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商比腳力,誰是最接近上市的那一個?

雲服務商比腳力,誰是最接近上市的那一個?

6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世界移動大會最大的爆點來自UCloud宣佈獲得中國移動投資公司E輪投資,雙方將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

雖然雙方並沒有透露此輪融資的具體金額,但從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副總裁李正茂、中國移動投資公司董事長何寧、中國移動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袁利華,以及UCloud CEO季昕華、CFO桂水發、COO華琨等雙方高層盡數出席新聞發佈會,足見對此次戰略合作的重視程度。

未來,雙方將在資源、生態、技術、產品和投資等層面實現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促進雲計算技術在企業級應用場景的最佳實踐和產品推廣,致力於打造國際領先的中國雲。

水大,魚大

中國移動本身就是雲的實踐者,也是企業上雲的重要推手。中國移動擁有多個大型數據中心,並可針對不同的用戶提供電信雲、IT雲、公有云等不同的服務,同時也在大力投資與雲計算相關的研發。有些人可能認為,都是雲市場的參與者,並且都提供公有云服務,中國移動與UCloud之間在業務的某些層面可能會有重疊或競爭。對此,袁利華持一種十分開放的態度,他表示:“相對於輕微的競爭,我們更看重合作和協同發展的機會。我們希望與UCloud共同服務好共同的客戶。”

“水大才能養大魚”,在雲計算領域,合作大於競爭。雲計算市場有足夠大的空間,讓參與者盡情施展自己的能力。

中國移動投資公司自成立以來,按照集團公司“投基礎、補短板、築未來”的戰略要求,持續跟蹤雲計算領域的投資機會,希望以資本為紐帶,建立廣泛的雲計算生態圈。UCloud為什麼能入中國移動投資公司的法眼?

“UCloud是一家非常獨特的雲公司。”袁利華笑著說,“如果UCloud能夠接受個人投資,我本人也願意投資。”

UCloud憑藉中立的市場定位,以及良好的客戶服務能力和技術能力,取得了快速發展,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為8萬多用戶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雲服務,其中不乏傳統企業、國有企業以及政府機構等。

中國移動一直在關注著UCloud的發展。在本輪投資之前,中國移動與UCloud就保持著穩定的合作。舉例來說,UCloud已與中國移動集團各省公司、政企分公司、咪咕公司、中國移動研究院、蘇州研發中心等機構開展了多項合作。

中國移動看好UCloud未來的發展,希望通過本輪投資,進一步推動中國移動與UCloud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物聯網、NFV和SDN等技術,助力中國移動和UCloud成為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企業,一舉兩得。“我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會優先選擇那些具有核心技術的雲企業。消除核心技術的短板,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企業自身的成長,這是我們的初衷。”袁利華表示,“我們雙方合作已經有兩年多時間,雙方的價值觀、中立性相契合,又具有相同的目標,即推動雲計算產業的健康成長。這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基礎。”

季昕華概括說,未來,UCloud將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服務體系建設和市場渠道開拓,並與中國移動攜手,用雲計算幫助“夢想者”,推動人類進步。

具體來看,UCloud與中國移動將共同開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5G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標準制定等工作,並促進以合理的技術手段,提高UCloud業務在中國移動網絡的上線速度;雙方還將聯合第三方SaaS合作伙伴,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雲端IT基礎架構快速部署服務和SaaS應用服務;同時,中國移動與UCloud還將開展聯合營銷協同,藉助中國移動的基礎資源、運維體系和銷售渠道支撐,推廣UCloud的產品或服務;UCloud還將與中國移動在大數據方面還將展開深度合作,UCloud將參與到中國移動的大數據工作中,在確保數據安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各自公司信息保密規定的前提下,依法依規地挖掘和利用大數據的價值。

雲廠商,再搏上一搏

可能是巧合,今年幾箇中國雲服務領域的重要玩家,比如金山雲、青雲、華雲數據、UCloud都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並且直奔上市而去。偶然之中蘊藏著必然。經過幾年的市場培育,在中國,企業上雲漸成主流,企業用戶的上雲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從雲服務商的角度看,大家也變得更加務實,希望以豐富的功能和完善的服務助力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在今年初完成大規模融資後,金山雲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持續投入;青雲十分注重雲計算及相關功能的開發,重新明確了全棧式ICT雲模式廠商的定位,而且馬上將宣佈新一輪的品牌升級戰略;華雲數據在近日完成上市前後一輪10億元融資後,將通過高端雲計算人才引進、新型技術借力、深耕行業、生態鑄造等方式不斷夯實其私有云領導者、混合雲實踐者的市場地位;UCloud在獲得中國移動資本的投資後,據說也在按部就班地推動上市進程,在“CBA”戰略的指引下,UCloud將專注在自身業務的發展上,以為客戶創造價值,賦能夢想者為己任。季昕華表示,做好自己,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現階段,雲計算還是藍海市場,仍有新進者不斷湧入,市場格局處於實時變動中。但從發展趨勢看,大者恆大,一些有先發優勢的雲服務商依靠品牌、規模、成本和市場宣傳等綜合優勢,取得了領先的市場份額,而且市場份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那些綜合性、平臺性的廠商顯露出更大的優勢,而一些在垂直領域的規模較小的廠商遇到了發展的瓶頸,被吞併、被注資,或者漸漸銷聲匿跡。

如今,關於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雲的爭論越來越少,無論是什麼樣的雲,只有那些可用好用的雲才是最適合用戶的雲。像UCloud、青雲、華雲數據等其實都在發展“全雲”能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一個都不能少,所有“雲”都要強,這樣才能滿足中國用戶不同的需求。

雲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越來越密不可分,不管是“ABC”戰略還是“CBA”戰略,其核心是一致的,以云為基礎依託,為行業用戶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提供支撐。舉例來說,UCloud早在2017年初就將大數據確定為“CBA”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並參與了科技部重點項目“雲際計算課題”的研究,推出了產學研相結合的首個數據融合方向的商業化落地產品——UCloud安全屋(Safe House),已在金融、汽車、商業地產等諸多領域得到應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前,雲服務商可以依靠在一兩個垂直領域的先發優勢立足市場。現在,更主流的趨勢是,快速走向政企客戶,為各行各業有數字化轉型需求的用戶提供雲服務。傳統IT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企業用戶需要新型的IT基礎設施和服務,而現在最好的替代模式就是“雲”。對於用戶來說,無論是過去採購IT軟硬件產品,還是現在應用雲服務,其實具體的形式不重要,關鍵是要解決用戶的業務問題,實現創新和發展。現在是雲,將來還可能是其他形式,但是轉型必須從現在開始。

今明兩年應該是各雲計算企業最關鍵的蓄力階段,大量資本的融入,可以進一步夯實各雲計算企業的研發基礎,同時在行業和業務拓展方面形成更強大的推動力。上市其實並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新的起跳的踏板。在雲計算市場格局越來越趨於明朗的情況下,各雲計算廠商還要再搏上一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