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家長應該怎麼辦?

UP2012


謝謝邀請!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大人一樣,人的情緒分為兩種,有正面就有負面,所以做父母的先不用太過擔心,而應理性對待。



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伴有負面情緒,成人大部分都可以很好的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積極化解。而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更容易受挫折,就容易發生發脾氣,哭鬧等不良行為,而家長通常都會以聽之任之,或者勸慰等手段來哄孩子。但是,通常難以達到效果。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孩子這些負面情緒輕視了,想象我們成人如果心情很差,難道每次別人都能哄好嗎,孩子情緒的控制最多的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做家長的只能加以引導。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第一時間應該做的是靜靜聆聽他們的訴說,讓孩子知道你們是真心感受到他們內心的不痛快,而不是一上來就開始撫慰他們,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然後就是先肯定他們的不良情緒,表示對他們的理解,給他們發洩的機會,比如說哭出來。等孩子哭一會兒了,家長再給予安慰,孩子自然會好起來。

最後一點就是弱化矛盾,轉移孩子注意力,等到差不多了,家長再給孩子分析一下發生的事情,幫助孩子消化不良情緒。平時也要多注意培養孩子別的興趣愛好,都非常有用。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哈嘍我是小六


情緒是孩子正常的體驗和感受,無論什麼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義。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才會造成傷害。

孩子總“鬧情緒”家長該怎麼辦?

很多例子證明,家長對於孩子負面情緒的處理,疏導往往比直接控制或者壓抑更合適有效。那麼,如何教孩子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呢?家長首先要對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下的方法,如果家長能做到,其實不止對孩子有幫助,對家長本身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情緒

孩子的心智還沒有健全,所以當他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往往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感受。彷彿在他們的世界裡,情緒只有兩種,一種是開心、高興,另一種是相反。這說明平時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

教孩子認識情緒有兩個方向:

1.拓寬廣度。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留意身邊關於情緒的素材,有意識地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如:教孩子認字時加入一些情緒詞彙,而不是用籠統的“開心、高興、難過”之類的詞帶過。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換不同的詞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

2.加強深度。

幫助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可以買一些針對某類情緒的繪本給孩子,如果孩子跟朋友鬧彆扭,可能其中會摻雜著生氣、受傷、焦慮、嫉妒等多種情緒。這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孩子可能只能描述事件,而家長可以用猜測的方式去幫孩子釐清裡面複雜的情緒感受。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待,情緒是人對外界情境的本能反應,就像被打了身體就會痛,睡好了身體就舒坦一樣。也許我們不欣賞甚至不贊成孩子一些過激的情緒表達方式,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就等於承認他們對外界情境的反應是正常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進一步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和行為。

舉個例子,當孩子要離開遊樂場時,大哭大鬧著不肯走。此時孩子的情緒可能是捨不得、傷心,行為是大哭和不肯走。其實這種情緒很正常,但是當眾大哭大鬧往往會讓家長難堪。如果家長強行拖走孩子,那麼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也失去了一個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反之,如果家長不只是指責孩子,而是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還能提出一個告別儀式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捨。孩子會接收到一個信息“情緒是正常的東西,可以坦然地面對它。”今後遇到情緒時,就會積極地去應對。而如果孩子的情緒總是不被接納,那麼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處理情緒。

第三步:教孩子表達情緒

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的。如果家長能借鑑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方法,對孩子的情緒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相信當孩子積累了足夠的情緒知識,也接納了自己的情緒,在表達和處理的時候就會容易和自然得多。




微兒娛樂搞笑


負面情緒的出現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一般來說,負面情緒是表達自己訴求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負面情緒是他們表達訴求的主要途徑。因此,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壓制他們的負面情緒、和他們的負面情緒對立起來或者對他們的負面情緒視而不見,相反,家長應該嘗試去了解孩子負面情緒背後的需要和渴望,可以通過溝通或者觀察的方法來了解。當孩子意識到家長不再簡單粗暴的對他們的負面情緒進行鎮壓,他們的反彈也不會和從前一樣嚴重。而當孩子意識到就算他們不用表達負面情緒也能實現自己的渴求時,他們也會樂意採取更不費力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不會那麼美好,甚至還會有所反覆,因此,需要家長極大的耐心和愛心。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把溺愛和這種方式混為一談,溺愛是沒有原則的寵愛,比如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可以,其他孩子打了他就不依不饒,孩子要什麼都給什麼,這是不行的,因為自由從來離不開規則、原則的約束,就像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人們所謂的自由就是一句空談。後來,人們又開始採取了相反的態度,也就是題主所採取的: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採取拒絕或者視而不見的態度,同樣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我們要做的是用極大的耐心和愛心去了解孩子背後的渴求,能滿足的儘量滿足,如果是不對的或者暫時不能滿足的,要耐心跟孩子說明理由,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尹建莉老師那句話說的很好:自由的孩子最自覺。當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自由,感受到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真的如同施了魔法一樣。


希樸羊


孩子愛說反話,容易受挫,不喜歡正面表達,我認為要先塑造他正面表達習慣,消退他負面說話的表達方式。比如說你給他吃蘋果,他可能不想吃他就要說回家,那是一種不恰當的表達,你可以在他說“我要回家”的時候任然把蘋果給他。另外一種就是他還沒有說話之前,你就輔助他說“我不想吃蘋果”,那麼這種情況下他會根據你的方式學會表達,那他表達完立刻就把蘋果拿走,那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就學習到了一個經驗“我用發脾氣的方式是得不到好東西的,我用恰當的方式可能不費勁就可以把這些不喜歡的東西拿走”,那麼他就沒有必要那麼憤怒了。


蝸牛大班長


其實這與生活環境也有一定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往往家長過多的把教育這件事情交給了老師。

孩子視家長為榜樣,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對我來講也是如此,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總是會有些摩擦,讓我感到很難過,所以會選擇逃避。讓人感覺我是想到外面玩兒,其實是不想看到家庭裡出現的不好場景。


小白說教育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負面情緒,其實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家長不要把它想象的多麼嚴重。

  在面對孩子的負性情緒時,家長需要保持冷靜。很多時候,雖然你的內心是愛著孩子的,可由於你太生氣了,表現出來的卻是全然的否定、責備,而這會讓孩子忽略你講話的內容,而關注你的情緒。比如,孩子本來已經很懊惱自己考試考不好,在尋思著改進的方法,可是,你很生氣,把他痛罵了一頓。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從“考試不好”轉移到“媽媽在生氣”上。


溫馨5


育兒過程是遇到很多問題,做父母不容易,首先孩子出現負情緒是正常的,因為大人也有。給多些耐心孩子,多溝通,教會他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逃避,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