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没有用?靠谱吗?

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没有用?靠谱吗?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成为考生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一些高考志愿填报App。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没有用?靠谱吗?

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没有用?靠谱吗?

1

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没有用?

有一款App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志愿表的数据分析内容,这款App的VIP服务分为300元的专业版和588元的尊享版。

来自河北一所大学的秦海今年上大一,去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下载了上述App,并且充值了588元。据她描述,这款App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还是很好用的,但是至于App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是否有帮助,她认为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依靠App提供的信息。

这几款App上都有大量关于院校选择和院校分数线的信息和数据,但是均没有明确的数据来源,对于数据来源的描述要么含混不清,要么根本没有。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App上的有偿专家咨询服务,考生有不同看法。

顾敏说:“这些专家是不是靠谱?感觉都不认识,不一定是可靠的人,我应该不会去用。”

林勇认为,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不打算花钱咨询如何填报志愿,这些专家不一定有自己认识的老师可靠。

“第一次听说报志愿还要花钱咨询专家,我们都是咨询自己觉得可靠的老师,或者问问师哥师姐,一般不愿意花钱咨询不认识的人。再说,App上的很多内容也可能都是从网上找来的,而且收费那么贵,性价比不是很高。”张凝说。

2

行业发展待优化

志愿填报类App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高考志愿填报工具,其实并非新生事物。在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就有媒体对此进行过汇总:保持持续更新并正常维护运营,并有一定数据量的App有13款之众。还有业内公司对各类App进行了测评,从使用性能是否稳定、功能设计是否便利、信息更新是否及时等角度,对市场上最常见的志愿填报类APP进行了对比,并向用户作出推荐。

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这类App服务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收费规则不明晰,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难以保障,准入门槛低引发内容同质化。

据某高考志愿填报类App工作人员透露,很多用户由于不熟悉使用规则或者出于好奇,才导致不清不楚进行了消费。当然,这些都是赚的小钱,大头还是帮考生报志愿,少的数百元近千元,多的上万元不等。同时有行业人士透露,一些App“背”靠强大的数据库,具有先天优势,还有一些App也存在与招生办、培训公司合作的现象,所以一些搜索结果的客观性有待商榷。

业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科技设备“指导”,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现象和技术应用,既有一定的帮助,也是因技术发展带动相关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市场驱动,层出不穷的产品能否保障真实有效,值得引起重视。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高考志愿填报类工具一定会得到持续发展和优化。各类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会随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得到不断提升。而那些行业乱象,也许只是这个行业竞争必不可少的“调剂”而已。

3

专家解读

“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与不少行业都“擦出火花”。填报高考志愿时,除了翻书等“土办法”,借助大数据的各类咨询服务,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开启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对待此类新生事物,有人一无所知,有人勇于尝鲜,有人受挫吐槽,也有人冷静反思。

有教育专家指出,对往年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目前高考志愿填报辅导行业还不是特别规范,也有虚假宣传的情况存在,考生和家长需要对高考录取的规则、志愿填报的常识有所了解。他提醒消费者,专家可以告诉家长和考生的,只是根据往年录取分数和平行志愿录取规则,如何组合填报志愿会有更高的录取几率。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兴趣进行选择,数据、专家认为好的,不一定是适合学生的。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导师梅金锁也建议,在选择志愿时,考生要充分认识自己本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所匹配的职业,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适合的专业的特点。家长和考生要充分了解目标专业的发展前景、薪酬、工作环境、面临的考验等种种问题,确定自己是否适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