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 MCN 的策略就是養蠱

這個行業,我可以很負責地講,現在完全就是泡沫。

因為林晨同學那條關於 MCN 的視頻,這兩天有很多同學私信我聊一下 MCN 的問題。在IC實驗室成立之初,我就就和許多 MCN 打過交道,不僅是各平臺的頭部機構,也有許多資質不規範的野生MCN。想聊這個話題很久了,剛好借這個機會表達下看法。

我看不少 UP 主已經科普過 MCN 這個機構的概念了,這是起源於 YouTube 的一種機構,全稱是 Multi-Channel Network。

許多國內的 MCN 在編故事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拿美國舉例,講述美國 MCN 產業如何紅火,如何包辦了八成的頭部流量,如何孵化了多個成功網紅。

告訴大家一個訣竅。面對利益,不要只聽對方說了什麼,更要注意對方沒有說什麼。被隱藏的東西的價值,有時候更高。

首先,中美的互聯網環境是非常不同的。美國的互聯網紅人實際上只出產自兩個平臺:YouTube 和 Instagram,幾乎沒怎麼聽說過 Facebook 網紅吧。

而中文互聯網世界完全不一樣,萬物皆可網紅。微博有網紅,B站有網紅,小紅書有網紅,抖音/快手有網紅,各個直播平臺都有網紅,(下文中,就把這些具有流量價值的個人IP(up主、大v、博主、主播等等)統稱為“網紅”了,大家不要糾結這個指代,從行業視角來看,這些都是都統稱為網紅生態的一部分。)相應的這些不同的平臺,都有屬於自己的 MCN 機構。

所以,MCN 這個詞,本身在國內就是錯誤的。Multi-Channel Network 是專門針對 YouTube 或者說視頻博主的概念,只有 YouTube 有 Channel 這個形式。

在國內,把 MCN 說成是網紅經紀公司或者網紅孵化機構,則完全沒問題。因為根據各個平臺的屬性不同,MCN 的職能差別很大。只要你這個平臺能生產網紅,就可以有 MCN,這跟美國的 MCN 完全是倆概念。

國內的 MCN 通過各種方式營造出一種印象:就是成功的網紅必須與 MCN 掛鉤和簽約,這完全是扯淡。

Instagram 就沒有 MCN 機構,美國最大的網紅、網紅界的鼻祖、NBA球星破壁人—— 卡戴珊家族,你聽過他們誰籤 MCN 嗎?

甚至國內很多 MCN 的前身,就是小中介/媒介公司,趁著這股妖風,紛紛改頭換面,把自己叫MCN了。

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家 MCN 機構嗎?很多統計是有出入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才算一家 MCN 公司。平臺官方簽約和承認的是 MCN,小作坊也能叫自己 MCN,你怎麼統計?所以最後結果是,有說 5000 家的,有說 7000 家的,有說破萬的,我看過最誇張的市場調研結論,說預計 2020 年能有 28000 家。

這就尼瑪離譜。全國網紅加起來我估計都沒 28000 個,我第一次看到經紀公司比從業人員還多,網紅都不夠他們的分的。

你看看現在,是不是沒有網紅孵化公司、學院,沒有網紅中介公司了?因為都改叫 MCN 了。

公司還是那個公司,改改業務範圍,籤兩個博主,就能是 MCN,不然怎麼短短几年做到數十倍的增長。

不管平臺怎麼變化,互聯網怎麼發展,始終記住一件事:這個行業遠比其他行業失衡,頭部網紅可以吃掉大量資源,有的腰部網紅連生存都無法保障,而尾部幾乎只能兼職。

機構是很功利的,對他們來說只有頭部博主是有價值的,只要你的機構沒有一兩個頭部博主撐門面,你甚至對接不到甲方,或者甲方的 agency。

很殘酷的現實是,網紅這個行業,比正常的職場流動性低多了。你去互聯網公司,多半有明確的晉升通道。天花板確實有,那也是幾年以後的事情了。

但是平臺可不會給你晉升通道,馬太效應會讓頭部網紅持續做大,大家都在吃一個池子裡的流量,大部分網紅就一直呆在尾部,甚至等網站都垮了,都沒翻身機會。

所以頭部 MCN 去籤這些小的博主收益是很低的,性價比最高的辦法就是好好維護現在手裡的大網紅。

那碰到一個投放方案怎麼辦呢?

比如說一家化妝品品牌,找到 Agency,說需要 100 個博主做投放。Agency 就找到大型MCN,說我需要 5 個百萬級博主,15 個十萬級博主,和 80 個小博主。

大型MCN手上不會有這麼多小博主,怎麼辦?只能外包,就找到小 MCN,給我出80個。小 MCN 也不一定有這麼多,就找更小,最後層層外包,層層抽傭,品牌方本來給 1000 粉絲的博主預算是 500,到了博主手上可能就 50。

你說有沒有行業規則?

這太難了。

我們可以拿編劇經紀公司舉例。美國是有編劇經紀公司的,他們的業務就是幫編劇們接活、跟電影公司談價等等。這得虧於美國是有編劇協會的,這些協會能保障編劇們最基本的利益,一旦你大公司、平臺想剝削他們,大家一起罷工,誰都沒得玩。

MCN 有這些專業的保障組織嗎?國內互聯網平臺太分散了,即使是大網紅,能做到跨平臺的,都是少數。你在知乎是大V,去了微博可能認識你的人都沒有。

這就導致網紅在與 MCN 和平臺的博弈中,本身就是佔下風的。明星的經紀公司想要雪藏一個明星,還得掂量掂量影響。MCN 一旦不滿意你了,不給你接單,你就餓死了。

林晨同學碰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即使已經是影響力不小的UP主了,依然投訴無門。想想看還有多少小博主被坑的,既不給你商單,又用合同約束你不讓你接其他人的活,硬生生把人逼死。

與 MCN 的說辭恰好相反,不是 MCN 成就了博主,是博主成就了 MCN。

我見過的大部分成功網紅、博主或者KOL之類,被孵化出來的是極少數,大多是自己發展出來之後,處於商務上的需求,才籤的 MCN。

許多人喜歡總結一個網紅成功的因素。我覺得大家不如誠實點,這些成功因素裡,最重要的其實是運氣。沒有哪個機構敢拍胸脯保證自己能運營和培養出一個大網紅來。

一般培養出一個以後,用相同方式培養第二個、第三個都是失效的,因為運氣就是很重要。

這跟明星的經紀公司完全不一樣,大多數明星是出道前就會簽約的,公司在他們身上要砸不少的資源。尤其現在的偶像產業,流水線化更是專業。

既然如此,一些 MCN 要想出頭,最好的辦法就一個:多籤。籤人就沒有成本,無非許諾你一些什麼扶持啊,流量啊,規劃啊等等。

等你真簽約了,這些承諾多數都不會兌現。小的 MCN 機構整個公司也才七八個人,誇張的一兩個人的都有,手上動不動就聲稱握著七八百上千的博主,你怎麼培養?你光每天跟每個博主說一句話,24小時都不夠用。

實際就是放養,看你有點前途,就給你買買流量。流量的價格是不透明的,官方 MCN 可能會正規許多,野雞 MCN 就直接給你刷。

只要你突然發展起來了,這類 MCN 態度就變了,過來跟你談條件了。比如什麼我當初給你多少流量,這些流量怎麼計費,所以我需要你怎麼配合等等,可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博主也沒經驗,因為博主可能來自各個領域,比如旅遊啊美食啊數碼啊等等,對於互聯網、營銷這塊瞭解完全是0,只能你說啥就是啥。加上個人作戰,確實也沒有商務能力和接單能力,就只能配合 MCN。

林晨同學的例子太典型了,拍完武漢的視頻火了以後,機構就開始熱絡了,甚至會瘋狂對外PR,他們是如何扶持了林同學,隨後招募更多的UP主。其實呢,林同學走到現在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跟 MCN 屁關係沒有。

這就像是養蠱,MCN 瘋狂籤人,運氣好總會自然出現一兩個有價值的博主,MCN 再把資源完全傾斜到他們身上,在外面瘋狂接單,榨乾博主的商業價值。

這就是很多 MCN 的策略。

這個行業,我可以很負責地講,現在完全就是泡沫。因為 MCN 的定義就是混亂的,市場規則也是混亂的,根本沒有規矩可言。

事實上,MCN 在自己的老家美國,發展並不好。MCN 最喜歡講的故事,是 YouTube 最大的 MCN 機構 Maker Studios 被迪士尼用6.75億美元收購了。

然而他們並沒有告訴你,三年後迪士尼就開始對 Maker Studios 進行大量裁員和收縮業務線,把他們整合到自己的數字部門。這個市場遠比他們描述的要小得多。

平臺需要 MCN,是因為他們不想親自下場幹髒活累活,於是讓出了一小部分利潤讓 MCN 去幹,自己拿最大頭的抽成。

剩下的利潤,就只能是 MCN 與博主間的博弈了。

國內還有個特殊情況在於,YouTube 的商業模式成熟度是很高的,許多博主是能依靠廣告分成生存的。

而國內的平臺,甚至自己都沒摸索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最後結果就是 MCN 代替了一部分廣告公司的職能,對接甲方,幫甲方想策劃,然後安排博主做內容——這必然會去影響博主們的內容創作。

所以,千萬不要拿美國的 MCN 往中國去套,兩國的網紅生態大相徑庭,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在籤 MCN 的時候,一定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合同對自己的約束有多大,不要相信那些一簽字就能起飛的甜蜜承諾。

國內有沒有靠譜 MCN?我認為是有的。但是絕少。比如張大奕之於如涵,李佳琦之於美One。這些機構對於自家頭部網紅的服務,絕對不亞於明星經紀公司對於自家藝人。但 MCN 行業渴望像偶像工廠輸出藝人一樣輸出網紅,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希望林晨同學維權成功,希望這個行業早日能正規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