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汪鶴年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巴旦杏花開時節。此時,你如果走近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山的布爾幹河畔,面對那雪山碧草之間呈現出的一片壯觀的粉紅,那一片微風吹過時花波盪漾的花海,你會有一種恍若置身仙境的感覺,久久不願離去……

維吾爾族人民最珍視的乾果

一般認為,我國的巴旦杏是從古波斯(今伊朗)傳入,但從我國古代文人的記載看,其“出生地”並非僅限於古波斯,而是廣泛地分佈在古代的勃律國、佔卑國、畢佔國、哈烈國、大宛等西域各國。如今,巴旦杏主要分佈於亞洲西部及地中海區域。目前,我國新疆、甘肅、陝西等地都有栽培,但主產於新疆喀什地區。

巴旦杏是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珍視的乾果,人們常用它來待客贈友,還把它的圖案繡在衣帽上,雕刻在建築物上。每逢初秋,當果園裡的巴旦杏由綠變黃微帶紅暈,開始乾裂成熟的時節,絡繹不絕地湧向果園爭購巴旦杏的人流,便成為當地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巴旦杏,《酉陽雜俎》中稱為婆淡,《飲膳正要》叫它八擔杏,《本草綱目》稱之為巴旦杏,《長安客話》謂之八達杏,《本草通玄》呼作巴達杏仁,《要藥分劑》又叫它叭噠杏仁,等等。儘管叫法各異,實際上只是波斯語的不同音譯。因其形扁如桃,又名扁桃。此外,唐蘇冕《會要》還叫它偏桃,《北戶錄》叫它偏核桃,《胡侍墅談》又謂之巴旦桃,明朱謀瑋《駢雅》還呼為北杏,《本草綱目》又稱作忽鹿麻。同時,它又有匾桃、京杏、巴斗杏等古稱和俗名。

巴旦杏名杏而非杏,而是桃屬中扁桃亞屬植物,為薔薇科落葉喬木,高達數米的灰色的樹身在雪山草地的映襯下倍顯偉岸。其葉卵狀披針形,有點像桃葉但更為狹小;花與杏花近似,粉紅色或近於白色;果比桃果小,扁圓而小,紅棕色,果肉薄而少汁且乾澀;果核平滑而有凹陷。可食用部分主要是它發達的仁,其味超過核桃和杏仁,有特殊的甜香風味。一般在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乾即可。《本草綱目》對其性狀有過這樣的描述:“樹如杏而葉差小,實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大明一統志》在記述地在今阿富汗城市赫拉特的哈烈王國土產時,還對其果實的形狀和異稱有過這樣的記述:“巴旦杏,有似棗而甜者,名忽鹿麻。”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巴旦杏品種繁多,包括變種約有40多個品種。依種仁的甘苦,分為甜巴旦杏和苦巴旦杏兩大品類。前者供食用,後者可入藥。若細分,可劃分為軟殼甜巴旦杏品系、甜巴旦杏品系、厚殼甜巴旦杏品系、苦巴旦杏品系和桃巴旦杏品系等五大家族。供食用的主要是前兩種。軟殼甜巴旦杏品系,一般在8月上旬成熟,果型較小,核殼出仁率較高;此品系中的優良品種有小軟殼、雙仁軟殼、扁嘴褐等。甜巴旦杏品系,通常也在8月上旬成熟,果型較大,核殼薄,其優良品種有早熟薄殼、雙仁薄殼、白薄殼等。

個兒不大的巴旦杏,卻色、香、味俱佳,而且那飽滿的杏核兒,砸開之後,透出絲絲清苦香味的白嫩嫩的杏仁兒,既可藥用,又可作下酒佳餚。巴旦杏的果仁富含植物油、蛋白蛋、澱粉和糖,並含有消化酶、杏仁素酶、少量維生素和鈣、鎂、鈉、鉀、鐵、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18種微量元素。據說,其營養價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巴旦杏不僅是製作高級食品的重要原料,也是貴重藥材。在少數民族藥材中,常把它當作人參,作為延年益壽的滋補品。傳統中醫也認為,其味甘,平溫,無毒。有潤肺,止咳,化痰,下氣等功用,可治虛勞咳嗽,心腹逆悶等症。《飲膳正要》認為其可“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隨息居飲食譜》稱其有“補肺,潤燥,養胃,化痰”等功用。

此外,其樹幹分泌的樹脂,經加工可製成阿拉伯樹膠和染色劑;其堅硬而光澤美觀的木材,可製作高級傢俱;其花則是上好的蜜源。

巴旦杏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現的距今6500萬年的巴旦杏化石證實,野生巴旦杏是古中亞第三紀落葉林的殘遺物種。我國的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巴爾魯克山的布爾幹河畔,至今還存留著1.2萬畝原生巴旦杏林,這些被世界植物學家譽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古植物,所組成的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巴旦杏“方陣”,似乎無聲地昭示著我國新疆地區亦是巴旦杏的原產地之一。

巴旦杏在我國的早期種植

我國種植巴旦杏,至遲在唐朝就已經開始。當時的一些文人認為,巴旦杏是從西域傳入,但在具體的國度上,卻有勃律國、波斯、佔卑國和畢佔國等不同的版本。

唐段公路《北戶錄》引《會最》雲:“偏桃仁,勃律國尤多,花殷紅色。郎中解忠順使安西,以蘿蔔插接之而生。桃仁肥大,其桃皮不堪食。”同為唐人的龜圖注曰:“解忠順郎中使安西,以異方枝插蘿蔔,至此皆活。”勃律國位於吐蕃與西域之間,為克什米爾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國,大致上在今巴基斯坦境內。據此記載,出使安西的解忠順曾將這出產在勃律國的巴旦杏苗扦插在“蘿蔔”上,結果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當然,這種以樹枝與蘿蔔“嫁接”的方式,很難有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可能是一種訛傳。所謂的“蘿蔔”,很可能是一種樹木名稱的誤寫誤傳。但此時已開始了巴旦杏的種植,卻是事實。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從《舊唐書·突厥下》開元三年“遣侍御史解忠順齎璽書冊,立為忠順可汗,自是每年遣使朝獻”的記載看,解忠順出使安西的時間大約是在唐玄宗即位不久。也就是說,至遲在1300多年前,在唐安西都護府的轄地內,就開始了巴旦杏的種植。

唐段成式(約公元803~863年)《酉陽雜俎》卻雲:“偏桃,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婆淡。樹長五六丈,圍四五尺,葉似桃而闊大。三月開花,白色。花落結實,狀如桃子而形偏,故謂之偏桃。其肉苦澀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諸國並珍之。”唐代的波斯即今伊朗。對巴旦杏的生活形態和性狀,段成式有了更詳盡的描述,足見國人對巴旦杏有了更多的瞭解。“西域諸國並珍之”的記述,則反映出此物倍受西域人喜愛的史實。

段成式之子段公路《北戶錄》則說:“佔卑國岀偏核桃,形如半月,狀波斯。取仁食之,絶香美,極下氣,力比於中夏桃仁,療疾不殊。”在段公路筆下,佔卑國亦是巴旦杏的重要產地。從其描述看,巴旦杏已被人們用作藥材。

唐昭宗時(公元889-904年)曾任廣州司馬的劉恂《嶺表錄異》又說:“偏核桃出畢佔國,肉不堪食,胡人多收其核遺漢官,以稱珍異。其形薄而尖,頭偏如雀嘴,破之,食其桃仁,味酸似新羅松子。性熱,入藥亦與北地桃仁無異。”也就是說,直至唐末,巴旦杏仍是胡人進奉給大唐天子的珍物。至於這胡人,便包括安西都護府轄地居民在內。

種植範圍的擴展及食用價值的開拓

宋代,巴旦杏的種植範圍已擴展到關中地區。明顧起元《說略》引宋胡侍《墅談》雲;“關中有一種桃,正如《雜俎》所說,俗謂之巴旦桃,其仁極甘美,遠勝巴旦杏仁,恐即偏桃也。”從其描述的甘美程度看,大約是巴旦杏的改良品種,以致被時人猜測為亦有“偏桃”之名的另一種果品。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中亦將偏桃與巴旦杏視之為兩種不同的果實:“秦中果實之佳者曰偏桃仁,燕中果實之佳者曰巴旦杏仁,巴旦蓋元時人語也,今杏仁多,而偏桃仁遂少。”顯然,王世貞已不僅僅像胡侍《墅談》那樣地猜測“巴旦桃”為“偏桃”,而是將其直呼為“偏桃仁”。不過,王世貞的記載至少透露出這樣一種信息:即在今北京地區也有了巴旦杏的栽培,而且被視之為果中佳品。該書在引用《嶺表錄異》的記載後又補充道:“今巴旦杏亦不堪食,其仁味甘於榛而松於榧,真佳品也。”明清之際著名學者方以智《通雅》中也有“杏仁曰巴旦,乃大宛種也。今京師稱巴旦杏仁”的詮釋。

而且,巴旦杏的種植還擴展到山東一帶。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引明閔文振輯《異物匯苑》就說:“巴旦杏出哈烈國,今北方皆有之。京師者實大而甘,山東者實小肉薄,少津液,土人賤之不食,獨其仁甘,可以佐葅。”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巴旦杏”條也說:“杏仁皆味苦,有一種甘者,謂之巴旦杏。《一統志》:‘出西域哈烈國,今鄜延關輔多有之。’”

當時出產巴旦杏的關西等地,還常將巴旦杏用作貢物,《本草綱目》中就曾留下過“巴旦杏,出回回舊地,今關西諸土亦有。……西人以充方物”的記載。

清代,巴旦杏不僅成為人們的常食乾果,在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巴旦杏已成為廣為栽培的果品。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便說:“巴旦杏本出哈烈國,今直隸皆有之。京城產者實大味甘,搓手可玩,色香俱佳。都人呼為巴打杏。山東則實小味薄。”

時人還常以其製作酥酪一類甜品。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中即有“去衣,或生或炒,亦可作酥酪”的記述。

《廣群芳譜》也說:“巴旦杏,一名八擔杏,出回回地,今關西諸處皆有,葉差小,實小而肉薄,核如梅,皮薄而仁清,甘鮮者尤脆美,稱果之佳者。”清吳儀洛《本草從新》還特別提示辨別巴旦杏的方法:“形扁皮白,尖彎如鸚哥嘴者真。”民初徐珂《清稗類鈔》稱其為“叭噠杏”,對其記述尤詳:“杏仁味皆苦,而叭噠杏獨甘。《本草》作巴旦杏,或謂之八達杏。然八達杏本產於西域,今甜杏,北方隨處皆有,商販以來自口外者良,視之甚重,猶藦菇之重口藦也。俗又加口作叭噠杏,日本謂之扁桃。其仁亦有甜苦二種,甜者供食,苦者入藥,並製為油及苦扁桃水以治病。吾國入藥者,多用尋常杏仁,故遂以此為甜杏之專稱耳。”

巴旦杏:維族人民最珍視的果品

如今,巴旦杏種仁不僅被人們視之為養生珍品,還成為人們最珍視的待客佳果。同時,它還成為人們製作罐頭、製作高級糕點和糖果的珍貴原料。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