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工作以後的你越來越窮了?

前兩天,一段時間沒有聯繫的恬恬突然約我吃飯,匆匆趕過去,到了才發現,一桌五六個人,並不認識,暗自詫異,恬恬拉我入座,並舉起了桌上的杯子,“今天請過來的呢,都是我心裡真正看重的朋友,今天這頓呢,算是我們的散夥飯,以後大家到了六安,記得喊我招待啊,這裡我待不下去了,就撤了。”

一頓飯吃的感慨橫生,恬恬本就是豪爽的人,也藏不住什麼情緒,幾杯酒下肚,在那裡吐起了苦水。

為什麼工作以後的你越來越窮了?

作為家中的獨女,從小萬千寵愛於一身,大學畢業後拒絕父母的安排,留在大城市裡,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可是,不管工資漲了多少,就是攢不下來錢,還得時不時靠父母接濟。

本就自尊心超強的她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中午吃飯都要跑到離公司好遠的沙縣小吃,日子過的緊巴巴的,而房東給她發消息說,她租住的一居室,以後每月房租漲500,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跟稻草,看看自己亂糟糟的生活,思考了一個晚上,決定離開這座城市。

恬恬人美工作能力強,每個月工資一萬多,卻在房東提出房租上漲500時毫無招架之力,最終不得不倉皇離開這座城市,讓人唏噓不已。

為什麼工作以後的你越來越窮了?

一.為什麼工作以後的你越來越窮了?

前一陣子,隱形貧困人口一詞悄然走紅,官方定義是:指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實際上非常窮。恬恬是,很多年輕人亦是。

《中國青年報》曾經發布過這樣一個調查:28.4%的年輕人是月光族,45.4%的人工作兩三年要靠父母經濟資助,而他們中間很多人,其實都是“隱形貧困人口。”

打開各種APP,鋪天蓋地的廣告,“你跳你的操,我買我的包,點燃心中的聖火,買全我要的色號。女生要讓自己貴一點。”在這種信息轟炸下,給年輕人造成了一個思維定勢,不管你掙多少錢,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買東西要買貴一點的。買了戴森吹風機,可以減少護髮了,買了海藍之謎的眼霜,可以減少去美容院了,見朋友肯定要敷一百多一張的“前男友面膜”,愛馬仕的包包買來就是值的,都工作了還用什麼小Ck啊。

光大銀行、蘇寧易購等各大品牌聯合發佈的《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年輕人辦理信用卡的比率超過76%,且超前的信用消費已被大部分中高收入年輕人所接受。

螞蟻花唄發佈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指出,在中國近1.7億90後群體中,開通花唄的人數超過了4500萬,即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使用花唄;而在購買手機時,76% 的年輕用戶會選擇分期付款。

無數年輕人堅信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用花唄,信用卡透支,來維持光鮮體面的生活,卻無暇讓自己擁有同等增長速度的掙錢能力。

你掙錢的速度跟不上你的慾望,越工作,越窮。

為什麼工作以後的你越來越窮了?

二.消費的速度慢一點,理性一點。

印第安人有一句俗語:別走的太快,等一等你的靈魂。

當無數年輕人致力於提升物質的豐富,囤積大量物品,我們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反而目標越來越模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買買買和精神的貧窮一旦聯手,不可避免會讓一些人掉進慾望的深淵,從而淪為物質的奴隸,喪失獨立的自我。你可以觀察下自己衝動購物下的物品使用頻率,十雙鞋子裡可能只有幾雙是最常穿的。想花就花的關鍵在於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學會掌控自己的慾望,因為慾望這種東西是滿足不了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補償心理,意思是在一個地方造成的心理損失感,就一定要在別的地方補回來。在如今的高壓工作環境下,很多人覺得我工作這麼辛苦了,一定要多買點獎賞自己。加了一個星期的班,那跑去商場買一個Coach,最近這麼辛苦,去高檔日料店裡吃一頓,但是消費前考慮一下,你的創收能力能滿足當前的消費水平嗎?

無論在哪個年紀,理性消費都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年輕的時候,還可以依仗著父母,當你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孩子報補習班,你能說“不好意思,爸爸最近買了一雙AJ嗎?擠掉那些無謂的消費,把錢花在投資自己的身上。

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把錢消費在保值的投資,多提升自己,讀書,健身,學習。亂花多了尚且會迷人眼,消費多了就只剩赤裸裸的窮了。

如果你不懂掌控自己的慾望,不會理財,過不多久可能就會成為顯性貧困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