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2018年7月21日,“真州府”首席攝影師周曉明接到《中國社區報》編輯湯珊珊電話,需要採寫一名退役軍人創業,帶動群眾致富的典型,以此迎接“八一”建軍節的到來。於是,筆者來到儀徵市新城鎮三茅村,對受揚州市委表彰的“脫貧攻堅好書記”、村黨支部書記、退役軍人朱在勇進行採訪。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儀徵市退役軍人、新城鎮三茅村支部書記朱在勇在網絡上聯繫蔬菜銷售事宜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2018年五一前夕,退役軍人朱在勇當選為“儀徵市勞動模範”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2018年五一前夕,退役軍人朱在勇當選為“儀徵市勞動模範”

在江蘇省儀徵市,有個三茅社區蔬菜合作社蜚聲在外,每天從這個合作社拉走的蔬菜,少的一二車,多時十幾車。合作社成立短短几年,入社村民家家脫貧,全村甩掉了經濟薄弱村的“窮帽子”。剛剛脫貧的重點貧困戶主焦祥春,逢人便誇道:“要不是三茅蔬菜合作社董事長朱在勇精心幫扶,我家這窮坑不知道何年才能填平,能過上好日子,我們感謝朱書記!”

朱在勇何許人也?請讓我來告訴你。他是一名退役士兵,當選三茅村支部書記後,他選準種植蔬菜這個致富項目,一舉扭轉經濟薄弱村發展經濟乏力的頹勢;進而成立三茅蔬菜合作社,讓村民依靠土地,掙得盆滿缽滿。他先後被儀徵市人武部、民政局和雙擁辦推薦為江蘇省百名先進退役軍人候選人、儀徵市勞動模範,揚州市委也表彰他為“脫貧攻堅好書記”。

一期士官立雙功

今年43歲的朱在勇,1992年底應徵入伍,服役於武警安徽省黃山市消防支隊。在部隊,朱在勇憑著精壯的身材和敏捷的思維,無論是攀登樓梯,還是穿戴服裝,抑或消防泵接駁,每一次訓練考核,他都能勇奪中隊第一。一次黃山支隊舉行消防業務技術大比武競賽,他一個人就代表中隊奪得三個項目第一名,一個項目第二名,經司令部作訓部門推薦,支隊黨委研究決定,給予朱在勇榮立三等功表彰。1996年,己光榮加入黨組織,並在中隊擔任骨幹的朱在勇,人生又歷經了一次險境和機遇,他所在的黃山市消防支隊駐地,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其中一個叫楊河村,由於地勢低窪,暴雨來得急,洪水迅速將這個數千人的小山村圍困。災情就是命令,朱在勇所部接到抗洪搶險救災命令後,火速駕駛裝備的救災橡皮艇,第一個以最快速度趕到楊河村。眼前的慘景讓朱在勇終生難忘,大水洶湧撲向村裡,許多村民困守在家中,屋頂上、二樓窗門,都擠滿了等待救援的群眾。朱在勇利用平時所學救援知識,挨家挨戶搜救出未能脫逃的群眾。在這場救災行動中,他又因第一個抵達現場,第一個救出群眾,救出群眾人數第一,而受到支隊黨委三等功表彰。五年內兩次榮立三等功,這在軍營實屬不易。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展示他在部隊榮立三等功軍功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即便朱在勇內心再留戀軍營,但這裡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過程。1997年底,揹負著對第二故鄉美好的記憶和懷戀,朱在勇卸下帽徽和領花,脫下了身著5年的綠軍裝,退伍返鄉。

“折騰”積累“市場經”

雖然在部隊是一期士官,但國家的安置政策,預示著農村戶口的朱在勇,仍然是那裡來,回到那裡去。懷揣著夢想來到軍營,五年後又返回自己的家鄉,人生的座標又回到了原點,多少讓年輕氣盛的朱在勇有些惆悵。但當兵的經歷不是簡單的從原點回到終點。朱在勇接受筆者採訪時,對這段軍人經歷是這樣認為的:“我對參軍服役五年,一點也不後悔。當兵前,我的性格十分內向,怕與別人交往;當兵後,是部隊這個大熔爐鍛鍊了我,讓我敢於主動與人交往,善於與人溝通,勤於在外奔波了,這也為我今天的事業,奠定了交際基礎。”

歡天喜地到軍營,胸懷大志回家鄉。朱在勇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在部隊服務期間,作為一名消防兵,他學習了駕駛技術。他利用這門手藝,買了臺貨車,專門跑起了運輸,用當下的時新話叫做物流生意,天南海北跑個不定。隨著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運輸成本隨著成品油上調而居高不下,個體運輸業再也撐不下去了。朱在勇在跑運輸過程中,瞭解到塑料造粒行情不錯,於是又籌錢,辦起了塑料廠,專門從事市場需求量大的造粒加工生產。消防兵出身,安全防火是他的強項,然而,上蒼或許總是會捉弄人,一場事故把朱在勇打回了原型。接著,他看到出口長毛絨玩具業在當地有一定的基礎,就出手參與,辦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出口玩具加工廠。10多年的折騰,讓朱在勇在當地有了一個綽號:“不安分”。正因為他的不安分,鎮黨委、政府看準了這位勇於創業的退伍軍人,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帶頭引領作用,將他引入到三茅村兩委。

進村兩委不久,朱在勇就看準形勢,果斷出手短期承包村裡100畝荒廢土地,用於自己中藥材項目建設。原來,還是在部隊服役期間,幾位中國中藥材之鄉——安徽省亳州的戰友,給朱在勇傳來信息,中藥材市場行情近期一路走紅,種植中藥材保賺不賠。有兄弟般感情的戰友作技術支撐和經濟後盾,朱在勇義無反顧地舉債,投資到中藥材生產加工之中。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儘管戰友情誼深厚,卻擋不住地域、氣候、溫差等地理差異的因素,朱在勇所種植的中草藥,雖然也收購了一部分,終因生產成本偏高,項目無疾而終。土地是租來的,產生不了高效益,就意味著虧損,可不能讓它荒著,“不安分”的朱在勇聰明才智此時得到充分發揮,中藥材種植效益不佳,就換作其他農產品。於是,在興化菜老闆沈德才的技術支持下,朱在勇種起了大棚蔬菜。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向儀徵市民政局優撫科負責人介紹自己創業情況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蔬菜種植大戶切磋蔬菜銷售市場經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蔬菜種植大戶切磋蔬菜銷售市場經

精準脫貧“攻堅戰”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朱在勇就是時刻準備著的。在“不安分”的“窮折騰”中,積累了大量搏擊市場經驗的朱在勇,在其承包村裡100畝荒地後,時運開始向他傾斜了。

幾年前,經過組織推薦和全體黨員民主選舉,朱在勇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三茅村“當家人”。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村民共同探討種植反季節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村民共同探討種植反季節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村民共同探討種植反季節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村民共同探討種植反季節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退役軍人朱在勇與村民共同探討種植反季節蔬菜技能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要想村民發家致富,村幹部必須先行實踐、做出榜樣。現在農村在鄉務農的年輕人少,種田都靠“田保姆”,朱在勇覺得這就是商機,他將承包村荒地面積增加到200畝,在種植高效農產品的同時,又投資購買了插秧機,旋耕機和烘乾機等農業機械,服務全體裁村民。僅插秧機夏種一季插秧,他就為村裡400畝農田插了秧,毛收入就達4萬元。他投資好幾萬元,購買了一臺烘乾機,許多人不理解,認為排不上什麼用場,是件虧損的買賣。去年夏收期間,連綿的細雨,導致許多農戶小麥發黴發黑。許多種田大戶找到朱在勇,其烘乾機發揮了作用,所收小麥品質沒有下降,賣出了好價錢,而朱在勇也僅用一季,就收回了烘乾機的購置成本。

農村人種田為本,但死種田致不了富。在國家城鎮化政策的推動下,沿江的儀徵市,特別是三茅村所在的新城鎮,隨著上汽五廠的落戶,菜地越來越少,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大,種植蔬菜特別是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成為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首選。朱在勇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圍繞農字做文章,引導大家發家致富。他首先將自己所承包200畝荒地,全部用來發展大棚蔬菜,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韭菜生產,形成批量。每天,朱在勇自己蔬菜大棚產出的韭菜,就達好幾萬斤,遠銷鎮江、揚州、南京、儀徵、天長等地農貿市場。由於產量大,持續供貸,朱在勇在韭菜市場價格方面,有一定的話語權,因而所產的蔬菜效益也很高,成為周邊村民效仿的對象。朱在勇趁勢而上,積極引導全村村民,開展大棚蔬菜的種植,以求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找到了致富途徑,善於“折騰”的朱在勇,將自己所承包的荒地,全部打造成了大棚生產韭菜的基地,供應南京、揚州、鎮江、儀徵等周邊市場。經過三年不惜努力,連片的大棚,專一的韭菜品種,在寧鎮揚及周邊市場產生了影響,顧客紛紛前來採購韭菜,朱在勇規模化種植收到了預期效果,同時也提振了村民們發展蔬菜生產的信心。一個以朱在勇牽頭,村民參與的三茅蔬菜合作社應運而生,蔬菜種植大棚怵目驚心發展到目前298個,三茅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韭菜村”,三茅村也實現了整體脫貧,甩掉了揚州市經濟薄弱村的“窮帽子”。為此,2017年朱在勇被揚州市委表彰為“揚州市經濟薄弱村脫貧攻堅好書記”,也被村民們尊稱為“脫貧書記”。

朱在勇:精準脫貧的領頭雁

懷著對軍人職業的崇敬,退役軍人朱在勇十分關心村民兵營連部建設,支持武裝工作。

再富的地方也有窮人,脫貧幫困路上不丟下一個村民。村民焦祥春是村民招上門的外來女婿,2016年以來,他本人患上了糖尿病,岳父母分別患肺氣腫、患癌相繼去世,全家生活僅靠妻子秦桂芳一個人打工收入支撐。新城鎮將其家庭列入精準幫扶後,朱在勇主動將其列為自己的結對幫扶對象。他首先將5個蔬菜大棚,免費租給他家種植。其次是錄用焦祥春妻子秦桂芳,在集體大棚打工,每月獲取勞務收入2000元。休息時,焦祥春夫妻在自家大棚勞作,所種品種全部由三茅蔬菜合作社幫其選定,所產蔬菜品種也全產由三茅蔬菜合作社包銷。在村裡的全力扶持下,一年來,焦祥春承租的5個大棚,收入達到3萬元,一舉扭轉了貧窮的局面。焦祥春夫婦逢人便誇道:“這個當家人,我們選準了,不僅能力強,致富點子多,而且還始終保持當兵人的本色,帶著我們共同致富,這樣的人當勞模,我們為他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