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汪鹤年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巴旦杏花开时节。此时,你如果走近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布尔干河畔,面对那雪山碧草之间呈现出的一片壮观的粉红,那一片微风吹过时花波荡漾的花海,你会有一种恍若置身仙境的感觉,久久不愿离去……

维吾尔族人民最珍视的干果

一般认为,我国的巴旦杏是从古波斯(今伊朗)传入,但从我国古代文人的记载看,其“出生地”并非仅限于古波斯,而是广泛地分布在古代的勃律国、占卑国、毕占国、哈烈国、大宛等西域各国。如今,巴旦杏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区域。目前,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等地都有栽培,但主产于新疆喀什地区。

巴旦杏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珍视的干果,人们常用它来待客赠友,还把它的图案绣在衣帽上,雕刻在建筑物上。每逢初秋,当果园里的巴旦杏由绿变黄微带红晕,开始干裂成熟的时节,络绎不绝地涌向果园争购巴旦杏的人流,便成为当地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巴旦杏,《酉阳杂俎》中称为婆淡,《饮膳正要》叫它八担杏,《本草纲目》称之为巴旦杏,《长安客话》谓之八达杏,《本草通玄》呼作巴达杏仁,《要药分剂》又叫它叭哒杏仁,等等。尽管叫法各异,实际上只是波斯语的不同音译。因其形扁如桃,又名扁桃。此外,唐苏冕《会要》还叫它偏桃,《北户录》叫它偏核桃,《胡侍墅谈》又谓之巴旦桃,明朱谋玮《骈雅》还呼为北杏,《本草纲目》又称作忽鹿麻。同时,它又有匾桃、京杏、巴斗杏等古称和俗名。

巴旦杏名杏而非杏,而是桃属中扁桃亚属植物,为蔷薇科落叶乔木,高达数米的灰色的树身在雪山草地的映衬下倍显伟岸。其叶卵状披针形,有点像桃叶但更为狭小;花与杏花近似,粉红色或近于白色;果比桃果小,扁圆而小,红棕色,果肉薄而少汁且干涩;果核平滑而有凹陷。可食用部分主要是它发达的仁,其味超过核桃和杏仁,有特殊的甜香风味。一般在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晒干即可。《本草纲目》对其性状有过这样的描述:“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大明一统志》在记述地在今阿富汗城市赫拉特的哈烈王国土产时,还对其果实的形状和异称有过这样的记述:“巴旦杏,有似枣而甜者,名忽鹿麻。”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巴旦杏品种繁多,包括变种约有40多个品种。依种仁的甘苦,分为甜巴旦杏和苦巴旦杏两大品类。前者供食用,后者可入药。若细分,可划分为软壳甜巴旦杏品系、甜巴旦杏品系、厚壳甜巴旦杏品系、苦巴旦杏品系和桃巴旦杏品系等五大家族。供食用的主要是前两种。软壳甜巴旦杏品系,一般在8月上旬成熟,果型较小,核壳出仁率较高;此品系中的优良品种有小软壳、双仁软壳、扁嘴褐等。甜巴旦杏品系,通常也在8月上旬成熟,果型较大,核壳薄,其优良品种有早熟薄壳、双仁薄壳、白薄壳等。

个儿不大的巴旦杏,却色、香、味俱佳,而且那饱满的杏核儿,砸开之后,透出丝丝清苦香味的白嫩嫩的杏仁儿,既可药用,又可作下酒佳肴。巴旦杏的果仁富含植物油、蛋白蛋、淀粉和糖,并含有消化酶、杏仁素酶、少量维生素和钙、镁、钠、钾、铁、钴等人体不可缺少的18种微量元素。据说,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巴旦杏不仅是制作高级食品的重要原料,也是贵重药材。在少数民族药材中,常把它当作人参,作为延年益寿的滋补品。传统中医也认为,其味甘,平温,无毒。有润肺,止咳,化痰,下气等功用,可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等症。《饮膳正要》认为其可“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有“补肺,润燥,养胃,化痰”等功用。

此外,其树干分泌的树脂,经加工可制成阿拉伯树胶和染色剂;其坚硬而光泽美观的木材,可制作高级家具;其花则是上好的蜜源。

巴旦杏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现的距今6500万年的巴旦杏化石证实,野生巴旦杏是古中亚第三纪落叶林的残遗物种。我国的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布尔干河畔,至今还存留着1.2万亩原生巴旦杏林,这些被世界植物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古植物,所组成的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巴旦杏“方阵”,似乎无声地昭示着我国新疆地区亦是巴旦杏的原产地之一。

巴旦杏在我国的早期种植

我国种植巴旦杏,至迟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一些文人认为,巴旦杏是从西域传入,但在具体的国度上,却有勃律国、波斯、占卑国和毕占国等不同的版本。

唐段公路《北户录》引《会最》云:“偏桃仁,勃律国尤多,花殷红色。郎中解忠顺使安西,以萝卜插接之而生。桃仁肥大,其桃皮不堪食。”同为唐人的龟图注曰:“解忠顺郎中使安西,以异方枝插萝卜,至此皆活。”勃律国位于吐蕃与西域之间,为克什米尔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国,大致上在今巴基斯坦境内。据此记载,出使安西的解忠顺曾将这出产在勃律国的巴旦杏苗扦插在“萝卜”上,结果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当然,这种以树枝与萝卜“嫁接”的方式,很难有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可能是一种讹传。所谓的“萝卜”,很可能是一种树木名称的误写误传。但此时已开始了巴旦杏的种植,却是事实。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从《旧唐书·突厥下》开元三年“遣侍御史解忠顺赍玺书册,立为忠顺可汗,自是每年遣使朝献”的记载看,解忠顺出使安西的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即位不久。也就是说,至迟在1300多年前,在唐安西都护府的辖地内,就开始了巴旦杏的种植。

唐段成式(约公元803~863年)《酉阳杂俎》却云:“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故谓之偏桃。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唐代的波斯即今伊朗。对巴旦杏的生活形态和性状,段成式有了更详尽的描述,足见国人对巴旦杏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域诸国并珍之”的记述,则反映出此物倍受西域人喜爱的史实。

段成式之子段公路《北户录》则说:“占卑国岀偏核桃,形如半月,状波斯。取仁食之,絶香美,极下气,力比于中夏桃仁,疗疾不殊。”在段公路笔下,占卑国亦是巴旦杏的重要产地。从其描述看,巴旦杏已被人们用作药材。

唐昭宗时(公元889-904年)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岭表录异》又说:“偏核桃出毕占国,肉不堪食,胡人多收其核遗汉官,以称珍异。其形薄而尖,头偏如雀嘴,破之,食其桃仁,味酸似新罗松子。性热,入药亦与北地桃仁无异。”也就是说,直至唐末,巴旦杏仍是胡人进奉给大唐天子的珍物。至于这胡人,便包括安西都护府辖地居民在内。

种植范围的扩展及食用价值的开拓

宋代,巴旦杏的种植范围已扩展到关中地区。明顾起元《说略》引宋胡侍《墅谈》云;“关中有一种桃,正如《杂俎》所说,俗谓之巴旦桃,其仁极甘美,远胜巴旦杏仁,恐即偏桃也。”从其描述的甘美程度看,大约是巴旦杏的改良品种,以致被时人猜测为亦有“偏桃”之名的另一种果品。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中亦将偏桃与巴旦杏视之为两种不同的果实:“秦中果实之佳者曰偏桃仁,燕中果实之佳者曰巴旦杏仁,巴旦盖元时人语也,今杏仁多,而偏桃仁遂少。”显然,王世贞已不仅仅像胡侍《墅谈》那样地猜测“巴旦桃”为“偏桃”,而是将其直呼为“偏桃仁”。不过,王世贞的记载至少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即在今北京地区也有了巴旦杏的栽培,而且被视之为果中佳品。该书在引用《岭表录异》的记载后又补充道:“今巴旦杏亦不堪食,其仁味甘于榛而松于榧,真佳品也。”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方以智《通雅》中也有“杏仁曰巴旦,乃大宛种也。今京师称巴旦杏仁”的诠释。

而且,巴旦杏的种植还扩展到山东一带。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引明闵文振辑《异物汇苑》就说:“巴旦杏出哈烈国,今北方皆有之。京师者实大而甘,山东者实小肉薄,少津液,土人贱之不食,独其仁甘,可以佐葅。”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巴旦杏”条也说:“杏仁皆味苦,有一种甘者,谓之巴旦杏。《一统志》:‘出西域哈烈国,今鄜延关辅多有之。’”

当时出产巴旦杏的关西等地,还常将巴旦杏用作贡物,《本草纲目》中就曾留下过“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西人以充方物”的记载。

清代,巴旦杏不仅成为人们的常食干果,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巴旦杏已成为广为栽培的果品。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便说:“巴旦杏本出哈烈国,今直隶皆有之。京城产者实大味甘,搓手可玩,色香俱佳。都人呼为巴打杏。山东则实小味薄。”

时人还常以其制作酥酪一类甜品。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即有“去衣,或生或炒,亦可作酥酪”的记述。

《广群芳谱》也说:“巴旦杏,一名八担杏,出回回地,今关西诸处皆有,叶差小,实小而肉薄,核如梅,皮薄而仁清,甘鲜者尤脆美,称果之佳者。”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还特别提示辨别巴旦杏的方法:“形扁皮白,尖弯如鹦哥嘴者真。”民初徐珂《清稗类钞》称其为“叭哒杏”,对其记述尤详:“杏仁味皆苦,而叭哒杏独甘。《本草》作巴旦杏,或谓之八达杏。然八达杏本产于西域,今甜杏,北方随处皆有,商贩以来自口外者良,视之甚重,犹藦菇之重口藦也。俗又加口作叭哒杏,日本谓之扁桃。其仁亦有甜苦二种,甜者供食,苦者入药,并制为油及苦扁桃水以治病。吾国入药者,多用寻常杏仁,故遂以此为甜杏之专称耳。”

巴旦杏:维族人民最珍视的果品

如今,巴旦杏种仁不仅被人们视之为养生珍品,还成为人们最珍视的待客佳果。同时,它还成为人们制作罐头、制作高级糕点和糖果的珍贵原料。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