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

“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八曾說:“唐詩絕句,今本多誤字,試舉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雲‘十里鶯啼綠映紅’,今本誤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討論過,質疑楊慎的聲音清代就已出現,清代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對楊慎之說予以反駁,但他的理由太過單薄,沒拿出什麼可靠的證據支撐。所以筆者以為仍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

楊慎自稱見到了更古老的本子,光是這一條,就足讓學者們撓頭的了。在古籍校勘學領域,常以“採信古本”為首要原則。但這個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優先採信古本,他本做為補充,這個原則才更嚴謹。例如杜甫的“騎驢十三載”古本杜集錄為“騎驢三十載”,清代盧元昌提出異議後,才被仇兆鰲《杜詩詳註》修訂為“騎驢十三載”。

因此,不論古本也好,俗本也罷,都有出現訛誤的可能,以哪個版本為準繩,並不是以誰早誰晚作為判定依據的。我懷疑楊慎根本沒見過什麼古本,純粹是他憑空的臆測。您如果讀過我的另一篇文章《“抄襲門”刷爆一首唐詩:傳到南宋僅剩兩句差點失傳》,就知道楊慎這個人有多麼不靠譜了,此人常常一時技癢,以偽撰古詩文為能事。

“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

如果楊慎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證據的話,恐怕與杜牧的另一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有關。這句詩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不久前熱播的電視劇《春風十里不如你》就是從杜牧的這句詩化用而來,原詩是這樣的:

唐·杜牧《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此詩中的“春風十里”為何不是“春風千里”呢?古語云:“十里長亭”。秦漢時每十里設置一亭,以後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停宿歇腳,親友遠行常在此送別。《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而杜牧詩中提到的“揚州路”指的是運河水路,也就是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水路岸邊每隔一段距離也設有碼頭,供船停歇靠岸,而名稱上也沿用了陸路的說法,也叫長亭、短亭。

“千里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里”還是“十里”?

唐·於良史《江上送友人》:“長亭十里外,應是少人煙。”李端《送袁稠遊江南》:“江南衰草遍,十里見長亭。”這兩詩寫的都是江南水鄉送友人,因此“春風十里揚州路”,指的是兩個長亭間的航程,超出這個航程,“應是少人煙”也就看不見什麼人影了。“捲上珠簾總不如”意思是說,在這一航程範圍內的所有船隻,如果都捲上珠簾露出面龐,也沒有一個女子比你更美了!

言歸正題,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一和《江南春》本來是兩首不相干的詩,不能因為“春風十里揚州路”,就刻意地將“千里鶯啼綠映紅”改為“十里鶯啼綠映紅”,黃鶯在天空飛翔,並不受長亭距離的限制,所以我認為楊慎的說法是錯誤的。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