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圖:梵蒂岡3)

8月21日,一大清早,從昨晚住宿的羅馬郊外賓館,趕到羅馬城內參觀梵蒂岡。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估計沒人抗拒梵蒂岡的魅力,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是全球十多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梵蒂岡城國,簡稱梵蒂岡,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因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又在羅馬城中,因此又稱“城中城”、“城中國”。梵蒂岡是天主教最高權力機構——聖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所在。由於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聖座的行政機構)均於梵蒂岡城內,故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全看其場合而定。

梵蒂岡,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僅0.44平方公里(44公頃),地處羅馬臺伯河右岸,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作為內陸城邦國家,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宗座宮、教宗避暑勝地(岡道爾夫堡)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另外,有一條“密道”從梵蒂岡城內通向著名的羅馬聖天使堡。

人口。梵蒂岡主要為意大利人。其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專門為教宗服務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世俗僱員,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人力資源,但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據2011年最新人口統計數據,梵蒂岡有人口791人,而本國公民僅570人,其中女性公民32名,名男性公民540。他們中有306名外交官,73名樞機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還有86人是瑞士衛隊成員。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岡護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岡。除了本國公民外,梵蒂岡還有221名居民,他們大多數是傳教士、神職員和修女。目前梵蒂岡對非公民和非居民的進入,解除了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才被允許入境。(圖:梵蒂岡13)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經濟。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梵宗教銀行盈利和向教皇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意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房地產,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餘公頃。其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

文教。梵蒂岡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美國、加拿大、巴西、智利、埃塞俄比亞、菲律賓、日本等國設有大學或神學院。此外,還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設有學校、醫院和文化機構。梵蒂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簡而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從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梵蒂岡是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

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語言的法律,但最常用及官方語言為意大利語。在2002年以前,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為其境內通用貨幣。意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圖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8)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歷史。從 4世紀開始,利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機擴張領地。到6世紀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宣稱為“教皇”,並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 8世紀又增建加洛林宮。15世紀建造了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牆。16~17世紀初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了這些建築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了大量文藝復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和圖書文獻。

19世紀,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教會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

19世紀中葉,意大利開始逐步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地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於1869年12月舉行了第 1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 700餘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

1870年,經過會議討論和爭辯,通過了“信仰信條”,反對“現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力神授,高於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

在公會進行時,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同年9月佔領了羅馬,宗教公會於10月休會。

1870年9月,意大利收復教皇佔據的其他地區,正式完成國家的統一,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內。這之後歷代教宗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1871年意大利政府頒佈法令宣佈,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給予年金。但這被教皇拒絕。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教皇為庇護十二世,梵蒂岡按照《拉特蘭協議》保持中立。意大利對在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終止,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城國擁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及民政機構,是政教合一的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於1962年10月召開了第 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並邀請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

公會經過4次會期〔後3次由教皇保羅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於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了16個文件,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心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採取和解態度,強調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開始逐步修改,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

1983年公佈了修改的教會法典。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欠缺穩定、常和教義相違背”,宣佈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圖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5)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作為旅遊者,在梵蒂岡主要參觀聖彼得大教堂,這是世界最大最著名的教堂。只要教皇不在梵蒂岡(他經常不在)或者是不做彌撒的時間,大教堂就對外免費開放。我們去的那天,教堂正開放,且遊人不多。

再就是梵蒂岡博物館——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曾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收藏著許多藝術珍品,它的藏品儘可以媲美倫敦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本來是羅馬教皇的宮廷,後改造成國家博物館,以收藏藝術品為主,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髓,如米開朗琪羅創作的《創世紀》和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都藏於此。同時,館內還有古希臘、古羅馬的文物的收藏。這裡的藝術鉅作令人心馳神醉。除了藏品,博物館本身建築風格也非同尋常。梵蒂岡還有許多古羅馬人建築與生活遺蹟。(圖,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33)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非常遺憾的,是沒能去看西斯廷禮拜堂裡的穹頂畫。那裡有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以及拉斐爾的《辯論會》與《雅典學院》,這些巨幅壁畫堪稱極品。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這兩幅繪畫,並立為他最有代表性的兩大鉅製,是藝術豐碑。也使他名揚天下。這兩幅壁畫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偉大的藝術貢獻。

有意思的是,正是這些名為“教權的建立和鞏固”的壁畫,其中的人本精神卻恰為後世的啟蒙張目,造成了教權的傾覆與消亡。 (圖片,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內1)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在歐洲旅遊總要看教堂,而到意大利才能看到根基。因為歐洲的歷史深深地烙著古羅馬的印記,歐洲教堂建築風格大都出於意大利傳播。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廣場的西南面,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是以耶穌基督12個門徒中最有名的一位“彼得”命名。基督受難後,其忠心耿耿的門徒彼得偕眾教徒來到羅馬傳教,彼得不幸被羅馬皇帝所殺。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葬於此,並於324年,在其墳墓上建起了這座教堂,15世紀改建,完成於1626年。整棟建築呈十字架的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經過不少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參與修改,教堂不僅外形富麗堂皇,更是一個藝術寶庫。

(圖片,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內15)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最雄偉的天主教堂。當我拿著相機站到巨大的穹隆下,突然感到人的渺小,面對滿是雕像和壁畫的四周,不知該向哪個方向舉起相機。大教堂大理石的地板和雕像,馬賽克的壁畫都美麗無暇,不能不驚歎當時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圖片,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內32)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大教堂融合了羅馬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界上最輝煌的人類建築藝術,突現了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體現了羅馬穹隆圓頂與希臘石柱裝飾的完美結合。教堂東西長187米,南北寬137米,能容納5萬人,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圖,悲慟的聖母)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最著名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米開朗基羅24 歲時的大理石雕像《聖殤》(也稱“悲慟的聖母”),那絕美的作品不禁使人感嘆,一個如此青年人竟能作出如此生動的曠世名作,除了上帝賜予的天分,還能是什麼呢。二是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三是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寶座。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頂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雙重結構,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遊客可以乘電梯登頂俯瞰羅馬全城。

聖彼得大教堂通往廣場大門左側有衛兵守衛,身穿別緻制服500年不變,手中長戈也是15世紀的武器。(圖片,聖彼得大教堂大門口的衛兵)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聖彼得廣場,是個造型和諧、龐大的廣場,呈橢圓形,寬200多米,兩邊由宏偉的馬蹄形圓柱廊環抱。284根石柱廊,分四排,頂端豎立著140尊聖人們和殉道者的雕像。是貝爾尼尼設計故名貝爾尼尼圓柱廊。廣場兩邊各有一座具有三層水池的噴泉。

廣場中央是一座高大的方尖碑,頂端立一個精美的十字架。 (圖片,梵蒂岡9)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羅丹說,藝術是心靈深入大自然,發現它蘊含靈性而感到的歡悅。而梵蒂岡的氣質是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無數次洗禮,無數次沉澱才成就的。人們可以把梵蒂岡當成一本書來讀,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錢的人類文明藝術史的教科書。這裡的每一件藝術品洗去了幾百年人世浮沉的傷痕,洗去了俗世榮辱的塵囂,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經歷了一次純美的朝聖之旅。 (圖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2)

旅歐印象之七:梵蒂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