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在今年號稱“日本奧斯卡”的日本學院獎上,是枝裕和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最佳女配和最佳剪輯共計6個獎項,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

加上其此前曾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第三度嫌疑人》稱得上是去年日本最具話題性的電影。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第三度嫌疑人》

導演:是枝裕和

編劇:是枝裕和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廣司/廣瀨鈴/ 滿島真之介/市川實日子

類型: 劇情/懸疑/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上映日期: 2018-03-30(中國大陸)

日本電影近兩年的引進數量穩步上升,填充了“限韓令”以來的市場空白。

但不難看到,在《你的名字。》《航海王》動輒豪取上億票房的同時,日本真人電影在內地的市場還遲遲沒有打開;即使是如《墊底辣妹》《浪矢解憂雜貨鋪》這樣的口碑之作,也不過入賬3000萬就草草下畫。

《第三度嫌疑人》本週登陸藝聯院線,票房未必可觀。但是對於愛好文藝片的觀眾來說,這部是枝裕和的“跨界”之作,依然不容錯過。

1

“跨界”

其實看完電影會覺得,宣傳方把“懸疑”作為電影的賣點顯然存在偏差。

在我們的印象裡,是枝裕和的路子是標準的日式小清新。他的成名作《幻之光》就充分顯示出日式美學對他的影響之深,那些沉靜剋制的長鏡頭充滿了日本詩電影的靜謐恬淡。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而隨後的《比海更深》《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成熟期作品,更是將日式風格發揮到極致,敘事方向也大多傾向於家庭敘事。

在許多影迷的心中,是枝裕和大概就是新一代日本電影人裡的文藝大師,甚至有人說他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因此,當是枝裕和拿出了《第三度嫌疑人》這麼一部手法上商業氣息十足的新片,許多影迷的玻璃心碎成了渣渣。電影的許多手法,實在是太不“是枝裕和”了!

第一個鏡頭,就是面色溫和的三隅高司(役所廣司飾),跟在某人背後走著。沒走幾步他掏出一把扳手,對著前面就砸了下來。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隨後一個大全景,三隅持續地砸著將對方殺死。

當三隅在被害人身上澆滿了汽油並點燃屍體,他有一個正面的慢速推進鏡頭;表情晦暗不明的他抹去了臉上的血。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就這個片頭來看,這顯然是一部標準的罪案片。當時我還覺得,是枝裕和這功底不凡,做懸疑罪案也有模有樣……後來發現上當了。

說實在話,如果把這部電影當成懸疑片看,觀眾真的會打人,因為電影(劇透時間到!)——

沒!給!真!相!

大律師重盛(福山雅治飾)為有犯罪前科的殺人犯三隅辯護。因為三隅不斷地修改口供,重盛開始懷疑他並非真兇而是案中有案。

到了最後你會發現,導演實際給出了一個開放性結尾,你可以選擇相信任何一種答案,也就是,沒有真相。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我們稍後會分析這種手法,問題是,這根本不是懸疑電影好伐。

作為亞類型的懸疑電影,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商業屬性。懸疑的要點,一方面是要“懸”得起來,營造出危機隨時爆發的緊張感;另一方面,要有一場酣暢淋漓的高潮讓觀眾發洩提心吊膽了半天的鬱悶,例如《西北偏北》最後的總統山決戰,或者《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宣判時間。

而《第三度嫌疑人》則不然,越看越糊塗。加上略顯龐雜的支線干擾,如果你想看的是懸疑片,最後一定會大失所望。

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拍攝效果是導演在商業手法運用上的失控;但這樣不完美的處理,還是有著是枝裕和的閃光之處。

他從來也不打算講一個引人入勝的破案故事,那不是他的菜。故事背後的隱喻和思考,甚至帶觀者入彀的結構手法,都有著是枝裕和的靈氣凝結。就這個層面來說,這部電影的“實驗性”甚至還要強於是枝裕和的以往作品。

他還是那個文青,即使是一個罪案故事,他依然有自己的敘事邏輯和切入點,比如家庭倫理,比如人物共情。

2

真相

在是枝裕和拍《如父如子》的時候,他結識的一些律師和法官告訴他“法庭不是決定真相的地方,而是調整利害關係的地方”。這個觀點讓他興趣勃然,想要拍一部“關於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電影”。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脫胎於家庭母題,是枝裕和擴大了可以討論的邊界,將話題投射到社會的反思與觀察。

片中有三個家庭,律師重盛的家庭,三隅的家庭,被害人的家庭,而三個家庭各有一個女兒。在家庭關係裡,重盛和三隅都扮演了一個缺位的父親角色;被害人則成為了女兒的噩夢,所以有還不如沒有。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尷尬的重盛父女

父權的旁落使各自的家庭出現缺失,因此重盛試圖拯救三隅,是對自己父親角色的補位;而三隅補位的方式,是除掉被害人,填補那個家庭的父親角色(這只是其中一種真相哦)。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三個人在心靈上的共洽

在這部電影裡,是枝裕和放棄了既往片中親情關係的自我圓滿,以三個分崩離析的家庭作為敘事背景。

儘管電影裡有過度冗雜的支線信息,如試圖插入食品造假、官員顢頇的話題,這也被認為是是枝裕和麵對這一題材的失控。但故事的核心,這個開放式的罪案,還是充滿魅力的。

導演認為,所謂真相併非法庭來決定,早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真相就已經定型。而“還原真相”的過程中,各個當事人略有差異的陳述,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或者僅僅是部分真相。

在這裡,劇情中還舉了箇中國的典故“盲人摸象”(電影院一片笑聲)來比喻。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電影《羅生門》

這其實有些接近“羅生門”的無解之局。對每個人來說,他們只願意說出時下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部分“真相”。而導演並沒有試圖用鏡頭為我們梳理線索,反而以影像手段把事情進一步複雜化。

片中不斷穿插的那些似真似幻的碎片鏡頭,把試圖縷清真相的觀眾逼到徹底抓狂。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這個閃回徹底把我搞蒙了……

如果電影的完成度再高一點,《第三度嫌疑人》其實是有可能成為一個經典範式的,它形成了一個羅生門的邏輯怪圈。開頭貌似清晰的事件脈絡,到了最後反而迷霧重重,觀眾的視角與律師重盛保持著高度重合。

3

雙雄

重盛和三隅在這場官司裡位於天平同一端,但兩人的關係顯然不止於委託辯護。從一開始重盛認為“沒有必要理解代理人”,到最後對真相產生難以遏制的好奇,意味著雙方的人物關係的極大變化。

這種關係被福山雅治和役所廣司準確把握著。雖然福山雅治的氣質略有些弱,但在對戲中卻意外地恰如其分起來。

尤其是每到兩個人在探訪室裡對話,整個場面都感覺要燃燒起來了!沒有歐美式的大吵大鬧,兩個老男人都顯得剋制而禮貌,但是每個字的咬字、臉上的微表情和手上的小動作,都有著無窮的表達內容。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據導演說,起初他並不想有太多這樣的畫面,可是這兩個演員往鏡頭前面一坐,那種撲面而來的情感爆發簡直逆天!導演就開始給兩個人瘋狂加戲,而兩個人在監獄的七次對話不但成了電影中的一大亮點,更是劇情推進的關鍵場景。

這樣一正一反的設定,其實把重盛和三隅放在了一個“雙雄”的敘事機制之中,他們的人物關係彼此對立,性格上互相成全,理念上不謀而合。

三隅和重盛都是不合時宜的人。重盛是法庭裡唯一在乎真相的人,而三隅的行為符合某種“俠”的傳統。如果從日本文化裡比對,三隅是武士道精神裡的“義士”,重盛則是遵從儒家的公卿,整個人物命運走向都可以在“因果”二字裡求得。

這種脫胎於東方恥感文化的思考方式,讓電影在日本大受歡迎,卻在西方鎩羽而歸。想來他們很難理解三隅這樣的情懷,即使電影給出了女孩咲江作為他的動機。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插一句,廣瀨鈴飾演的咲江也絕對是電影的一大亮點,複雜的情感表達得極有層次,更憑藉這一角色拿下了日本學院獎最佳女配……我在說什麼啊,她就是美啊!美得像精靈一樣!我已經被圈粉了!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咳咳,繼續。

“義士”三隅幫“弱女”咲江殺了性侵她的父親,在地面上燒出了一個“十字架”的形狀。在重盛抽絲剝繭的分析裡,這個形狀具有著審判的意味。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而站在法庭之上,三隅成了被審判的對象。有趣的是,這兩次審判,一次沒有法律依據卻有真相,一次沒有真相卻代表著法律。

在老律師金津對重盛的描述中,三隅一直在改變口供,他總是順著提問者的話給出不同的說法。

顯然,曾經在三十年前經歷過這一切的三隅深刻知道法庭的遊戲規則,他從不指望有人找到真相。就這個層面上,他也在審判法庭,審判現行的司法體系。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重盛與三隅在探訪室玻璃的兩側,但他們實則站在相同的地方;通過玻璃,導演反覆給出了兩個人像重疊的畫面,暗示著兩個人在諸多方面的重合,鏡頭有著奇妙的和諧感。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正是這種惺惺相惜般的共情,讓重盛感嘆三隅彷彿一個“容器”,他可以容納你的任何判斷。而如何使用這個容器,則要著落在諸君自己對社會、道德的判斷及堅守。

>>>> End

《第三度嫌疑人》帶著日本電影特有的沉悶,而罪案題材更是把全片維持在低氣壓。但這種沉悶絕不會讓你在中途無法忍受起身走開,它會讓觀者如深陷泥沼,欲自拔而不可得。

是枝裕和用多重反轉顛覆了我們關於法律、人性的諸多觀感,冷峻剋制的鏡頭正好放得進每一道探究的目光。無論這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跨界”,都要佩服導演的勇氣。

電影或許帶著日本社會推理的影子,但和《人證》《砂之器》相比,開放式的結局讓電影具有更為深廣的探討空間。在某種程度上,電影最接近的範本或許是《羅生門》。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問,沒有真相!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