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位置圖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地圖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英文地圖

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

,意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視其使用的場合而定。

【面積最小國家】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全景圖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由於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領土包括聖彼德廣場、聖彼德大教堂、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地處臺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另外,有一條“密道”從著名的聖天使堡通向梵蒂岡城內。

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現有十多億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國旗】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國旗由兩個面積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靠旗杆側為黃色,另一側則為白色。白色上還繪有教宗的牧徽:兩把交叉的聖彼得的鑰匙和一頂教宗的三重冕。黃白兩色是耶穌十二宗徒之長聖彼得的兩把鑰匙的顏色,代表了兩種最珍貴的金屬——金與銀;來自於1808年2月以來教廷衛兵瑞士衛隊帽徽的顏色。1825年時教宗良十二世訂定這面旗幟。

【聖座】

聖座(英語:Holy See)是國際場合暨外交場合中主權實體的名稱,也是教宗及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天主教會的“中央”,聖座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法,當天主教法典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聖座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例如教廷公使、教廷大使等),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市設大使館。這樣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意大利駐聖座大使館是設在意大利自己國境內。

聖座同174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係,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對外的基本政策,是宗教的、人道的,而非政治的,也無關經貿、軍事 。教廷主張與世界各國廣建邦交,藉以提高本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以達到保障各國境內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權,因此,其外交基本方針是不與任何邦交國斷絕關係。

國際法意義上,聖座和梵蒂岡城國是兩個有區別的主權實體,它們共有羅馬教宗為各自的元首。聖座是聯合國觀察員國,與其他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時(如交換使節),並非以梵蒂岡城國的政權身分,而是以聖座這個主權實體的身分。事實上在教宗國滅亡(1870年)到聖座與意大利政府簽定《拉特朗條約》成立梵蒂岡城國(1929年)的五十九年期間,聖座依然和許多國家通使邦交。所以,在國際外交上,正確的說法是:各國大使不是被梵蒂岡城國而是被“聖座”所接受;聖座向各國和國際組織派出的使節,是代表聖座而非所謂梵蒂岡城國。

【教宗】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宗(拉丁語Papa),由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在西斯廷禮拜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產生的,任期可達終身。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

【教廷】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羅馬教廷機構圖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教廷雖有國家型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家。其中樞組織羅馬教廷包括:

國務院:綜理教廷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卿。

國務院下設:一般事務組(掌內政)、外交事務組(掌外交),及九個聖部(Sacred Congregations):信理部、東方教會部、禮儀及聖事部、冊封聖人部、主教部、萬民福音部、聖職部、修會部及教育部。

宗教法院(Tribunals):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

十一個宗座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員會、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家庭委員會、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民暨觀光委員會、醫療牧靈委員會、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宗教協談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及大眾傳播委員會(以上各機關首長多由樞機擔任,任期五年)。

另有事務機關:宗座財務局、教廷財產管理局、教廷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此外,教宗為治理梵蒂岡城邦,另設有“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人口】

1000人左右(2017年)。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一直未頒佈官方語言,但在羅馬教廷在正式的文件中使用的是拉丁語。而在城國當中,立法及官方機構溝通來往大多都使用意大利語。至於一般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和廣播中,主要使用意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而在瑞士近衛隊,主要以德語為主。

根據《拉特蘭條約》規定,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之人士,將自動取得意大利國籍。

【瑞士衛隊】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儘管瑞士近衛隊負責教宗的人身安全,但並不屬於梵蒂岡城的軍隊。瑞士近衛隊士兵有權持有梵蒂岡城國護照和國籍。瑞士近衛隊士兵必須是單身男性、瑞士公民、天主教徒、年齡必須介於19歲至30歲之間、身高至少174公分、而且必須完成瑞士軍隊的基本訓練,並能獲得良好行為證書。梵蒂岡的國防及民防部分,由梵蒂岡憲兵及梵蒂岡消防大隊負責。

1527年5月6日,在羅馬之劫中,時任西班牙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卡洛斯一世率領3萬大軍包圍羅馬,意圖抓捕教皇。瑞士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進行了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餘下的42名士兵成功掩護教皇安全撤離羅馬。5月6日也因此被作為瑞士近衛隊重要的紀念日,2006年5月6日,瑞士近衛隊成立500週年,梵蒂岡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瑞士近衛隊同時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後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岡的保護力量以及儀式象徵。

【國際法中的地位】

無論在國際慣例還是在當代法律中,聖座都被國際公法承認,在權利與義務上等同於主權國家。聖座不同於梵蒂岡城,並不具備國際法關於主權國家的標準——有常住人口、一定的領土、穩定的政府、有能力與別國建交。但在事實上,聖座與180個國家建交,滿足了國際法的法人要求,因此在政府與國際組織事務中算為“成員國”。聖座“應受由主權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社會之尊重,享有國際法主體待遇,有權在為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所預備的國際法框架下參與外交事務,與一個、幾個或許多國家訂立拘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經濟】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意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餘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美國的摩根財團是梵蒂岡資產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岡的財產狀況素不公佈,銀行業務極端保密。

【景點】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聖伯多祿廣場(Saint Peter's Square),位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前,長340米,寬240米,由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設計,是羅馬最著名的廣場。因為廣場中豎立著方尖碑,而該碑是埃及異教崇拜太陽神的宗教的偶像,因此受到了其他基督教教派(特別是新教)的爭議。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位於意大利羅馬聖彼得教堂北面,原是教皇宮廷。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堪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相媲美。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全球第一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於廣場西側,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紀念在羅馬西北角殉難的耶穌門徒聖彼得,就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築,稱為老聖彼得大教堂。1626年11月18日新聖彼得大教堂落成,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整棟教堂建築呈現希臘十字架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教堂主體建築高45.4米、包括門廊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138米、建築總面積2.3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6萬人,直至目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教堂總共有百餘件藝術瑰寶,其中《聖殤》、青銅華蓋和聖彼得寶座是3件寶中之寶。

【歷史沿革】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於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意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公元6世紀,教宗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佔廷帝國對意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宗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佔廷勢力逐出意大利。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在名義上還要臣服於拜佔廷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佔廷皇帝相抗衡。

公元7世紀,隨著拜佔廷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佔廷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並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佔廷總督轄區。

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的一些鄉村和城鎮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宗國的立國基石。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佔廷總督轄區,貝內文託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裡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後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範圍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了頂峰。在此之前,像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一樣,羅馬教宗和羅馬教會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是從屬於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即東羅馬皇帝的。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基督教會和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

800年,教宗利奧三世將查理大帝加冕為“受上帝委託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皇帝奧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聖羅馬帝國誕生。利奧三世通過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羅馬教會(及其領地)擺脫了臣服於東羅馬皇帝的從屬地位。從此之後,羅馬教宗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領袖。

903年~963年的這段時期被稱為“淫婦政治”(Pornocracy)時期,教宗國的聲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比如,從思齊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時期,羅馬城貴族中的幾個婦女通過成為教宗情婦而掌握了教廷大權,她們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兒子,都被立為教宗(比如教宗思齊三世與其情婦瑪爾西亞所生的兒子若望十一世和孫子若望十二世)。在這段時期裡,教宗的政令只能在羅馬城周邊地區施行。其次,教宗國延續了倫巴底王國的封建體系,在教宗的領地上有許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們都是幾近獨立狀態的領主。

10世紀中葉,日耳曼王奧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領土。教宗約翰十二世將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作為回報,奧托頒佈了“Diploma Ottonianum”(奧托法令),承諾維護教宗國的獨立。

1305年~1378年,羅馬教廷遷到了法國西南的阿維尼翁,教宗成為法國國王的政治附庸。儘管如此,位於意大利的教宗國仍然是教宗名下的領地,而且阿維尼翁城及其周圍地區也成了教宗國的一部分,直至法國大革命時期才重歸法國。

15世紀,羅馬教宗所派遣的長駐大使得到歐洲各國的承認。第一個長駐的羅馬教宗使團在1500年時成立於威尼斯。

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17世紀下半,受到西發里亞和約影響,聖座的外交開始被保皇黨和法蘭西主義的打擊。在拿破崙時代,正常運作的教廷大使甚至一度僅存二個。然而在同一時間普魯士成為第一個遣使往聖座的基督新教國家。

18世紀末,歸於教宗名下的領土疆域達到了顛峰。這些土地包括拉丁姆(即今日的拉齊奧地區)、翁布里亞、馬爾凱,向北囊括了拉文納、費拉拉、波倫亞(博洛尼亞),直抵羅馬涅地區。在南方,教宗在那不勒斯王國擁有兩塊飛地,即貝內文託和蓬特科沃。在法國,教宗擁有阿維尼翁城和羅納河以東的領土(Comtat Venaissin)。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鼎盛時期教皇國疆域

法國大革命給羅馬教廷帶來了極大的損失。1791年,教宗在法國的領地被法國吞併。1796年,法國軍隊侵入意大利時,教宗國的北方領土也被法國吞併,併成為內阿爾卑斯共和國的一部分。1798年,法軍長驅直入教宗國腹地,攻佔了羅馬城,併成立了羅馬共和國。教宗庇護六世被俘,流放到法國。

1800年,反法同盟與法國達成和議,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後法國恢復了教宗國,庇護七世返回羅馬。但是,1808年,法軍再度進攻教宗國,並將其徹底滅亡。羅馬城和教宗國的西半部被併入法國,東半部則併入以拿破崙為國王的意大利王國。

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教宗國被重建。此後的歷任教宗在教宗國內推行了一系列保守政策。  

1848年,歐洲爆發自由主義革命。 11月15日,教宗國司法大臣佩雷裡諾·羅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殺,次日羅馬市民走上街頭遊行,要求教宗國實行社會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對奧地利宣戰。11月24日晚,教宗庇護九世化裝為普通教士逃離羅馬,前往兩西西里王國避難。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組成了留守政府,隨後頒佈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宗因此拒絕承認該政府,並在流亡地組建了新政府。

1849年1月21日,羅馬城舉行了首屆自由選舉,以組成制憲會議。2月8日,制憲會議宣佈成立羅馬共和國,以三人執政委員會為元首,教宗僅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教宗向天主教國家求救,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遂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軍進入羅馬城。

1850年4月,庇護九世重返羅馬。法國軍隊駐紮在羅馬城中,以保護教宗。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將教宗國視為意大利統一的絆腳石。法皇拿破崙三世則將教宗國作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務的籌碼,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國統一意大利,一方面則繼續扶植和保護教宗國政權。

1860年,統一的意大利王國正式誕生。此時教宗國僅剩下了以羅馬城和拉齊奧地區為中心的三分之一領土。

1861年3月,意大利王國宣佈羅馬為新首都。但是由於法國駐軍的存在,意大利無法收復羅馬城。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9月10日,意大利對教宗國宣戰。9月20日,意大利軍隊進入了羅馬城,在阿庇亞大道上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宗國滅亡。教廷在羅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產、宮殿、莊園紛紛被沒收,連教宗的正式宮殿——奎里納爾宮也被沒收,成為意大利皇宮。庇護九世退縮至梵蒂岡城堡內,並宣佈自己為“梵蒂岡的囚徒”,以示對意大利強行吞併教宗國的抗議。庇護九世之後的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擔任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最小國家,城中之國,影響力卻趕超美國的梵蒂岡是個怎樣的國家?

拉特蘭條約規定的梵蒂岡邊界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規定,教廷最終承認意大利的統一以及羅馬成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國承認教宗在梵蒂岡城堡內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世俗統治權力,梵蒂岡城堡成為獨立的梵蒂岡城國。此外,條約還規定了天主教及教會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國對意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宗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1984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世界文化遺產評委會評語:梵蒂岡城是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地方之一,證明了過去輝煌的歷史以及基督教神聖精神的發展進程。這個小國境內雲集了大量藝術和建築傑作。城中心坐落著聖彼得基督教堂,教堂正面是兩條柱廊和圓形廣場,有宮殿和花園環繞。這座矗立在使徒聖彼得陵墓上的長方形基督教堂,容取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等大師的天才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

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佈以後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成為自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請辭的教宗。

2013年3月13日,來自46個國家的115位樞機主教在“世界最美的投票站”——西斯廷小教堂經過五輪投票,選舉來自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為第266任教宗,聖號為方濟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