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趨勢,爲何大學生失掉爲人爲學應有的自由品行~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趨勢,為何大學生失掉為人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趨勢,為何大學生失掉為人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

在考研熱的大環境下,錄取率增長幅度卻沒那麼高,那麼為什麼還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呢?那麼我們先看一看,這兩天比較火的“功利化考研熱”問題吧。

這兩天人民網、中國教育報關於研究生髮表了《考研功利化失掉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談及了考研熱與功利化考研,對此小編有感而發。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趨勢,為何大學生失掉為人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

遙想當年,成為一名大學生是全家的榮光,是全家、全村兒、全鎮、全街道的驕傲,並且還有一個既大氣又夠響亮的稱號——“天之驕子”!那時,大學生便成為了時代精英的代名詞,而研究生也有著科學榮耀的無上光輝!

現如今,研究生雖光芒遞減不如從前,但這幾年的考研熱度絲毫不減,報考數量連創新高。然而,在這支日益興旺起來的考研大軍中,研究生的稱呼似乎有些悄悄變味瀰漫著些許功利化氣息。

這考研大軍中,有大一大二就著手的考研先行者,有為改變就業命運的實用心態者,有考什麼就學什麼的消極應試者,有為彌補高考失敗的救贖者,有改變學校身份的名校追逐者……林林總總的在表現與職業、金錢、功名建立起穩固而強力的連接,形成了“想方設法考研成功,從而功成名就”的心理模式,背後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滋生並日漸彌散開來的“功利化考研”之真實寫照。

以家庭、個人角度來看,這個大的就業形勢、經濟環境下,大家出發點都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加美好的自我,一個更具競爭力、更加優秀的自己,那麼去爭取一個極具前景的專業學歷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在價值觀層面出了問題,後果勢必很嚴重。於考生本身的學生身份而言,在該打專業課基礎、學通識的大學時代,先行者的“搶跑”心態執著於完完全全鑽研考研成績的高分,而直接影響到本科階段基礎知識乃至品行學識。切記在完成本科學業的基礎上方可進行考研準備,本科不僅僅是為專業課打好基礎,而且如果成績太差,影響學位頒發及畢業,你還怎麼考研?

考取研究生之後面臨導師繁忙、學習困難,再回首打牢學識基礎恐怕已經晚矣。這類研究生無意於學術研究,加重了導師的指導負擔和培養成本。功利化思想的瀰漫也造成了大學生“不安”的心理焦慮和“速求”的慾望浮躁,失掉了為人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與科學追求。一旦“功利化考研”成為一股力量強大的思潮而競相追逐,最終將使高等教育界彌散著“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和“職業至上論”的成才論。

但是這也怪不得學生。因為大學生在學校裡學的,用人單位不需要,而用人單位急需的能力,大學生又不具備。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辦學層次,創辦綜合性大學、學術型大學,執著於力爭各類排名而忽視了自身教學特色,更忽視了對接地方、市場、企業的需求,由此造成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增加了畢業生的求職壓力,降低了本科生的就業質量;也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本科生選擇考研,通過提升學歷獲得用人單位認可。

功利化考研是必然趨勢,為何大學生失掉為人為學應有的自由品行~

來自於中國教育報的統計調查中顯示,35%的被調查者選擇“本科就業壓力大,提升就業競爭力”。另外,還有19%的被調查者是“為了獲得學歷、學位證書”而考研。當然還有很多是隨考研大流而考研的。可是就算是為了解決就業或者其他功利化的目標而考研,又能怎麼樣?考研並不是必須的,也是沒為大學生可自由選擇的,他們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以尋求成就更加美好的自我的方式,在《2018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市場調研報告》顯示,39.2%的已簽約應屆畢業生簽約崗位與在校學習專業不對口。16%的畢業生對工作不滿意。

很多本科生原本足以勝任的工作,被要求應聘者具有碩士學歷,一些用人單位選擇用提高學歷門檻的方式來篩選人才,甚至明確要求畢業院校必須是“雙一流”大學、985、211,可是這820萬本科應屆畢業生中,又有多少是名校生?比如華為、小米、騰訊、阿里等大企業更是偏好985、211名校生。甚至將“雙非”大學畢業生簡歷直接礽!正是在這種貼標籤式人才衡量標準之下,更多大學生選擇考研,希望通過考研提升學校層次、改變學校背景,實現命運的二次選擇,從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一切就變得很自然而然了。如果無法憑藉高程度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扭轉社會偏見,改變以學歷、名校光環標籤識別人才的評價方式,改變只認文憑、光環不認能力的選材導向,那麼功利化考研將是必然的趨勢,畢竟是社會需要什麼,大家就選擇什麼。

外面世界太險惡,我必須得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