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爲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一部火爆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再次引發了國人對醫療事業的關注,將“醫”這個神秘而又龐大的體系推向了大眾視野,又一次站在了分口浪尖!

電影引起公眾直接關注的是藥品的價格,畢竟“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直存在,對於醫療價格的熱議,李克強總理也曾不止一次的做出批示,要求打擊中間環節,督促加快降低藥價。這波熱議尚未散去,疫苗事件就爆發了,而這件事影響更加嚴重。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藥價貴,至少還能治好病,而某些廠家生產假疫苗,簡直就忍無可忍了,關鍵是,嚴重影響了我們的下一代,那都是祖國的未來。

2013年和2016年的時候,也爆發過疫苗事件,當時媒體也曝光了,相關部門也調查了,為什麼到現在這種現象仍然存在?

這背後,讓廠商產生僥倖心理和貪婪慾望的,歸根結底,是廠商的成本太低,違法的成本太低!!


違法的成本(如果直接罰到傾家蕩產、無期徒刑會怎樣?)

任何一個企業和個人,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份子,在做選擇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的衡量每一種選擇的成本與收益。就算小到今天中午吃拉麵還是蓋澆飯,你都會考慮需要花多少錢,是不是吃的飽,是不是吃的爽,這就是無意識的在思考成本與收益。作為一家大型疫苗生產企業,這種衡量無時無刻不貫穿其中。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在長春長生這個疫苗企業決定生產假疫苗的那一刻,其實他就已經考量了後續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是多少,也就是如果東窗事發,企業是不是可以挺著住?

第一方面,就是錢的問題,最直接的成本,300多萬,不足以引起企業重視。從目前的處罰結果來看,罰款300多萬,顯然不能對其造成根本性觸動。對於一家利潤上億元的疫苗企業來說,九牛之一毛。從企業決策層來說,並不在乎這點錢,無非就是現階段少掙了300萬,而不是虧了300萬。

第二方面,聲譽的問題,對未來收支的影響。決策層真正在乎的應該是自己的聲譽以及對後續疫苗的銷售造成的影響。想必,假疫苗生產者也是考慮過了,短期的暴力足以彌補後期銷售業績下滑的損失(這就是經濟學裡的機會成本)。反過頭來想一想,要不是近期引發了對醫療行業的關注,還有多少人記得2013年和2016年的疫苗事件呢?有多少人給小孩接種疫苗的時候,留心去查疫苗的生產商是誰呢?這就是奸商的奸猾之初,他們更懂得人性!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事件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只不過微乎其微的小事,沒有人在意,但事件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就拿交通違章來說,為什麼罰來罰去,違章情況屢禁不止呢?這就是個人的成本問題了。且不說城市環境規劃建設的怎麼樣,單說交通違章這件事,佔用非機動車道怎麼罰?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還不扣分!這就是許多人存在僥倖心理的原因,走非機動車道不堵車,上班不會遲到,遲到了要罰400元/天的工資,萬一交警抓不住呢?如果抓一次罰2萬會怎麼樣?我不知道,警察同志可以試一試,我想,存僥倖心理的可能會是一些土豪了。如果罰100萬?我寧願在機動車道上賭一天車。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還有禁止公共場所吸菸也是一樣,雖然頒佈了禁菸條例,情況好很多,但是還有很多,同樣也是違法成本太低了,這個除了金錢的成本,還有就是公眾監督的成本,公共場所管理人員的管理成本。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這些事件無一不是體現了經濟學中了成本與收益,成本可以是金錢上的,可以是心理上的,同樣,收益也可以是金錢上的,可以是心理上的,只要收入大於支出,人就自然而然做出對應從選擇,而道德只是微小到可以忽略的成本。所以,不要總是用道德呼籲人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要付諸行動!

馬克思《資本論》的名言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疫苗事件的背後,僅僅是因為僥倖心理和貪婪嗎?

提高違法成本,杜絕假疫苗的出現,不要拿下一代的健康,滿足某些人貪婪的心!

點擊右上角,關注一下唄,聽王二聊聊生活中的那些經濟學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