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有何深意?

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右上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美農村》每天推送的最新農村特色信息、農村動態、農村野味、農村文化、最美生態農村等內容。如有疑問可私信小編,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講究挑個好日子,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黃道吉日”。這一點在農村的嫁娶、建房開工動土、祭祀活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有些農村,甚至是外出走親戚都要挑個“吉日”出門。當然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過去的習俗都逐漸消失了,人們辦事首先考慮的都是挑個自己覺得好的日子,或者是方便眾人的日子,很多人都不再講究吉日。其實說起來“吉日”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很多人不懂它的含義,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學習一下我國的習俗文化。

農村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有何深意?

一、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

在農村,很多農民朋友依然沿用舊時的歷法,也就是陰曆(農曆),用陰曆來記錄各種日子。比如用來記錄出生日期,節氣和傳統節日。在陰曆的日期中,每個月總有幾天是老農民比較忌諱的。其中流傳比較廣的就是“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這句俗語裡提到了三個日期,初五、十四,以及二十三,意思是每個月的這3天要儘量避免出門,就算外面有金子也別去擔回來。這是為何呢?

農村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有何深意?

說到這個要先說一下我國曆史上的易經文化,在易經中,這三個日子是需要回避的日子。因為這三天是象徵著天子、真龍入中宮的日子,按照傳統,普通人不宜在外生事,也不宜操辦喜事。這個說法在古代看來是對皇權的尊重,因為在古代,皇權至高無上,普通人在擇吉日之時,會特別注意避開皇家,以免橫生枝節。所以才會說“外面有金莫去擔”。不過現在已經是人人平等的社會,這個說法並不科學,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農村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有何深意?

二、七不去,八不歸

農村老人常把這句話掛嘴邊,七不去,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要出門去,初八不要回家來。這裡特別強調了七、八這兩天,其實這句話的原本意思和日期無關。七不去原本是指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沒有安排好的話,就不要出去了。而八不歸原本意思是個人的八個修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沒有做好的話,就不要回家。這兩句話原本是勉勵人們做好自己的分內事,修身齊家,後來漸漸演變成初七、初八的禁忌。其實按這句話的原本意思來看,還是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的,至於這兩天是否適合出行,這點就有些牽強附會了,現在基本上沒人在意了。

農村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擔”,有何深意?

其實這些俗語都是人們對當時的生活習慣的總結,具有一定的學習研究價值,有助於我們瞭解舊社會的文化。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本文旨在分享農村俗語文化,不宣揚封建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