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老人幫忙帶孩子,你是選擇讓婆家帶,還是娘家帶?

手機用戶6601750538


老人幫忙帶孩子,我當然會選擇自己的爸爸媽媽。因為:

  • 自己的爸爸媽媽最熟悉,有什麼話可以直說,不用藏著掖著;

  • 自己的爸爸媽媽最知道我的口味,飯菜更合味口;

  • 如果在帶孩子的觀念上有衝突,發生了矛盾,更容易解決;

  • 最重要的事可以想偷懶的時候,自己可以什麼事都不用做。

但是如果是公公婆婆幫忙帶孩子,很多事情溝通起來不會那麼順暢,會擔心有些話說出來傷了老人的心,會隨時想著要幫公婆做點什麼,免得讓他們亂想。

我生大寶的時候,公婆本來當時明確說了不幫忙帶孩子,我們自己帶也好,找保姆也好,他們都不管。後來因為我要上班,沒辦法我媽媽就過來幫忙帶了一段時間。後來由於我弟弟也要生小孩了,我媽媽要過去照顧大孫子,於是公婆被迫來幫忙帶大寶。那段時間,我真的是害怕自己不小心哪句話會得罪人,因為自己是個急性子,如果有看不慣的事情,我都會直接說出來,我自己的媽媽知道我的脾氣,所以知道怎麼跟我相處。婆婆帶大寶的那段時間,我做事情要看婆婆的臉色,想溜出去玩一會兒又擔心婆婆說不幫忙,婆婆有些帶孩子的習慣我受不了,但是我也不能明說,只能告訴老公,讓老公跟婆婆去溝通。有一次因為大寶便秘的問題,終於忍不住跟公婆嗆了一次,公婆一氣之下回了自己家。所以,後來,當大家心中的不滿都消除了,婆婆才又回來幫忙。

後來有了小寶,公婆實在不願意再帶孩子了,經常在我們跟前說帶了孩子,自己都沒時間鍛鍊身體了,也沒時間出去旅遊什麼的,於是,最後自己辭了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

我很感激公婆幫忙帶小寶的那段時間,雖然有些許不快,至少也讓我輕鬆了很多,雖然現在自己一個人帶倆娃,很累很辛苦,但是不用每天過得唯唯諾諾,看到倆寶每天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我也知足了。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成長為自己


我是鬱平平,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孩子嘛,最好還是媽媽自己帶,迫不得已要讓老人帶。如果不考慮風俗習慣,以及雙方父母的健康和經濟條件的話,想來很多媽媽都會選擇孃家來幫忙,因為兩代人在育兒觀念上的不同,必然會有衝突和矛盾的產生,自家親孃面前說不定還可以口無遮攔,要是婆婆,就得小心翼翼了,哪天愛子心切憋不住多了句嘴,怕是會吃不了半輩子兜著走的,搞不好還會影響夫妻感情。但是,這樣的選擇真的是最正確的嗎?——對於孩子而言。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此話既非危言聳聽,也非言過其實。事實上,無論是古典精神分析學說,還是現代養育客體關係理論,心理學界基本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即一個人成年後所有的行為,都是其早年關係的衍生物,童年期和養育者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這個人以後和萬物建立起的關係的質量,或者乾脆可以這樣講,成人的現在,如果沒有後來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長,基本上是由其童年來決定和控制的,而起到這種決定和控制作用的關鍵期,就是人生最初的五年,這五年中,每個階段,都非同小可,各自有著非常重要的人格塑造任務要完成。

0—1歲的口欲期:要建立希望的品質,需要養育者對孩子的需求有恆定,即時而充分的滿足,這讓孩子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值得信任的,成人後就會覺得什麼都可以嘗試。

1-3歲的肛欲期:要建立意志的品質,需要養育者按照社會標準去管教孩子,訓練其延遲滿足,成人後就會遵循規則,並且什麼都能去堅持。

3-5歲的俄狄浦斯期:要建立目標的品質,通過三靠,完成認同超我的過程,成人後就會具有責任感,始終知道自己該去哪兒。


如果以上三個階段,孩子都能得到養育者恰如其分的幫助和很好的照顧,心理就會得到良好的發育,其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調,基本就被定下來了。但是如果在這些重要的階段,養育者因為自身的侷限,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微環境呢?

比如養育者對孩子需求的冷漠和鈍感,會導致日後其自信與安全感的缺失、敏感、多疑,對親密關係的迴避;比如養育者沒有耐心訓導以致過分寵溺孩子,不僅會造成其日後意志力的薄弱,甚至還有可能發展成反社會型人格;比如養育者間相處模式的不健康,也很容易導致孩子成人後感情生活的混亂……很多困擾一生的精神疾患,象自閉症精神病是在滿月內,精神分裂症是在半歲以內,雙相情感障礙是在10-16個月以內,而自戀型、強迫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問題則都出在16-36個月之內。除了遺傳生理性因素、突發性創傷外,基本上都是在這些時段裡的養育關係出了問題。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養育者對孩子的不夠愛,甚至不愛。


就象哈佛大學心理導師加藤諦三所言“世上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子女的父母”那樣,養育者又何嘗不是如此。這裡的“不愛”,不是主觀意識層面的,而是其潛意識層面的,是指養育者基於自己的童年缺失和人格缺陷,給不了孩子必須的心理能量的灌注,如果養育者小時候從未被溫柔親切地愛過,甚至還可能被暴力虐待過,那麼向TA索求TA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匱乏的東西,自然也就成了苛責,類似於這種童年極度缺愛、情緒不穩定,對家人總是充滿委屈指責抱怨負面情緒爆棚,有著各種人格障礙傾向的人,如果一旦成了養育者,孩子的不幸便已註定,這樣的養育者因為根本沒有精力,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看到孩子,這對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有著極大的消極影響,因為生命力只有一種,當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創造力、愛。如果沒被看見,就會變成壞的,比如恨、憤怒、攻擊。而就象那句歌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永遠是每一個孩子逃不脫的魔咒。

如果你深愛著你的孩子,那麼與其糾結於孃家婆家,不如好好地考察與調查一番,跳出女兒兒媳的角色,以旁觀者的立場捫心自問,哪一方的老人為人處世讓人更願意親近,哪一方的老人人格更健全、成熟,他們夫妻的關係更和諧?換句話說就是,哪一方的老人更有身心兩方面的能力去愛孩子?記住,你選擇的,也許是你孩子的未來。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

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

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哇,看來你是個幸福的人呀!

居然可以選擇是哪邊兒的老人過來幫忙!真羨慕!

如果可以選,如果我爸媽身體好,我肯定會選擇我爸媽過來幫忙帶孩子。

原因很簡單:

  1. 我媽做的飯我愛吃;

  2. 我和他們聊天不用思考著說話,很輕鬆;

  3. 我開心就可以笑,不開心就可以哭,不用偽裝;

  4. 對於孩子有不一樣的意見,我可以直接和我媽提,不用考慮太多說話方式的問題;

  5. 我爸媽做什麼事都會把我放在第一位;而公婆會把老公孩子放在第一位;本質的區別呀!

  6. 此處省略1萬字……

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這種選擇的自由

比如我。

我公婆挺好的,婆婆既乾淨又勤快,我和他們一直住了五年。

公婆一直覺得帶孫子孫女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不幫我們帶孩子,他們連覺都睡不好

我曾經對公婆表達過我的觀點:公婆幫我帶孩子,我非常感激;不幫我帶孩子,我也不抱怨。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孩子,責任人是自己,不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即使我這樣說,即使我在家全職,婆婆依然覺得把孫子孫女帶大是他們的責任。所以,一直等到孩子們都上學了,公婆才不定期回老家過段清淨的生活。

這對我來說,真是幸福的負擔!

說幸福,是因為公婆對我們確實很好,尤其是婆婆,非常感激她這些年的付出。

說負擔,是因為他們明明可以享受晚年,輕鬆的過著二人世界的生活,可卻在這裡受累,有時做的不對還會被埋怨。也許,這便是他們的“累並幸福著”吧!

但是,

因為是這樣的狀況,我爸媽在家即使沒事兒,也沒法來我家住。因為家就這麼大,孩子就這麼兩個,實在容不下這麼多人,也實在不需要這麼多人。

所以,我才說:好羨慕你!居然可以選擇。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如果可以選擇,我肯定選擇讓婆家帶,原因是孩子跟孩子爸爸同姓,同姓就說明是他們的後代,他們的宗譜裡有孩子的名字。所以,孩子爸要多付出些多擔待些,孩子爸的責任與義務,讓孩子爸選他媽媽代勞了。

自已的孃家,辛辛苦苦把自己養大,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養大成年了,本想要回饋父母陪陪父母,卻又自己成家立業生孩子,忙得顧頭顧不上尾,把老爸老媽晾在一邊沒能伺候也就算了。決不然再勞累他們辛苦他們,不給倆老添麻煩才是嫁出去的女兒盡最大的孝道。讓他們倆好好做伴,好好度過晚年,兩個人的身體好休息好心情好才是真正的好。

至於婆家,雖然沒有責任沒有義務幫忙帶孫子,但是,他們是爺爺奶奶,孩子隨了他們姓,就意味著一脈相承。他們現在幫忙帶孩子,這份感情這份血緣關係,沒齒難忘。以孩子為紐帶,與婆家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隨著不斷的接觸,而更加相識相知更加融洽。婆媳關係要處成母女般的關係,必須經歷千錘百煉的磨練與接洽。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如果不多加接觸就始終感覺是外人。所以正好借帶孩子的機會,多多磨合多多接觸。


二胎全職媽媽親子


婚後我懷了孕,進入待產期,婆婆從農村來照顧我,家裡上下打點的井然有序,我心想遇到個好婆婆了,生下女兒後婆婆有點不高興,除了不做家務外,倒也沒有其他很反感的事情,只是在我女兒出生第二天她就回鄉下去了。

女兒4個月後,公司催我回去上班,婆婆答應幫我們帶女兒,老公也認為工作要緊,他一個人的工資還了房子和車子,那生活就成問題了,所以我們把女兒送到了農村婆家。


每個月我們會給婆婆2000,還叮囑婆婆不要只給她吃奶粉,可以磨些米麵、熬點粥,水果也可以弄碎點喂她,就是要讓女兒營養均衡點,否則會影響她身長,婆婆不耐煩的掛了電話。

半個月後我擔心女兒,就和老公回了趟婆家,看到女兒穿的乾乾淨淨的在睡覺,我就被打攪她,只是婆婆一會說這沒了,一會說那沒了,我們給了她3000塊,她才閉上了嘴。

女兒一週歲後,婆婆告訴我們女兒要學走路了,現在吃的很多,喊我們每個月多寄2000塊,一個一歲的小孩子每個月怎麼可能吃的了4000塊的東西,我有點困惑就請了假回婆家去看看。

沒想到我到了的時候,只有女兒一個人在地上爬,而且整個身子骨很軟,最恨的是女兒便便都沒打理,弄的褲子大腿髒死了,我趕緊替女兒換乾淨的褲子,這時婆婆和小叔高興的聊著天回來了,我隱隱聽到她說:兒啊,在挨兩個月,媽逼她們多給些錢,給你買輛車。

我聽到後火冒三丈,原來每個月給她的錢都拿去給小叔子了,怪不得女兒身子骨這麼弱,我氣的拾起敷滿便便的尿布溼,甩了婆婆一臉屎,抱著女兒離開了婆家,不管婆婆怎麼咒罵,我懶得理,我沒有做錯什麼吧。


所以孩子最好自己帶,哪個帶都不放心啊!


柒情晴


如果和老人家一起住可以叫幫忙帶!如果沒有一起去就算了,還不如自己帶!孃家再幫忙,孩子需要的便是母愛父愛!任何人都比不上自己親力親為!你將會錯過孩子的成長!到某一天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會走路了會爬了長牙了,你都沒有經歷過孩子帶給你的那些驚喜!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是正確的!列如:我小孩三歲時帶去孃家住了三個月,每次和小孩視頻都會有很想哭!感覺孩子不在身邊很難過!接小孩回來後小孩對我說,爸爸媽媽表姐老是說我沒有爸爸媽媽,她就有爸爸媽媽(意思是在身邊),小孩子老被被人嘲笑!我和我老公聽到非常難過!所以這些年再也不敢隨意把小孩交給長輩們照顧!再苦再累還是自己帶在身邊!

如果是長輩跟在身邊帶時間長了都會有的小摩擦!如果你是個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被嘮叨的人!還是建議你自己帶!


小圖美食記


這樣的問題問出來就是引發家庭矛盾的,在網上大家說話又沒有什麼顧忌,無形中其實傷了很多人的心。


婆婆帶怎麼了?孃家帶又怎麼了?

很多人覺得孃家親,應該讓孃家帶。

也有很多人覺得孩子是婆婆家的孩子,應該讓婆婆帶。

其實,如果一家人總是分得這麼清,那不僅家人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愛也會是不完整的。

如果孃家人身體不好,也一定要孃家帶嗎?

如果婆婆沒有時間和精力,也一定要婆婆帶嗎?


最關鍵的問題是,一定要讓奶奶和姥姥幫忙帶孩子嗎?

現在很多老人都有體會,出於對孩子的愛和一家人的情分幫忙去帶孩子,結果一句謝謝都落不下,得到的全是埋怨和責怪,老人一把年紀了,帶孩子不僅身體上受累,心裡還要受苦。

很多年輕人覺得老人的育兒理念和方法有問題,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才會有一些摩擦。

退一萬步講,就算有問題,那當初為什麼還要讓老人去帶孩子呢?兩代人之間肯定是有觀念的不同,讓老人來帶孩子,還讓老人什麼事情都聽自己的,這不成了不拿工資的保姆了嗎?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好的回答是媽媽自己帶,或者請保姆,這樣對孩子也有好處,對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好處。如果實在有困難,一定要讓老人帶,就不要分什麼婆家孃家,誰有條件有意願誰就最合適,另外,請尊重老人的愛和勞動,並且找時間多帶著孩子去另外一方的老人家裡走動走動,不要寒了另外一方老人的心和對孩子的愛。

孩子的身上流著家裡每個家人的血,他是每個家人的心頭肉,應該成為連接一家人的紐帶,而非引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更不應該成為家庭衝突的犧牲品。兩個家庭因為子女的婚姻成為了一個家庭,十分不易,這是緣分也是命運,且行且珍惜。


【歡迎關注快樂五十大學,加入兩萬人的學習社區,獲取最貼心的養老知識服務!】


快樂五十大學


關於帶孩子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好還是爸爸媽媽哦。


尤其是媽媽,在寶寶0-3歲一定要陪在身邊。因為寶寶脫胎於母親,因此對媽媽有一種天性的依賴,這種依賴是分階段慢慢剝離的。


寶寶出生到六個月,和媽媽是共生期。這個階段最好是由媽媽親自照料,並且需要母乳餵養。



一歲半之前是口唇期,需要滿足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親密接觸,比如撫觸,擁抱,遊戲,都會讓寶寶身心得到更好的滿足和成長。


其後一直到四五歲是行為養成期,需要父母給孩子立好規矩,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更好適應幼兒園及以後進入社會的生活。


那麼,是不是說,孩子讓老一輩人養,就養不好呢?當然不是。


大部分老人都是真心疼愛孩子的,不過有的寵的過分不得其法,導致孩子出現各種毛病。而老人們的育兒經驗一般靠經驗得來,與科學育兒方法有些差距。


另外,由於老人身體心理等各方面機能逐步退化,導致他們育兒也倍感吃力。如此種種,隔代育兒的確是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家長們正視。


所以目前在我國,不少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媽媽會選擇辭職在家照顧孩子,這部分媽媽很多還是高知青年,她們更加註重寶寶成長的質量,將大部分心力放在陪伴和培養寶寶上。



但中國的國情大家都知道,有錢人畢竟是少部分,普通工薪階層的家庭佔大多數。


有了寶寶之後,因為養育寶寶成本大,生活壓力大等種種原因,很多是需要老人幫忙的。這時候就牽扯到婆家帶還是孃家帶的選擇問題。


這裡分成幾個小情況:


有些媽媽二話不說就選孃家,原因是自己媽媽好說話好溝通,真有什麼事也好商量。自己媽媽也心疼自己,吃的喝的都會挑選自己喜歡的做,這樣帶孩子更省心。


也有的媽媽直奔婆家而去,目的也比較明確,心疼媽媽帶大自己不容易,不想讓她再受這樣的勞累。再有,孩子跟爸爸姓,是婆家的人,認為婆家來帶理所應當。


事實上,這兩種態度都不是很合理,帶著強烈的主觀個人情緒,因為都不是從寶寶需要的角度來考慮。


這件事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帶寶寶,那就應該從是否能夠滿足寶寶成長的需求,來衡量哪邊更適合照顧他。


婆家和孃家,兩邊都是至親之人,本不應有厚此薄彼的念頭。如果條件有限,哪邊更適合孩子成長就支持孩子去哪邊。奶奶家好,真心疼愛寶寶,身體也好,那麼就住奶奶家。反之,住外婆家也一樣。


如果兩邊照料孩子的微環境都不錯,也都願意帶,可以考慮輪著來,這樣老人不累,孩子也和兩邊老人都親。



還要注意一點,無論哪邊老人來帶孩子,都是情分而非義務。


所以,不要過於依賴老人。能幫當然最好,平時儘量做到尊重老人,家務活自己能幹就多幹一點,爭取和老人處好關係,這樣不僅一家人其樂融融,孩子也能得到最好的成長環境。


如果孩子是跟著老人去鄉下,那爸爸媽媽注意一定要多去看望寶寶,儘量和孩子建立穩定的親子關係,這樣孩子對於父母不在身邊陪伴的傷害,基本會降到最低,如果後期多加一些正向引導,基本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說到底,無論寶寶跟著誰成長,利於他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和關鍵的條件。


親愛的朋友,你們以為呢?歡迎留言討論~


幸生


如果可以選,我會首先考慮的是:帶娃的老人是不是和我們同住?如果同住,選擇孃家帶,因為同住問題多,女性心思細膩,而且善於溝通,因此和孃家人住一起不容易有矛盾,即使有矛盾也會早一點發現並化解。

如果帶娃老人不和我們同住,那我第二點會考慮的是:孩子的性別。男孩婆家帶,女孩孃家帶。因為男孩和女孩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狀態都很不同,而這一代老人基本生育的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他們沒有帶另一個性別孩子的經驗。而且老人學習的渠道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因此,還是給他們帶曾養育過的性別孩子比較合適。

此外,我很反對輪流帶。輪流帶孩子,容易因教育理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別導致孩子是非模糊,沒有標準。而且,萬一出現問題,也容易兩邊推諉,互相指責,因此除非萬不得已,還是在考慮周全後放一邊帶比較好。

最後,我覺得,老人能幫帶是情分,要感恩,不幫帶也是本分,沒什麼可怨的。能自己帶就自己帶,父母自己帶的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都更健康一點。再有,一定綜合考慮了老人的身體、精力、意願,以及住房條件等眾多綜合因素後再商量著決定,否則容易出現新問題。


處處有心


首先不管是孃家看孩子還是婆家看孩子,只要是老人們幫你們看孩子一定要心存感激。因為畢竟照看孫子輩或是外孫輩的不在是他們的責任。就像書裡說的一樣,老人幫忙看孩子是情分,不幫忙看孩子是本分。所以如果有老人幫咱們看孩子還是高興的樂呵一下吧

其次從來傳統觀念認為還是應該婆家帶,畢竟寶寶是奶奶家的孫子或是孫女吧。但是假如你婆婆家沒有老人或是婆婆家的老人們身體不好或是抽不出身來看的或放在孃家帶也是未嘗不可的。但是假如倆家都想看孩子的話那就住在一起看孩子。在假如倆家孩子都想看孩子但是還不想一起住的話那就單日子給婆家帶,雙日子給孃家帶。

最後還是那句不管是哪家給咱們帶孩子,做兒女的及爸媽身份的我們來說都要多承擔一些,儘量讓老人們多休息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