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稅起征點時隔7年後重提,當房產稅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塞冬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在塞冬看來,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亮點在於提高個人稅起徵點背後的社會邏輯。根本矛盾不是稅負輕重問題,而是把稅負錯誤地增加在本已疲憊不堪的勞動者身上。打破“房本位”價值觀,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減輕生育子女負擔,鼓勵人民通過勞動而不是投機來實現個人價值——這是一個正常社會理所應當的邏輯,我們期待一個對勞動者更友好的明天。

——————————————————————————————————

昨天,李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包含了這樣兩句話:

“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改革個人所得稅。”

“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

翻遍歷年所有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會發現:

  •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房產稅立法”寫入報告。
  • 也是自2011年將個稅起徵點從2000元提升至3500元后時隔7年的再一次提升。
  • 重點提出“鼓勵通過勞動增加收入”,而不再是“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合集(http://www.gov.cn/guowuyuan/baogao.htm)

回顧一下我國個稅起徵點的變化歷程:

  • 1981年,800元,主要針對的外籍和內籍極少數超高收入者。
  • 2005年,1600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493元。
  • 2008年,2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781元。
  • 2011年,3500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1810元。

從05年到11年,每三年一調,讓個稅起徵點 * 12個月保持在城鎮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倍左右的水平,從而讓個稅更多地起到“劫富濟貧”、“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

然而,個稅起徵點已經7年未變。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3834元,該數字比2011年提升了55%,再不提高起徵點就很不合適宜了。

特別是在當下,決定貧富差距的關鍵因素已經是資產差距而不是勞動收入

過去10年裡,我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 工資性收入從68.9%下降到60.9%
  • 財產、經營、轉移性收入從31.1%提升到39.1%。

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8.3%,其中:

  • 工資性收入增加7.4%
  • 財產性收入增加10.3%,轉移性收入增加10.4%

特別是對於大城市居民而言,以上海為例,2017年的上海城鎮居民:

  • 58%的收入來自於工資。
  • 39%的收入來自於“財產收入”和“轉移收入”。
  • 工資性收入增長了5%,財產和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了17.5%和12.4%。
當個稅起徵點時隔7年後重提,當房產稅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塞冬

勞動收入的增速遠不如財產性收入,勞動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減少——勞動愈發不重要,社會的三觀也愈發看不上努力奮鬥、白手起家的年輕人而追捧多產、多房者。

而現行個稅本質上是一種“工資稅”,這更像是一種鼓勵投機而鄙視勞動的“劫貧濟富”。

以房產交易中的個稅來說,全國目前只有北京真正實行了“非滿五唯一住房交差額20%個稅“,也就是400萬的房子800萬賣出去之後,要交80萬的個稅。而其他地方使用的則是“全額1%”,也就是賺了400萬後只用交8萬個稅。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人會通過做低合同價、夫妻假離婚、子女贈與等方式來製造“滿五唯一”,用於規避20%差額個稅。並且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規避,反而是需要高槓杆的剛需年輕人難以規避。

就以我個人和身邊好友的北京二手房交易經驗來說,房產交易中所繳納的真實個稅,在房產總價值中的比例低於2%。

對於大城市勞動者中的尖子們而言,每年1/3以上的勞動收入上繳給國家,而通過房產增值所獲得的上千萬收入只繳納了百分之幾的個稅、營業稅、契稅,這是一種普遍狀況。

於是乎,對於在京滬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而言,研究樓市、股市的時間多於看論文的時間,可能是一種常態。

根據此前幾次調節時個稅起徵點和人均收入的比例,本次我估計大概率就是從3500提升到5000-7000,實質性的改變並沒有多大。

而更重要的還得看是否真正有決心加快對非生產性資本利得徵稅(如房產稅)的立法進度,以及減少工資個稅的最高階梯稅率。把全社會的三觀從“炒房萬歲”扭轉到“升職加薪萬歲”上面來。

2017年,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11966億元,佔稅收收入的比重只有6.9%。於是許多聲音認為“個稅佔比很少,沒有必要減稅”,甚至一些財政專家還認為需要增加個稅在財政收入中的比例。

個稅改革:無關起徵點?finance.sina.com.cn

當個稅起徵點時隔7年後重提,當房產稅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塞冬

“個稅佔比非常低,這種稅收結構是不合理的,財政部一直希望能夠提高個稅份額。這次改革後,個稅向著大稅種的方向又將邁進一步。”上述接近財政部的人士對記者說。

然而,這1.2萬億的個稅中,近4成是由京滬廣深四大城市承擔。於是,對於大城市的工薪階層而言,對個稅壓力的感知就非常明顯——特別是在住房和教育開支的重壓下。

  • 全國:11955億
  • 上海:1731億
  • 北京:1610億
  • 深圳:831億
  • 廣州:456億
  • 四市合計:4628億,佔全國38.7%

近年來,由於3500的起徵點多年不動,二三線城市越來越多的人群也加入到個稅繳納群體中來:

  • 杭州:351億,增長27.9%
  • 成都:247億,增長47.8%
  • 武漢:192億,增長28.7%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道理:

當個稅起徵點時隔7年後重提,當房產稅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塞冬

由於人群的收入分佈是上少下多,當一個門檻多年不變時,整體收入小小的提升就會帶來過線人群大大的增加。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個稅增速遠快於收入增速的重要原因——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同比增加高達

18.6%

長期以來,“我國只有2800萬人繳納個稅”這個論據是財稅專家們認為起徵點不能上提的重要理由。而據考證,這已經是遠在2012-2013年的數據,經過多年的發展,入線人群早已遠大於這一規模。

怎麼看待賈康「目前就 2800 萬人在交個稅」(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19492/answer/269106265)

未來幾年,經濟下行壓力很大、財政收入增收的難度也會逐漸加大,而全面扶貧、對臺軍事準備等方面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缺乏大幅減稅的動力。

在減稅很難的大前提下,最重要的就是調整稅收結構:

  • 減少勞動收入稅負
  • 增加教育/子女養育減免
  • 更多地從非生產性資本嘴裡奪食

“提高個稅在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和“減輕勞動者稅負”,都是兩個必然的大趨勢,也是可以同時完成的,就看是否敢於對既得利益者開刀。

於是,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在歷史上首次提出“推進房產稅立法”,以及多年來再次提升個稅起徵點,就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

有關房產稅和個稅改革的必要性和實施難度,塞冬覺得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得很清楚明白。

《雍正王朝》第32集,雍正命李衛在江蘇推行“攤丁入畝”改革,取消人頭稅,改徵耕地稅。

李衛讓官員們寫改革告示,張貼給群眾看。官員們改了7稿之後,還是隻寫出老百姓看不懂、換湯不換藥的官樣文章

主簿:伏維伏羲設兮,神農教民稼穡,舜承堯德,文王肇易。天道乃張,倫常始立……

李衛:這是第幾稿了。

眾官:回中丞,這已經是第七稿了。

李衛:我說你們能不能找個會說人話的來寫啊。

主簿:大人何出言而不遜也,鄙人寫的句句是聖人之言,何謂不是人話也。

李衛:是人話為什麼貼出去老百姓都看不懂啊?我說你不是人話還是對你客氣了,你寫的都是他媽的屁話。

最後李衛不得已,只能從街面上找來算命寫字先生,自己口述,先生們謄寫如下:

你們都聽了,本大人奉皇上的旨意免了全江蘇百姓的人頭稅。從本告示張貼之日起,不管你家裡有多少人,每人每年二錢銀子的丁稅都不交了。

那麼這二錢銀子的丁稅到哪裡去了呢?都到田裡去了,以後每畝田加收二錢銀子的稅。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沒田的就不交了,這就叫攤丁入畝。

本大人知道,這樣一來那些田多的人就會不高興了,就會變著法兒的不交我這個稅。那好,咱們就鬥鬥看。你們有田,老子有權;你們有銀,老子有兵。

告示發下去後,權貴們互相賣地,因為根據朝廷法例,土地在交易期間不能徵稅,於是土地稅還是徵不上來,官員們對李衛說:

既然是試行嘛,我們也試了,可行不通,那也就怪不得我們了。

中丞,我看是不是這樣,把事情向皇上奏明,就說新政雖好,無奈時機還不成熟。

李衛不得已,給雍正寫信吐苦水:

主子,奴才遇到麻煩了。主子叫奴才把人頭稅攤到田裡去,那些有田的大戶,像挖了祖墳似的,他們頂著不交。

衙門裡的官兒也吃裡扒外,和他們串通一氣,對奴才當面呵呵笑,腳底下卻使絆子。

奴才叫他們出告示,他們出的告示連奴才都聽不懂,收的稅還是人頭稅,把奴才恨得牙癢癢。這幾天奴才正在想法子,不出奇兵,是打不過這些狗孃養的,就是怕事情做得怪,他們又告奴才的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畝”,封建王朝興衰的教訓、我黨土地革命的經驗都一再表明:根本矛盾不是稅負輕重問題,而是把稅負錯誤地增加在本已疲憊不堪的勞動者身上。

打破“房本位”價值觀,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減輕生育子女負擔,鼓勵人民通過勞動而不是投機來實現個人價值——這是一個正常社會理所應當的邏輯,也是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塞冬所認為的一大亮點。

我們期待一個對勞動者更友好的明天。


擴展閱讀:

中國芯片業能崛起嗎?京東方的經驗告訴你,能! | 塞冬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自媒體作者,互聯網從業者塞冬,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曾參與北京大學的中國自主CPU研發團隊。於2018年3月6日首發於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黔財有話說(https://mp.weixin.qq.com/s/jZ_Qx2M6BpTdm96MmSChDw),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