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背後的「山高水深」

书写背后的“山高水深”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這是著名藝術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對書法的評價。在他看來,書法不僅僅是寫字,而是作者進入深層次審美體驗的“自我返照” ,其中的學、才、志對於書法創作而言更是至關重要。有其學、有其才、有其志,一個書法家才能走上獨樹一格的書法之路。作為從事書法創作、研究多年的書者,中國書協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書法家李鋼對此深有體會。日前,“李鋼書法藝術展”在臨汾市三晉美術館舉行,筆者對李鋼進行了專訪。他表示,進行書法創作不單要專注於創作本身,其背後的“山高水深”同樣值得書法家去探尋。

在理論上下“功夫”

自開始從事書法創作起,李鋼便把他的視線放置在中國古代書法理論和相關古典文藝理論中,從先秦諸子百家的言論、典籍,到魏晉時期的文學理論,再到浩如煙海的古代書論,他從這些中國古典美學最本質的理論建構中,探尋著書法之美、書法之道。他還把目光投射到對哲學問題的思考、文化歷史的研究、美學價值的辨析等諸多方面。在前人們建構的諸多理論中,他孜孜不倦地尋找著思想之光,併為他的創作實踐提供營養。“書法是知識的‘套餐’ ,涉及歷史、文化、美學、哲學等,只有把每一種知識都融會貫通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書法創作中,進而以自身的性情營造出意境美。 ”李鋼說。

在對理論的研究中,李鋼對哲學統領作用格外重視,不僅是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刻苦學習、深刻領會。“哲學是世界觀的學問,無論是學習書法的過程,還是研究書法創作的規律,甚至是對書法的審美價值的判斷,我們都可以從哲學中找到解開謎底的鑰匙。它為我們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只有用哲學上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創作,才能使作品既有變化又融於和諧,進入變化無窮、和諧無限的大美境界。 ”李鋼表示。在實踐中,其作品裡盡顯運動中的平衡,動態中的協調,傾側裡含穩重,端莊裡見婀娜,妙趣橫生,猶出機巧,變化縱橫自有成效,特別是其從陰陽互補、矛盾運動、普遍聯繫的高度來認識書法本體語言的對立統一性,是其創作的重要特點之一。

在用哲學、美學理論指導創作的同時,李鋼也在進一步研究當代書學理論,並在某些方面以獨特的視角出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近年來他加入了洪亮書學研究會,在專業報刊上發表了《淺談書法點畫的自然之美》 《一瓣心香頓開法門》 《清·朱履貞“書有六要”註譯與解析》等書法論文,並出版了書法專著,讓自己的書法理論成果不斷地豐富著。他認為,書論和創作本就是一體的,一個好的書法家應該在書法理論中有所建樹,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生機活力。

人格境界要“修養”

正如《藝概·書概》所言: “賢哲之書溫醇,俊雄之書沈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書可觀識。筆法字體,彼此取捨各殊,識之高下存焉矣。 ”書法作為一種中國古代根植於古人生命體驗的藝術形式,與“人”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字如其人” ,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說明了字的書寫與創作主體的深厚聯繫,而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創作者的個人品質、修養、境界,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性。因此,對於書法創作者來說,修身養性、滌除玄覽,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談到如何提高人格境界時,李鋼表示,書法家要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以及到大自然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向來注重人格的高尚,而讀聖賢書就是他們最好的修行方式。從現代的視角來看,像他們一樣整日讀“四書五經”雖不可能,但也應該儘自己所能去讀那些經典,在《論語》中感受孔子之“仁” ,在《大學》中體味大學之道,在《道德經》裡感悟大美至境,在唐詩宋詞中領略詩意情懷。 “在古代聖賢的經典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到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能在那種中國最樸素和本質的道德觀念中得到思維、情感、理念上的薰陶,最終從內而外的提升自我。特別作為一個書者,更是要在這些經典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走進古人的話語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韻味’的書法。 ”李鋼表示。

返歸自然,也是李鋼認為的另一種修行方式。在進行書法創作和理論學習之餘,他常常把自己置身於自然中,在大自然中獲得審美經驗,並內化為審美知覺,以提高自身的修養。他把千奇百態的自然界呈現出的力度美、立體美、韻律美作為藝術取之不盡的源泉,把自然變化內化為書寫規律,讓親近自然當成自己“修養”的重要環節。

追尋自然之“化境”

作為中國古典美學最本質的範疇之一,境界一直是古人心中文學藝術的理想之地,無論詩、書、畫,還是琴、棋、舞,對境界的追求是所有藝術門類最高級別的歸宿。那麼對於書法而言,它又有怎樣的境界呢?李鋼表示,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化境” 。所謂“化境” ,即超越了藝術規律後的無我狀態,是在法度內的任意揮灑,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最終體現,亦是“絢爛至極而歸於平淡”的審美追求。“儘管達到此境界非常困難,但在創作中,我們仍應該以此為目標、為追求、為理想,要反對矯揉造作、反對過於精工匠氣,要以自然為創作的至高法則。 ”李鋼說。

在自然之境中,情感真實對於李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書法創作的第一步,也是書法創作人格的投影。正如李鋼所說:“所有的藝術都是情感的外化,書法亦是表達情感的一種筆墨形式。因此,在追求自然之境中,書寫者要保持最真實且本色的情感,要有‘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意識。只有在真誠的審美情感的支撐下,書法創作才是真誠和有價值的,也只有具有了情感的力量,其作品也才可以稱得上‘自然’ ,也才可能達到‘化境’ 。 ”對於當代社會一些人把書法當作牟利工具,而沒有抱以一顆赤子之心,李鋼也表示這樣的心態是創作不出高境界的書法作品的,“對自我真誠、對書法真誠,自然而然,才可得其心源” ,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