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其頓軍隊遭遇大秦軍隊,誰會贏得勝利?

第一軍情


兩國軍隊交戰,影響結果的因素太多,天時地利人和誰佔有誰便是勝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馬其頓和大秦帝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必然曠日持久,是對雙方綜合實力的考驗。


一:軍事實力

馬其頓,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即以常備兵、輕裝步兵、重騎兵、輔助兵交叉組成的多兵種兵團,通常一個方陣為4096人長矛兵(6米長矛),還有隨從的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1024名重騎兵。優點即是機動性強,勢如破竹,缺點為兩翼空虛,一旦側翼被襲,便是一場屠殺。而且對付密集的箭雨能力弱,防禦的盾兵一旦混亂,等待主陣的長矛兵便是毫無抵擋被射殺。


秦兵方陣,以弩、步、車、騎的規則分佈,主力步兵方陣手持7米長矛前進,前排倒下,後排補上,陣型被突入時方陣中的鈹手便以小型突擊陣型,推出突入敵軍,戟手肅清殘敵。秦弩兵,更是恐怖的存在,有效射程可達100米,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武器,秦人在作戰時,很多時候雙方還未短兵相接,便已通過秦弩重創敵人的主力。戰車部隊,為突擊部隊,衝破敵人陣型易如反掌。強大的秦騎兵為方陣輔助力量,要麼跟隨戰車部隊突擊敵軍,要麼跟隨步兵側翼機動,襲擊敵後,且善於騎射。

二:政體

馬其頓:君主專制制,君主權利極大加強。

秦朝:中央集團帝制。

三:人口

馬其頓:約2050萬,殖民地人口較多。

秦朝:2500萬至3000萬之間,服役人超過200萬,佔壯年男子1/3以上,且全國大一統。

四:戰爭策略

馬其頓:未知..方陣配合?步騎協同?

秦朝:《孫子兵法》等

五:糧草後勤

馬其頓:城鄉結合,更多居住在鄉村,自耕農,部分僱傭奴隸等,社會經濟一般。

秦朝:郡縣制,重農抑商,戰功賜予土地,糧草充足越戰越富。

交戰

雙方一旦交戰,曠日持久。軍事實力、後備兵力、戰士士氣遭遇戰地形、將領指揮、糧草補給等皆是重要影響因素。

遭遇戰,雙方對陣,均陌生軍隊,初戰必然只為試探,不會竭力。從而慢慢發展為全面戰爭,即為國力綜合比拼。

紙上談兵簡單,戰事變化莫測,鹿死誰手尚未知。


不過,我更看好我們的強大的大一統王朝——大秦帝國。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亞歷山大帝國弄不好會提前滅亡……

亞歷山大馬其頓本隊非常精銳,但是數量太少,亞歷山大手中部隊大部分都是希臘和波斯僱傭兵。

亞歷山大的的軍隊,不能說是馬其頓軍隊,按照國外資料記載,亞歷山大手中馬其頓公民組建的馬其頓軍隊最高數量也不過24000人,其中3500人是最精銳的夥伴騎兵。而亞歷山大歷次戰爭中,最高規模達到12萬人,如果考慮很多升官到各地發財的人話,亞歷山大軍隊裡面實際上馬其頓人比例很少。

其軍隊主要構成是各地的僱傭兵,主要有希臘的重步兵,本身希臘地區也是以方陣步兵為主,馬其頓方陣不過是希臘方陣的改進型,希臘地區僱傭徵募的重步兵才是馬其頓方陣的主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希臘重步兵雖然叫重步兵,但實際上披甲率相當低,大部分不過是帶著青銅盾和頭盔,身上主要是穿皮甲或者亞麻甲,只有前排少數士兵批有青銅胸甲。

馬其頓時期壁畫中的希臘重步兵形象

一處希臘地區馬其頓時期士兵墓葬的壁畫,顯示當時希臘重步兵的基本裝備

其次是波斯地區的輕步兵,這些輕步兵主要使用皮盾或木盾,配備標槍作為主要武器,少數配備色雷斯式頭盔。這些輔助軍隊屬於易耗品,大部分是從波斯地區招募,本身波斯輕步兵在當時世界上相當不錯,這些從小在波斯高原和山地生活的人,行動和機動力非常強,與希臘重步兵可以很好的搭配。復原的馬其頓輕步兵形象

色雷斯和小亞細亞的輕騎兵,這些是夥伴騎兵的輔助兵種,主要負責偵察和遊擊,也使用標槍作為主要武器。當時的色雷斯輕騎兵雕塑

最後才是亞歷山大的精銳和王牌,夥伴騎兵,這些馬其頓貴族們,一開始就跟隨亞歷山大南征北戰,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經驗非常豐富。是亞歷山大在戰場上用來一錘定音的王牌兵種。亞歷山大石棺上的夥伴騎兵形象,配備胸甲和頭盔


所以說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中,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僱傭軍,真正的馬其頓公民很少,僱傭兵打仗,向來是順風仗容易,逆風仗容易先潰,只不過亞歷山大的不敗神話沒有出現這個場面。

另一個問題就是披甲率相當低,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能夠披上金屬胸甲,大部分僱傭兵是靠頭盔和盾牌進行防禦。

大秦以耕戰為業,秦軍總體上要具有優勢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在那個時代完全是超時代的概念和動員,以耕戰為業的秦軍,軍功授田就是最好的戰場總動員,秦軍的士氣和戰鬥意志,雖然可能比不過馬其頓人組成的少數精銳部隊,但是比起其他僱傭兵,個人認為完全是絕對優勢。

更重要的是披甲率,前面提到馬其頓軍隊中,各僱傭兵披甲率是相當低(僱傭兵死了再招就是了)。所以秦軍的整體披甲率要遠好於亞歷山大軍隊,兩者交鋒下,亞歷山大的僱傭軍部隊絕對無法抵禦秦軍的衝擊。唯一的問題就是騎兵,雖然秦軍也有騎兵部隊,但是考慮到當時中原地區馬種普遍比較矮小(這也是漢武帝為什麼要取汗血馬去改良馬種),但是秦軍還有個可以讓肆意妄為的夥伴騎兵們完全想不到的殺器,那就是秦弩和反曲複合弓。

兵馬俑裡的馬俑,比毛驢大不了多少

前面提到當時歐洲和西亞地區,輕步兵普遍使用標槍作為主要武器,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那些地方弓箭技術比較落後,最先進的弓不過是角弓,最大射程不過百米,而且沒有破甲能力,還不如標槍的威力大。而中原地區,在春秋時代開始應用反曲複合弓,在戰國時期開始使用弩,這兩樣遠程武器的威力和殺傷力,不是馬其頓軍隊能夠想象的。就亞歷山大的馬不披甲,人批青銅甲的配置,還想著衝中亞印度步兵們的想法,一頭撞向秦弩和反曲複合弓的箭陣,呵呵……那畫面實在無法想象。要知道亞歷山大辛苦湊的夥伴騎兵總數量不過3500人啊,夥伴騎兵一滅,馬其頓帝國能否維持下去都是問題。


五嶽掩赤城


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隊和大秦軍隊是當時東西方最強的兩支軍隊,當大秦軍隊正在統一六國的準備時期時,亞歷山大帝國也處於巔峰狀態。此時的雙方軍隊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不過亞歷山大帝國畢竟曇花一現,在滅亡後陷入了長期分裂混戰之中,從總體來說實力遠不如大秦軍隊,到了公元278年,秦軍對馬其頓軍隊完全佔據了更大的優勢。

公元278年秦軍大將白起大殺四方,而馬其頓人陷入了分裂狀態,大約30多萬的外來民族高盧人侵略了馬其頓本土,當時馬其頓動員了3萬多人。由於當時的高盧人喜歡使用短劍,其劍術聞名整個地中海沿海,成年的高盧人喜歡砍掉敵人的腦袋裝修自己的房子,可見高盧人的野蠻和殘酷。面對蝗蟲過境般的高盧人,希臘城邦紛紛投降繳納保護費。

攻佔完希臘後,高盧大軍隨後來到了馬其頓,沒想到此時的馬其頓在一個人渣統治者克勞諾斯的帶領下對陣高盧人,結果遭到慘敗,全軍被切成了碎片,克勞諾斯也被砍了腦袋成為了高盧人的收藏品。這個曾經征服了世界的亞歷山大的後代們沒有發揮出先祖們英雄無畏的精神,反而被高盧人不斷蹂躪,最後馬其頓人遭到了滅頂之災。由此可見如果把大秦軍隊跟馬其頓軍隊放在一起對陣的話,那麼幾乎是大秦軍隊贏得機會最大,馬其頓軍團只有被虐殺的份,毫無反抗之力。(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實話實說這個問題根本不好回答,從感情上講,我自然希望強秦能夠勝利,不過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太多,根本不是僅僅由軍隊的實力來決定的。指揮官臨陣指揮能力、士氣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都會影響戰爭的輸贏,所以這種問題根本不可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簡單介紹一下二者的軍事體系,供大家比較參考,至於孰優孰劣大家自行判斷!

馬其頓

馬其頓軍隊由重步兵、輕步兵、重騎兵、輕騎兵以及輔助兵組成,這些兵種共同構成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以重步兵為核心,其他兵種為輔。重步兵以長矛為武器,並配有圓盾、脛甲賀皮襖(皮襖有金屬保護)。輕步兵的裝備於重步兵類似,但矛要短一些,而圓盾直徑要大一些,盔甲要輕一些。

重騎兵絕對是全副武裝,全身均被鎧甲包裹,手持長矛和盾牌,並配有短劍。輕騎兵的裝備要輕便得多,武器則是標槍。至於輔助兵主要是重步兵的勤務兵等輔助性並重,對軍隊戰鬥力影響不大,暫且不提。

馬其頓方陣的戰術是以重裝步兵正面迎擊敵軍主力,輕騎兵和輕步兵負責重裝步兵的側翼安全,然後以重裝騎兵為主要突擊力量,進攻敵人的側翼或者薄弱點。這種作戰方式頻頻被亞歷山大用於對外征戰中,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秦軍

秦軍主要由騎兵、步兵和車兵組成,秦國的騎兵數量比較少,大概只有萬餘人,而且秦軍騎兵也主要是使用弓弩的輕騎兵。步兵分為輕步兵和重步兵兩種,輕步兵的武器是弓弩,而重步兵的武器是戟矛等。車兵的主要武器則為弓努和戈矛。

秦軍的作戰方式應該是以重步兵為主體,輕步兵作為前軍,並負責側翼安全,騎兵則負責側翼支援和騷擾敵軍。

總的來說,馬其頓的優勢在於他的重裝騎兵,而秦軍的優勢在弓努上,至於二者在戰場上正面相遇誰能取勝的問題,我在這裡就不妄言了!

(最後在多說點題外話,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人打仗更看重的是計謀(中國的兵書太多了),直接短兵相接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如果真的碰上馬其頓軍隊的話,很可能會利用某些計謀(比如利用地形)讓馬其頓的重裝騎兵發揮不出他的威力,然後在進行短兵相接。在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那麼多,想出一個擊敗馬其頓方陣的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歷史文齋


不請自來,還請見諒喲~~

題主所說的馬其頓軍隊是指馬其頓王國的軍隊吧!馬其頓王國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在今天希臘及小亞細亞的國家。這段時間中國經歷了周的滅亡,秦的崛起以及春秋時期。

要對比軍事力量,就拿雙方最鼎盛時期來比吧。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內部出現問題,扭轉這一局面的是腓力二世,他對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公元前338年,他打敗聯軍,橫掃了希臘,小亞細亞,只有斯巴達人沒有屈服。我們所熟知的馬其頓方陣就是他創造的。


但是在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殺,他的兒子繼位,他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就是他開始了東征,建立亞歷山大帝國。而正是他的東征,讓這個話題有了討論的價值。

前334年,亞歷山大滅波斯,前335年,率領30000步兵,5000騎兵開始東征。馬其頓的軍隊一度打到印度河,距離當時的中國,僅僅只有一山(喜馬拉雅山脈)之隔。回頭看看中國,那個時候的秦國在做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錄用衛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圖強。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在攻擊波斯,而秦國則在攻擊義渠,並終究平界說渠,安穩了秦國的大後方。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一起攫取魏國河西、上郡等七百里地;同年,亞歷山大打到印度。


在古代,軍隊的一個戰力是憑藉人數。當時的中國人口密度大,雖說百萬軍隊有些誇張,但是數十萬軍隊還是有的,這遠遠多於亞歷山大的軍隊。武器方面,秦軍有這完善的軍隊體系,重弩兵,騎兵,俱全,從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秦朝的軍隊配置相對複雜,大體分為橫縱多路,弓弩手,車 步 騎三兵協調。
而亞歷山大只有步兵與騎兵。如果對峙,弩手幾輪消耗,亞歷山大的騎兵估計就不在了,馬其頓方陣雖厲害,但是在側翼和機動性上以及絕對的數量壓力以及重騎兵面前,也很無奈啊~~~這戰爭,沒得打。。

個人愚見,還望海涵


業餘軍史研究員


去掉一切的不利因素,馬其頓和秦軍都是在糧草充足,兵力一樣的情況下,馬其頓只有死的份,希臘胸甲是隻有精銳部隊才裝備,其他的重裝步兵也就裝備個皮甲,亞麻甲,這和被秦軍懟的懷疑人生的魏武卒都不是一個量級的,魏武卒身披三層重甲,帶五彈弓,還有戈,還要在急行軍後能立刻投入戰爭(對於那些說中國戰國時期沒有重步兵的人,我只能說你是多無知),馬其頓方陣的機動性也是致命的缺點,在中亞和希臘那種以投石兵和標槍為主的遠程打擊下,傷亡還能接受,面對已經裝備了弩的秦軍它能抗住幾輪射擊?最多的就是吹夥伴騎兵的,天吶!一個和北方遊牧打了百於年的秦國,動不動面對幾萬騎兵部隊的秦國居然會在3500個精銳騎兵面前毫無還手之力??簡直可笑至極,這裡還要說一說秦軍對戰爭的賞罰制度,五人一伍,這是最基本的單位,如果這五個人想升官,就要砍對方五個腦袋才可以升官,如果這五個人之中死了三個同伴怎麼辦呢?很簡單,那就在砍對方三個腦袋,一共是八個腦袋,你才能升官,如果己方死了三個人,戰利品只有五個腦袋,不好意思,沒功勞,如果要是死人了,還沒砍到腦袋,更不好意思,受罰!這種情況下的秦軍和馬其頓那幫搞同性戀的基佬比起來,誰的士氣更好不言而喻了吧


反叛者的盾牌


很多人把馬其頓方陣單獨地看成一個超長矛巨陣,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看法,亞歷山大集合了希臘與波斯戰術體系的精華,創造性的將輕步兵,重步兵,輕騎兵與重騎兵組合起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高效的戰術體系(被漢尼拔所使用並進一步發展,也曾重創過羅馬軍團),而長矛陣只是這個體系的一部分。當時的秦國的作戰體系主要靠的是弓弩,其步騎協同的組合戰術尚不成熟(不然也不至於一度被趙血虐),重步兵近戰更是拼不過那些希臘重步兵,面對一路與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等不同作戰體系對抗的馬其頓軍團,靈活性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過度依賴弓弩的結局就是,在不恰當的地形中,部隊在近戰中被輕鬆打敗,損失慘重。這一點可以看看數次希波戰爭。單論戰術體系,亳無疑問是馬其頓佔優。

當然,馬其頓是不可能像征服波斯印度那樣征服中國的,最多憑藉著先進的戰術體系,短期與秦國作戰中佔據上風,後勤制約著其進一步行動,況且在兵力上,馬其頓沒有任何優勢。


uH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往今來的偉大統帥,是從不主動在敵方形勢佔優,地利佔優,兵種相剋,士氣佔優的情況下投入戰鬥,唯一除外的是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會發動主動攻擊。亞歷山大大帝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在遠征擊滅波斯時,在人數遠少於波斯聯軍時發明了戰列線旋轉迎敵法。其餘的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是以馬其頓方陣為鑽砧,以他親自指揮的騎兵為鐵錘,在擊敗敵方騎兵後,卷擊敵步兵方針底部,擊潰敵軍,贏得戰術勝利。關於秦軍的戰術,寫過很多了,我就不一一敘述了。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雙方相遇的情況:

首先,為了公平,假設雙方都在同一平原戰場,無法使用埋伏,火攻,水攻等計謀,以實力較量。其次,設定雙方人數相等。按戰法,雙方應在相距一公里左右列陣,馬其頓方面是輕步兵,投擲兵居前,方陣居中,騎兵(重騎兵)居二翼。秦軍是弩兵前列,步兵弓兵混編居中,騎兵(注意是弓弩騎兵)居二翼,在騎兵和步兵方陣後側有戰車部隊。

戰役開始:馬其頓方陣移動,騎兵向秦軍二翼騎兵進攻,輕步兵與投擲兵出前搔撓秦軍步兵陣線。馬其頓輕步兵的弓箭射程約150米,投槍射程50米。秦弩射程最遠達300米,秦弓在170米左右。結論,第一回合秦軍勝,馬其頓輕步兵和投擲兵無法靠近秦陣,並會招致很大損失。馬其頓重騎兵戰鬥力強於秦軍弓弩騎兵,但秦軍可以依仗其靈活性拖住馬其諾騎兵,並依靠遠射武器爭取時間,就算騎兵不敵,秦軍還可用戰車部隊來爭取時間。結論,騎兵馬其頓稍強,但無法短時解決秦軍的騎兵和戰車,不能達成戰術目的。第二回合,馬其頓勝,但無法支援其步兵方陣。最後,當雙方步兵相距300米時,馬其頓方陣將受到秦弩集中射擊,170米時,將受到秦弩,秦弓的集中射擊,馬其頓方陣步兵以胸甲和小圓盾為防禦主裝備。這290米的衝擊,衝到也剩不下多少人了。第三回合,秦軍完勝。

馬其頓主要力量被殲,會戰己無法繼續。

退一萬步講,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取得了一場皮洛士的勝利,考量一下雙方的補充能力。我認為也不存在第二場會戰。


null156312920


秦弩恰恰是馬其頓的剋星。馬其頓盛行的區域弩兵等遠程打擊力量有限,基本都是弓兵和弓騎兵(還有他媽投石兵我也是醉了),這種情況下面對馬其頓正面方陣,兩翼騎兵的戰術不好打。因為無論是投石兵還是弓兵對重甲步兵的殺傷距離都很有限,很容易被兩翼騎兵衝擊。事實上西方就一直沒有多少好的遠程打擊手段,哪怕英國長弓都是單純的木弓而非複合弓,而弓箭手訓練困難,且無法快速集中攢射(基本上還是覆蓋射擊為主,對沖鋒騎兵作用有限。)

而秦軍最多的是弩兵,從臂張弩到蹶張弩到腰張弩,射程從80–250米。一旦秦馬列陣,秦先以蹶張腰張擾亂馬其頓方陣,可以在超過200米以上的地方列陣。然後兩翼用戈兵保護臂張弩,如果馬其頓騎兵衝鋒則以臂張攢射(弩彈道平直對騎兵攢射效果非常好)。效果完全不一樣。

同樣馬其頓後期羅馬崛起,開始掌握角弓,弩炮的技術,馬其頓方陣也灰飛煙滅了。

總結起來,馬其頓方陣只適合對付遠程打擊能力相對嬌弱的敵人。對中國這種弩兵爆棚的國家確實無力,就是蒙古騎兵面對宋的弓弩兵的神臂弓的時候也是懵逼的,只能耗死宋朝不可能一波帶走的。


kknniigg


必然是秦軍勝。因為古代中國軍隊不遠征,而如果二者相遇那肯定是馬其頓不遠萬里而來,後勤補給不足,地形環境也對其不利。秦軍的弓弩和重甲應該在當時也是領先的,再加上本土作戰有百分百的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