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税起征点时隔7年后重提,当房产税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塞冬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在塞冬看来,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在于提高个人税起征点背后的社会逻辑。根本矛盾不是税负轻重问题,而是把税负错误地增加在本已疲惫不堪的劳动者身上。打破“房本位”价值观,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减轻生育子女负担,鼓励人民通过劳动而不是投机来实现个人价值——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理所应当的逻辑,我们期待一个对劳动者更友好的明天。

——————————————————————————————————

昨天,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包含了这样两句话:

“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翻遍历年所有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发现:

  •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房产税立法”写入报告。
  • 也是自2011年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升至3500元后时隔7年的再一次提升。
  • 重点提出“鼓励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而不再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合集(http://www.gov.cn/guowuyuan/baogao.htm)

回顾一下我国个税起征点的变化历程:

  • 1981年,800元,主要针对的外籍和内籍极少数超高收入者。
  • 2005年,1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493元。
  • 2008年,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781元。
  • 2011年,3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1810元。

从05年到11年,每三年一调,让个税起征点 * 12个月保持在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倍左右的水平,从而让个税更多地起到“劫富济贫”、“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然而,个税起征点已经7年未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3834元,该数字比2011年提升了55%,再不提高起征点就很不合适宜了。

特别是在当下,决定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已经是资产差距而不是劳动收入

过去10年里,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 工资性收入从68.9%下降到60.9%
  • 财产、经营、转移性收入从31.1%提升到39.1%。

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8.3%,其中:

  • 工资性收入增加7.4%
  • 财产性收入增加10.3%,转移性收入增加10.4%

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居民而言,以上海为例,2017年的上海城镇居民:

  • 58%的收入来自于工资。
  • 39%的收入来自于“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
  • 工资性收入增长了5%,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17.5%和12.4%。
当个税起征点时隔7年后重提,当房产税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塞冬

劳动收入的增速远不如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减少——劳动愈发不重要,社会的三观也愈发看不上努力奋斗、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而追捧多产、多房者。

而现行个税本质上是一种“工资税”,这更像是一种鼓励投机而鄙视劳动的“劫贫济富”。

以房产交易中的个税来说,全国目前只有北京真正实行了“非满五唯一住房交差额20%个税“,也就是400万的房子800万卖出去之后,要交80万的个税。而其他地方使用的则是“全额1%”,也就是赚了400万后只用交8万个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人会通过做低合同价、夫妻假离婚、子女赠与等方式来制造“满五唯一”,用于规避20%差额个税。并且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规避,反而是需要高杠杆的刚需年轻人难以规避。

就以我个人和身边好友的北京二手房交易经验来说,房产交易中所缴纳的真实个税,在房产总价值中的比例低于2%。

对于大城市劳动者中的尖子们而言,每年1/3以上的劳动收入上缴给国家,而通过房产增值所获得的上千万收入只缴纳了百分之几的个税、营业税、契税,这是一种普遍状况。

于是乎,对于在京沪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而言,研究楼市、股市的时间多于看论文的时间,可能是一种常态。

根据此前几次调节时个税起征点和人均收入的比例,本次我估计大概率就是从3500提升到5000-7000,实质性的改变并没有多大。

而更重要的还得看是否真正有决心加快对非生产性资本利得征税(如房产税)的立法进度,以及减少工资个税的最高阶梯税率。把全社会的三观从“炒房万岁”扭转到“升职加薪万岁”上面来。

2017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196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只有6.9%。于是许多声音认为“个税占比很少,没有必要减税”,甚至一些财政专家还认为需要增加个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

个税改革:无关起征点?finance.sina.com.cn

当个税起征点时隔7年后重提,当房产税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塞冬

“个税占比非常低,这种税收结构是不合理的,财政部一直希望能够提高个税份额。这次改革后,个税向着大税种的方向又将迈进一步。”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人士对记者说。

然而,这1.2万亿的个税中,近4成是由京沪广深四大城市承担。于是,对于大城市的工薪阶层而言,对个税压力的感知就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住房和教育开支的重压下。

  • 全国:11955亿
  • 上海:1731亿
  • 北京:1610亿
  • 深圳:831亿
  • 广州:456亿
  • 四市合计:4628亿,占全国38.7%

近年来,由于3500的起征点多年不动,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加入到个税缴纳群体中来:

  • 杭州:351亿,增长27.9%
  • 成都:247亿,增长47.8%
  • 武汉:192亿,增长28.7%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道理:

当个税起征点时隔7年后重提,当房产税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塞冬

由于人群的收入分布是上少下多,当一个门槛多年不变时,整体收入小小的提升就会带来过线人群大大的增加。这也是我国近年来个税增速远快于收入增速的重要原因——2017年全国个税收入同比增加高达

18.6%

长期以来,“我国只有2800万人缴纳个税”这个论据是财税专家们认为起征点不能上提的重要理由。而据考证,这已经是远在2012-2013年的数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入线人群早已远大于这一规模。

怎么看待贾康「目前就 2800 万人在交个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19492/answer/269106265)

未来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财政收入增收的难度也会逐渐加大,而全面扶贫、对台军事准备等方面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缺乏大幅减税的动力。

在减税很难的大前提下,最重要的就是调整税收结构:

  • 减少劳动收入税负
  • 增加教育/子女养育减免
  • 更多地从非生产性资本嘴里夺食

“提高个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和“减轻劳动者税负”,都是两个必然的大趋势,也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就看是否敢于对既得利益者开刀。

于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推进房产税立法”,以及多年来再次提升个税起征点,就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有关房产税和个税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难度,塞冬觉得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得很清楚明白。

《雍正王朝》第32集,雍正命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取消人头税,改征耕地税。

李卫让官员们写改革告示,张贴给群众看。官员们改了7稿之后,还是只写出老百姓看不懂、换汤不换药的官样文章

主簿:伏维伏羲设兮,神农教民稼穑,舜承尧德,文王肇易。天道乃张,伦常始立……

李卫:这是第几稿了。

众官:回中丞,这已经是第七稿了。

李卫:我说你们能不能找个会说人话的来写啊。

主簿:大人何出言而不逊也,鄙人写的句句是圣人之言,何谓不是人话也。

李卫:是人话为什么贴出去老百姓都看不懂啊?我说你不是人话还是对你客气了,你写的都是他妈的屁话。

最后李卫不得已,只能从街面上找来算命写字先生,自己口述,先生们誊写如下:

你们都听了,本大人奉皇上的旨意免了全江苏百姓的人头税。从本告示张贴之日起,不管你家里有多少人,每人每年二钱银子的丁税都不交了。

那么这二钱银子的丁税到哪里去了呢?都到田里去了,以后每亩田加收二钱银子的税。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就不交了,这就叫摊丁入亩。

本大人知道,这样一来那些田多的人就会不高兴了,就会变着法儿的不交我这个税。那好,咱们就斗斗看。你们有田,老子有权;你们有银,老子有兵。

告示发下去后,权贵们互相卖地,因为根据朝廷法例,土地在交易期间不能征税,于是土地税还是征不上来,官员们对李卫说:

既然是试行嘛,我们也试了,可行不通,那也就怪不得我们了。

中丞,我看是不是这样,把事情向皇上奏明,就说新政虽好,无奈时机还不成熟。

李卫不得已,给雍正写信吐苦水:

主子,奴才遇到麻烦了。主子叫奴才把人头税摊到田里去,那些有田的大户,像挖了祖坟似的,他们顶着不交。

衙门里的官儿也吃里扒外,和他们串通一气,对奴才当面呵呵笑,脚底下却使绊子。

奴才叫他们出告示,他们出的告示连奴才都听不懂,收的税还是人头税,把奴才恨得牙痒痒。这几天奴才正在想法子,不出奇兵,是打不过这些狗娘养的,就是怕事情做得怪,他们又告奴才的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封建王朝兴衰的教训、我党土地革命的经验都一再表明:根本矛盾不是税负轻重问题,而是把税负错误地增加在本已疲惫不堪的劳动者身上。

打破“房本位”价值观,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减轻生育子女负担,鼓励人民通过劳动而不是投机来实现个人价值——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理所应当的逻辑,也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塞冬所认为的一大亮点。

我们期待一个对劳动者更友好的明天。


扩展阅读:

中国芯片业能崛起吗?京东方的经验告诉你,能! | 塞冬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自媒体作者,互联网从业者塞冬,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曾参与北京大学的中国自主CPU研发团队。于2018年3月6日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黔财有话说(https://mp.weixin.qq.com/s/jZ_Qx2M6BpTdm96MmSChDw),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