日本高中和大學的教練很少考慮運動員的長期發展,導致年輕運動員過度訓練。反觀國內,高校培養出來的優秀運動員少之又少,高校培養模式的優越性毋容置疑,但日本的高校培養模式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制定好正確的訓練和選拔機制,才能避一害而得百利。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3. 大眾馬拉松與競技馬拉松互促互進,協同發展

通過分析日本馬拉松運動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馬拉松運動的發展路徑在民間。發展大眾馬拉松運動並非僅僅為了擴大競技運動員的選擇範圍,而是將兩者並存於同一系統中協同發展,共進共贏。

如日本田聯(JAAF)規定以下馬拉松賽事作為參加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選拔賽,男子為2015年北京世錦賽、2015年福岡馬拉松、2016年東京馬拉松、2016年琵琶湖馬拉松。女子為2015年北京世錦賽、2015年琦玉馬拉松、2015年大阪馬拉松、2016年名古屋女子馬拉松。

這一選拔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日本競技馬拉松與大眾馬拉松的協同發展模式。選拔賽定會吸引國內高水平選手參加,這種明星效應毫無疑問會帶動大眾參賽者與觀賽者的激情和活力。

同時,這種熱情氛圍也會給高水平選手帶來無限動力,為他們取得優異成績助威添彩。反觀國內馬拉松賽事,大眾馬拉松和競技馬拉松雖也並存同一系統,但競技馬拉松的主力基本全為黑人運動員,國內高水平馬拉松選手在馬拉松賽事中尚處於缺位狀態。

針對這一畸形模式,在國內選手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削減賽事獎金額度,專門增設國內選手獎金配比較為可行。例如2016年廣州馬拉松專門設置中國籍選手獎金,第一名5000元。雖獎金份額不大,但說明已對問題做出了探索性的嘗試。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4. 樹立“以跑者為本”的辦賽理念,打造品牌賽事

賽事是馬拉松運動的主要載體,而賽事本身就是一種為跑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高品質的服務工作,也是鑄造品牌賽事的基礎。日本很多馬拉松成為國際知名賽事,究其原因,“以跑者為本”的賽事服務理念根植於賽事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濃厚的賽事文化氛圍,無不是成就其國際品牌的重要元素。

反觀國內馬拉松賽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雖秉承“以跑者為本”的理念,但辦賽過程中以追求經濟利益、社會效益最大化為本的不在少數。眾所周知,跑者是賽事的核心,是賽事的根本。只有作為主體的跑者存在,賽事才會存在,經濟效益、社會影響力才會得以實現,才會賦予城市新的文化內涵,城市形象才會得以傳播。當前國內馬拉松賽事處於量變的發展階段,也是品牌塑造的階段。

唯有以跑者為中心,專注賽事細節,才能塑造知名品牌,進而發揮賽事的輻射效應,反作用於大眾健身、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發展系統。

日本馬拉松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我眼中的日本馬拉松

夏豐遠

我國著名中長跑運動員.男子5000米全國紀錄保持者

我在做運動員的時候代表中國隊出國比賽,接觸最多的運動員就是日本了。

80年代末開始,日本中長跑在亞洲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雖然現在西亞比較厲害,但是就亞洲血統來說,日本中長跑在亞洲還是處於領先,特別是近幾年男子馬拉松項目依然可以在國際大賽上取得好成績。

日本有我們很多學習的地方,日本馬拉松運動員一直是“我要練”的態度,而我們大多數運動員則需要教練員一直盯著才行,這只是中日之間差距的一個點而已。

當初在日本比賽期間,親聞鈴木公司一員工家離公司27公里,每天選擇跑步上下班,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訓練,全程馬拉松2小時12分左右根本不了國內前十,這個成績在我們國內就穩獲冠軍了。所以,常年落後日本並不是偶然的,要想超越人家,需要我們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相關管理人員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去努力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