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在今年号称“日本奥斯卡”的日本学院奖上,是枝裕和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最佳女配和最佳剪辑共计6个奖项,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

加上其此前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三度嫌疑人》称得上是去年日本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第三度嫌疑人》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 满岛真之介/市川实日子

类型: 剧情/悬疑/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8-03-30(中国大陆)

日本电影近两年的引进数量稳步上升,填充了“限韩令”以来的市场空白。

但不难看到,在《你的名字。》《航海王》动辄豪取上亿票房的同时,日本真人电影在内地的市场还迟迟没有打开;即使是如《垫底辣妹》《浪矢解忧杂货铺》这样的口碑之作,也不过入账3000万就草草下画。

《第三度嫌疑人》本周登陆艺联院线,票房未必可观。但是对于爱好文艺片的观众来说,这部是枝裕和的“跨界”之作,依然不容错过。

1

“跨界”

其实看完电影会觉得,宣传方把“悬疑”作为电影的卖点显然存在偏差。

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枝裕和的路子是标准的日式小清新。他的成名作《幻之光》就充分显示出日式美学对他的影响之深,那些沉静克制的长镜头充满了日本诗电影的静谧恬淡。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而随后的《比海更深》《海街日记》《如父如子》等成熟期作品,更是将日式风格发挥到极致,叙事方向也大多倾向于家庭叙事。

在许多影迷的心中,是枝裕和大概就是新一代日本电影人里的文艺大师,甚至有人说他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因此,当是枝裕和拿出了《第三度嫌疑人》这么一部手法上商业气息十足的新片,许多影迷的玻璃心碎成了渣渣。电影的许多手法,实在是太不“是枝裕和”了!

第一个镜头,就是面色温和的三隅高司(役所广司饰),跟在某人背后走着。没走几步他掏出一把扳手,对着前面就砸了下来。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随后一个大全景,三隅持续地砸着将对方杀死。

当三隅在被害人身上浇满了汽油并点燃尸体,他有一个正面的慢速推进镜头;表情晦暗不明的他抹去了脸上的血。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就这个片头来看,这显然是一部标准的罪案片。当时我还觉得,是枝裕和这功底不凡,做悬疑罪案也有模有样……后来发现上当了。

说实在话,如果把这部电影当成悬疑片看,观众真的会打人,因为电影(剧透时间到!)——

没!给!真!相!

大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为有犯罪前科的杀人犯三隅辩护。因为三隅不断地修改口供,重盛开始怀疑他并非真凶而是案中有案。

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导演实际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结尾,你可以选择相信任何一种答案,也就是,没有真相。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我们稍后会分析这种手法,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悬疑电影好伐。

作为亚类型的悬疑电影,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悬疑的要点,一方面是要“悬”得起来,营造出危机随时爆发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要有一场酣畅淋漓的高潮让观众发泄提心吊胆了半天的郁闷,例如《西北偏北》最后的总统山决战,或者《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宣判时间。

而《第三度嫌疑人》则不然,越看越糊涂。加上略显庞杂的支线干扰,如果你想看的是悬疑片,最后一定会大失所望。

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拍摄效果是导演在商业手法运用上的失控;但这样不完美的处理,还是有着是枝裕和的闪光之处。

他从来也不打算讲一个引人入胜的破案故事,那不是他的菜。故事背后的隐喻和思考,甚至带观者入彀的结构手法,都有着是枝裕和的灵气凝结。就这个层面来说,这部电影的“实验性”甚至还要强于是枝裕和的以往作品。

他还是那个文青,即使是一个罪案故事,他依然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和切入点,比如家庭伦理,比如人物共情。

2

真相

在是枝裕和拍《如父如子》的时候,他结识的一些律师和法官告诉他“法庭不是决定真相的地方,而是调整利害关系的地方”。这个观点让他兴趣勃然,想要拍一部“关于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电影”。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脱胎于家庭母题,是枝裕和扩大了可以讨论的边界,将话题投射到社会的反思与观察。

片中有三个家庭,律师重盛的家庭,三隅的家庭,被害人的家庭,而三个家庭各有一个女儿。在家庭关系里,重盛和三隅都扮演了一个缺位的父亲角色;被害人则成为了女儿的噩梦,所以有还不如没有。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尴尬的重盛父女

父权的旁落使各自的家庭出现缺失,因此重盛试图拯救三隅,是对自己父亲角色的补位;而三隅补位的方式,是除掉被害人,填补那个家庭的父亲角色(这只是其中一种真相哦)。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三个人在心灵上的共洽

在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放弃了既往片中亲情关系的自我圆满,以三个分崩离析的家庭作为叙事背景。

尽管电影里有过度冗杂的支线信息,如试图插入食品造假、官员颟顸的话题,这也被认为是是枝裕和面对这一题材的失控。但故事的核心,这个开放式的罪案,还是充满魅力的。

导演认为,所谓真相并非法庭来决定,早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真相就已经定型。而“还原真相”的过程中,各个当事人略有差异的陈述,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或者仅仅是部分真相。

在这里,剧情中还举了个中国的典故“盲人摸象”(电影院一片笑声)来比喻。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电影《罗生门》

这其实有些接近“罗生门”的无解之局。对每个人来说,他们只愿意说出时下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部分“真相”。而导演并没有试图用镜头为我们梳理线索,反而以影像手段把事情进一步复杂化。

片中不断穿插的那些似真似幻的碎片镜头,把试图缕清真相的观众逼到彻底抓狂。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这个闪回彻底把我搞蒙了……

如果电影的完成度再高一点,《第三度嫌疑人》其实是有可能成为一个经典范式的,它形成了一个罗生门的逻辑怪圈。开头貌似清晰的事件脉络,到了最后反而迷雾重重,观众的视角与律师重盛保持着高度重合。

3

双雄

重盛和三隅在这场官司里位于天平同一端,但两人的关系显然不止于委托辩护。从一开始重盛认为“没有必要理解代理人”,到最后对真相产生难以遏制的好奇,意味着双方的人物关系的极大变化。

这种关系被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准确把握着。虽然福山雅治的气质略有些弱,但在对戏中却意外地恰如其分起来。

尤其是每到两个人在探访室里对话,整个场面都感觉要燃烧起来了!没有欧美式的大吵大闹,两个老男人都显得克制而礼貌,但是每个字的咬字、脸上的微表情和手上的小动作,都有着无穷的表达内容。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据导演说,起初他并不想有太多这样的画面,可是这两个演员往镜头前面一坐,那种扑面而来的情感爆发简直逆天!导演就开始给两个人疯狂加戏,而两个人在监狱的七次对话不但成了电影中的一大亮点,更是剧情推进的关键场景。

这样一正一反的设定,其实把重盛和三隅放在了一个“双雄”的叙事机制之中,他们的人物关系彼此对立,性格上互相成全,理念上不谋而合。

三隅和重盛都是不合时宜的人。重盛是法庭里唯一在乎真相的人,而三隅的行为符合某种“侠”的传统。如果从日本文化里比对,三隅是武士道精神里的“义士”,重盛则是遵从儒家的公卿,整个人物命运走向都可以在“因果”二字里求得。

这种脱胎于东方耻感文化的思考方式,让电影在日本大受欢迎,却在西方铩羽而归。想来他们很难理解三隅这样的情怀,即使电影给出了女孩咲江作为他的动机。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插一句,广濑铃饰演的咲江也绝对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极有层次,更凭借这一角色拿下了日本学院奖最佳女配……我在说什么啊,她就是美啊!美得像精灵一样!我已经被圈粉了!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咳咳,继续。

“义士”三隅帮“弱女”咲江杀了性侵她的父亲,在地面上烧出了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在重盛抽丝剥茧的分析里,这个形状具有着审判的意味。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而站在法庭之上,三隅成了被审判的对象。有趣的是,这两次审判,一次没有法律依据却有真相,一次没有真相却代表着法律。

在老律师金津对重盛的描述中,三隅一直在改变口供,他总是顺着提问者的话给出不同的说法。

显然,曾经在三十年前经历过这一切的三隅深刻知道法庭的游戏规则,他从不指望有人找到真相。就这个层面上,他也在审判法庭,审判现行的司法体系。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重盛与三隅在探访室玻璃的两侧,但他们实则站在相同的地方;通过玻璃,导演反复给出了两个人像重叠的画面,暗示着两个人在诸多方面的重合,镜头有着奇妙的和谐感。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正是这种惺惺相惜般的共情,让重盛感叹三隅仿佛一个“容器”,他可以容纳你的任何判断。而如何使用这个容器,则要着落在诸君自己对社会、道德的判断及坚守。

>>>> End

《第三度嫌疑人》带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沉闷,而罪案题材更是把全片维持在低气压。但这种沉闷绝不会让你在中途无法忍受起身走开,它会让观者如深陷泥沼,欲自拔而不可得。

是枝裕和用多重反转颠覆了我们关于法律、人性的诸多观感,冷峻克制的镜头正好放得进每一道探究的目光。无论这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跨界”,都要佩服导演的勇气。

电影或许带着日本社会推理的影子,但和《人证》《砂之器》相比,开放式的结局让电影具有更为深广的探讨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最接近的范本或许是《罗生门》。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是枝裕和式犯罪片,只有疑问,没有真相!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