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非要處死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處死馬謖?

斬殺馬謖的諸葛亮

公元228年,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北伐戰爭,本來,魏國因為蜀國突襲而猝不及防連失三郡,但由於諸葛亮固執地用參軍馬謖鎮守街亭,馬謖違反諸葛亮部署屯兵山上,導致魏軍圍山斷水放火燒山,山上蜀軍先缺水再遇火繼而軍心大亂,魏軍則趁機進攻,蜀軍迅速潰敗,街亭失守。

街亭一丟,蜀軍瞬間暴露在隴西魏軍和五萬張郃魏軍的前後夾擊之下,在隴西還未站穩腳跟的諸葛亮不得不謹慎地宣佈退兵。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宣佈要按軍法斬殺馬謖,參軍蔣琬以“昔日楚王殺得臣而晉文公喜”來勸阻,諸葛亮以“孫武能制勝天下者,在於用法明也”來反駁。

最終,戰敗歸來的馬謖被諸葛亮斬殺。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在蜀國人才凋零的時候,還要斬殺算是參謀人才的馬謖,實在是有點可惜。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處死人才難得的馬謖呢?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處死馬謖?

被諸葛亮當工具斬殺的馬謖

在我看來,諸葛亮殺馬謖,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其一,馬謖確實兵敗誤國,該當懲罰,殺他可安定軍心、鎮服朝野。馬謖在街亭的失敗,確實導致諸葛亮大軍突襲成功的三郡戰果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而諸葛亮用兵謹慎的原則,迫使蜀軍只能將到嘴的肥肉忍痛吐出,因一人守地之錯導致全軍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讓先前戰死的將士們怎麼瞑目?這讓活著的將士們怎麼心服?這讓辛辛苦苦供養蜀軍的蜀漢百姓們怎麼心服?所以,不殺馬謖不足以安定軍心,不殺馬謖不足以鎮服朝野;

其二,這是諸葛亮對自己偏袒荊州派的懲罰,更是平衡各勢力、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必要手段。蜀漢昭烈帝劉備死後,以諸葛亮、魏延、馬良、蔣琬、馬謖、費禕、楊儀等荊州人為代表的荊州派開始在蜀國佔據統治地位,以李嚴、吳懿、法正、黃權為代表的益州派則屈居次要地位,而譙周、周舒、杜瓊等為代表的益州反抗派則徹底被邊緣化,長期以來,由於諸葛亮用人首選荊州派,導致其他兩派一直在不平地與荊州派勾心鬥角互相傾軋。而諸葛亮在北伐失敗後殺馬謖,就是在吸取教訓,想重用刑法懲治荊州人,來紓解其他派系對自己偏袒重用荊州派系人員的不滿,進而達到平衡各勢力、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政治目的;

其三,這是諸葛亮對自己用人不當的深刻反省。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沒有傷痛的自省,難以起到懲前毖後的顯著效果,而經歷過傷痛的自省,方能長久記得且不再犯錯。諸葛亮在自貶三等懲罰過自己後,還要執意殺死親密的馬謖,他的內心當然是痛苦至極的,然而正是這種錐心刺骨的痛,方能長久地警戒他以後用人要謹慎妥當,不然害人害己又害國家;

其四,諸葛亮想用軍法誅殺馬謖,來建立起“有過者雖親必罰,有功者雖疏必賞”的企業文化,以最大限度地發掘人才、發憤圖強地治理國家。眾所周知,馬謖是諸葛亮的鐵桿親信,但作為親信,犯了錯就可以逍遙法外了嗎?諸葛亮用實際行動展示給蜀漢的文武百官和將士們,不!有過者雖親必罰,馬謖有錯,即使他與當權者親厚,也必須按軍法嚴厲處罰;同時,作為疏屬,建了功也難以得上司賞識進而出人頭地嗎?諸葛亮也用實際行動展示給大家,不!有功者雖疏必賞,為了激勵蜀軍將士趨利避害,諸葛亮特意給在街亭規諫馬謖、保全己部士兵的王平加官進爵(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以示封賞,雖然他與諸葛亮關係不親密。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在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國和推行世家領兵制且皇帝與世家聯姻的吳國,是不可想象的,但這也是最為有效地激勵各界人才爭相趨利避害地表現自己,以獲取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賞識乃至重用的企業文化,是在蜀漢人才匱乏的情況下,能最大限度地發現人才、檢驗人才、重用人才的企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