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的祕密(一)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城牆內的屹立一座鐘樓,現在的位置在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交匯的的中點,是西安現在的中心點,也是標誌性的建築,每天吸引著大批的中外遊客觀光,關於這座古老的鐘樓是有著很多的秘密,見證了時代和歷史的變遷,而這座古建築也能告訴你他的前世今生。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一,為什麼鐘樓整體向東遷移了500米左右

西安鐘樓最早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最早的位置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旁邊不遠回民街對面,與回民街上的鼓樓相對,遙相呼應。因為在明朝時期的西安中線不是現在南門北門為正中心,而是以廣濟街和南邊的朱雀門為中軸線,所以當時的鐘樓和鼓樓建在當時的中軸線上。本來鐘鼓樓是遙相呼應的,搬遷後就成了現在的斜著相對,沒有在一條線上。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鼓樓

在建成的近200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鐘樓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天的地址,成為一座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還有一種說法是萬曆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死傷萬人。知府坐臥不寧,請來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商議此事。

高承之是長安城久負盛名的老道士,他告訴知府鐘樓東遷半里,地動必然消除。上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時候,海水向東流去,這才有了關中平原。但有一條大鰲魚不願離去,就用嘴鑿了一條大川,把自己隱藏其中。後來地裂山突,這條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鰲魚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地震由此而來。

知府立即命令全城鐵匠趕製一條百丈條鐵鏈,準備降鰲建樓。士兵用撅頭刨開地面,露出四快大石頭,揭開石條,果見下面有一深井,流水嘩嘩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奪井而出,噴湧天空,隨即見到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寶劍鎮住鰲魚,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然後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鑄起大鐵圈,緊緊箍住川口,將鐵鏈的另一端壓在下面,再徵用五千工匠,夜以繼日趕修種樓。從此以後鐘樓巍然屹立,鰲魚被鎮壓在川底,再也不能興妖作怪了。

令人震撼的的是鐘樓的整體東遷而不是拆了重建,現代的大型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上都是拆了重建,而當時的鐘樓就像現在孩子們玩的積木,利用原有的材料,拆下來又重新建起來,在當時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可謂是讓現代的人歎為觀止。

二,當時西安不是國都為什麼比南京的鐘樓規格都要高?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在整個明時期,西安鐘樓的建築形制、級別之高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南京。在皇權社會當中,所有的建築都要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西安鐘樓的重簷攢尖式屋頂和故宮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同樣只使用於皇家建築當中。據說在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長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交瘁,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三,複雜的建築工藝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鐘樓的高度為36米,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下部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由四面空透的圓柱迴廊和迭起的飛簷等組成,高27米。由臺階踏步上至基座的平臺可進入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臺,頂有方格彩繪藻井,二層四面有木格窗門與外廊相通。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過去是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可以從券洞通過。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周圍開闢公路轉盤,以鐘樓為中心對應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城牆東、西、南、北四門相接,地下則開闢有專供人行的環行通道,現在參觀鐘樓的話由地下通道進入。

西安鐘樓的秘密(一)

鐘樓構造技術應用了唐宋建築的工藝,同時加上了明朝的最新工藝水平,整體呈典型明代重簷三滴水建築藝術風格。樓分兩層,下層為一重屋簷,上層有兩重屋簷,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斗拱鑿景彩繪,四周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金頂原來是銅皮包裹,木質內心,在微翹的屋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

既然叫鐘樓那麼鐘樓是幹什麼用的,傳說中的鐘樓那個鍾到哪裡去了?

未完待續,喜歡的關注“歷史長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