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都不知道看哪個好。”

讀者劉浩告訴懂懂筆記,這麼多泛短視頻App,全都下載安裝顯然不現實。但只安裝其中幾個,又生怕錯過精彩的內容。

“而且每天還要上班,休息時間並不充裕,不可能都用來刷視頻。”大量推陳出新的泛娛樂平臺,讓他開始產生了“選擇困難症”,連閒暇時應該先打開哪一個App,都有了些猶豫。

對於新推出的短視頻、直播平臺,劉浩更是隻能下載下來“嚐鮮”,如果覺得內容產出較為一般,缺乏新意,就會在不久之後將App刪除,以節省手機空間。

然而,有類似“選擇困難症”的還遠不止用戶。不少MCN機構也因為短視頻平臺繁多,而不知道該將內容策劃與運營的重心,投放在哪一個平臺。

或許對於這部分MCN機構來說,最難以權衡的問題,便是短視頻內容放在誰家,能夠有錢賺?

短視頻流量分散,機構不得不“嚐鮮”新平臺

“我們不是短視的機構,並不為了平臺補貼而做內容。”

成都一MCN機構負責人嚴亞明告訴懂懂筆記,由於團隊的人員、精力有限,從一開始策劃短視頻內容時,就只專注抖音、快手這兩個流量相對比較大的平臺。

儘管這兩個平臺的受眾群體不盡相同,但團隊依舊能夠遊刃有餘的產出適合每個平臺傳播的短視頻內容。而且播放量和關注量十分可觀,這讓他深感欣慰。

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後來補貼獎勵不如前期那麼多,那麼好拿,但我們的影響力一直依靠內容延續下去。”楊亞明說,依靠播放數據,團隊時不時能夠接到不少品牌宣傳的訂單,通過內容植入推廣。雖然收益有限,但卻已經足夠維持團隊開銷與內容製作成本。

今年年初,就當他以為團隊已經在行業圈子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想要進一步夯實平臺內容基礎推出新的系列策劃時,卻發現有不少背靠互聯網巨頭的新平臺誕生,甚至成為巨頭傾盡全力主推的產品。

“許多同行都紛紛轉向,兼顧新的平臺,試圖搶佔補貼和先機,但我們還是堅持做熟悉的平臺。”嚴亞明告訴懂懂筆記,他的這一份堅持,非但沒有換來主流平臺的扶持,播放量反倒越來越少了。如果不依靠作弊“刷量”的話,就連被推薦的機會也少了許多。

在團隊成員看來,是新誕生的平臺,將原有部分平臺的流量瓜分走了,而這部分平臺為了讓數據看起來更好看些,對於機構的作弊行為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儘管在數據上,我們還是有優勢,還是能夠接到推廣,但也不能說沒有危機。”嚴亞明表示,尤其當抖音被約談之後,他更是覺得應該“隨大流”,跟著同行擴大短視頻平臺的“展現”,儘管要付出更多的創作精力,卻能夠抵禦未知的風險,“還是那個道理,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他開始嘗試在新的短視頻平臺上發佈內容。除了抓住更多流量和點播數據之外,倘若原有平臺遭遇突如其來的“整頓”或“封殺”,也不至於給團隊造成嚴重的損失。

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相比直播領域,短視頻平臺的數量顯然多了不少,有不少還是直播平臺轉型而來,這就讓不少短視頻MCN機構都面臨著平臺抉擇的困難。一方面擔心精力與資金無法支撐多個平臺的內容輸出,另一方面又要擔心流量被瓜分,導致點播數據下滑。

那麼,內容放的平臺多了之後,是否就能夠讓MCN機構的數據更加好看些呢?

兼顧新平臺短視頻內容輸出,是一場“賭局”

“選擇任何不熟悉的平臺,都是一場賭局,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在抖音、快手之餘,嚴亞明與團隊嘗試了不少短視頻平臺,而最近的一次,則是剛剛“復活”不久的微視。可以說,作為騰訊的“親兒子”,微視在推廣上可謂是來勢洶洶,讓不少MCN機構看到了新的機會。

他告訴懂懂筆記,相比其他知名度較低的短視頻平臺,起初在微視上做內容,還是能夠獲得不少關注,加上微視可以通過微信進行轉發,所以傳播效果顯著。

“但是微視的受眾群體與抖音和快手都不盡相同,摸索用戶口味,也花了大家不少心思。”據嚴亞明透露,儘管播放量尚可,數據略高於在百度Nani上的嘗試,但依舊還是遠比不了團隊在抖音、快手上沉澱已久的影響力,“在行業沙龍上,不少同行也都反映了新平臺嘗試上的問題。雖看到了希望,但數據增長並不明顯。”

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在保證不會大幅增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原先只專注兩、三個平臺內容策劃的團隊,如今要兼顧四、五個甚至更多平臺的內容輸出。精力上不免顧此失彼,導致原先部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平臺內容,質量下降。

“這個自己做內容是最清楚的,尤其在快手上的梗大不如前。”他無奈的告訴懂懂筆記,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流量越來越少,吸引用戶關注越來越難,而在微視、Nani等新銳平臺上的內容嘗試卻又不溫不火,讓他和團隊成員們都很是糾結。

有不少MCN團隊將內容輸出的精力放在新平臺上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沒有太大的起色,於是還是迴歸熟悉的老平臺。這樣一來,便浪費了大量的成本與精力。

“要不說是一場賭局,如果賭贏了那麼獲得新的流量,如果賭輸了或堅持不下來,那成本怎麼算都不划算。”如果顧此失彼,還有可能導致機構在原有短視頻平臺上的影響力下降,得不償失。

在嚴亞明看來,面對數量如此多的短視頻平臺以及有限的用戶流量,部分中小規模的MCN機構,“賭”也是死,不“賭”也是死。將內容專注在任何一個平臺,都不是長遠之計。

兼顧開發新平臺上的短視頻內容,的確能夠增加MCN機構抗擊未知風險的能力,但卻大大分散了其有限的成本預算與人員精力。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就不能同樣的內容,發佈在不同的平臺上,以減輕繁重的內容研發壓力嗎?

“其他就甭說了,光是在抖音和快手上,這一點就明顯走不通了。”嚴亞明嘆了口氣說。

不同平臺受眾各異,相同內容難以複用

“一樣的視頻內容,在不同平臺上,效果完全不同。”

同樣是從事短視頻內容開發的MCN機構創意總監吳穎告訴懂懂筆記,她與團隊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段視頻內容放到抖音、快手、火山等幾個不同的平臺上,點擊數據差距驚人。

MCN選擇綜合症:短視頻內容放誰家有錢賺?

這段視頻在快手上獲得了近十萬的播放量,火山上也能獲得三萬餘播放量,但在抖音上卻連兩千播放量都不到,點贊數也是寥寥無幾。她表示,抖音平臺上,大部分都是文化程度較高、年齡較長的用戶,較為青睞具有一定內涵的短視頻內容。

而快手與火山上的用戶,不少都是低年齡層次的用戶,文化、素養也不及抖音上的用戶那麼高,因此更青睞一些純惡搞、類情色的短視頻內容。

“雖然這麼說可能會遭抨擊,但我們嘗試過之後,發現的確有類似的因素存在,影響著內容的受歡迎程度。”因此,吳穎表示,在兼顧新平臺內容輸出的同時,團隊也會根據其受眾群體的不同,差異化設計短視頻的主題系列。

隨著兼顧的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團隊也漸漸感覺到,精力被分散成若干塊,每一塊都難以做精做強,反而拖累了機構內容應有的表現。平臺之間受眾群體喜好差異過大,也容易導致策劃團隊創意受限,思維一時難以轉換。

除此以外,嚴亞明還補充說,一部分短視頻平臺喜歡與MCN機構或明或暗簽訂一些排他條款,規定相關內容必須在該平臺上首發,並在短時間內不得上傳或授權其他平臺發佈。

“幸好有排他條款的平臺越來越少,但還是存在這樣的現象。”他告訴懂懂筆記,不管是受眾差異還是少數排他條款規定,都限制了部分MCN機構在兼顧多平臺時,無法發佈同樣內容的短視頻,不然的話就會造成數據上的巨大差異,更加浪費時間和精力,“短視頻(平臺)之間競爭激烈,為了開發新的流量,平臺也會盡可能錯開風格方向的。”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2018年中國短視頻產業趨勢與用戶行為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增至2.42億人。

雖然這個數據看起來相當龐大,但能夠叫得出名字的短視頻平臺,少說十幾二十個,共同平攤這2.42億人的用戶規模。而且部分頭部平臺流量不斷被後起之秀所瓜分。

這就使得不少MCN機構難以針對單一受眾群體,在單一短視頻平臺上將流量“吃到飽”。為了獲取更多用戶關注,它們不得不“賭”上精力和成本,為新的平臺開發相應的內容,但結果卻充滿了不少未知數。轉戰新平臺之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MCN機構也不在少數。

或許,在看不清內容放在哪個短視頻平臺可以賺錢之前,MCN機構們還是不要盲目嘗試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