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貴族女性爲什麼要穿花盆底鞋呢?

吃貨在出沒


清代女性旗鞋,根據身份和場合的不同,使用情況也不同。其實一般人家日常只用平底鞋,方便行動和幹活,遇到正式場合需要盛裝時,則改用厚底鞋,以示莊重。而官宦貴族人家,遇到正式場合盛裝時,婦女則一律用高底鞋。普通宮女丫鬟,雖然是旗人,也是沒有資格穿的。


據說滿族的祖先有一個叫做多羅甘珠女罕的公主,其父王被另一個部落首領害死,他們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奪走了。多羅甘珠決心奪回城池為父王報仇。但是阿克敦城三面圍著紅鏽水,有三尺多深,人馬無法過去。多羅甘珠受到了長腿白鶴的啟發,她帶領眾人制作了“人造木鶴腿”,順利地走過了護城河,為父親報了仇。從此滿族的婦女們開始在腳上套上這種“木鶴腿”,後來慢慢演變成高底木鞋。

很明顯,“木鶴腿”就是高蹺,特殊情況下使用,平時勞作的時候穿著肯定十分不方便。女真人未入關之前,人口少,生產力水平也低連婦女都要參加比較重的勞動,即使是部落首領的家眷也不能脫離生產,當時的高底鞋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清軍入關以前,滿洲婦女是不穿高底鞋的。

所以花盆底鞋是清軍入關之後,受到漢文化影響演變出來的。漢族女人裹小腳,以三寸金蓮為美,這種審美觀影響了滿清貴族。但是旗人女子不過腳,為了達到小腳走路的效果,就開始穿厚底鞋,穿在這種鞋上,一方面在裙子垂下來時可以遮擋住一雙大腳,另一方面女性顯得婷立修長,走起路來小心謹慎,更顯搖曳多姿、輕盈端莊。因為都是旗人婦女穿,所以又叫“旗鞋”。大致到雍正朝,厚鞋底已經非常流行。到了晚清,厚鞋底進一步發展,成為高底鞋,在旗人女性中開始流行起來。

花盆底鞋的高跟稱為“寸子”,鑲嵌在腳心部位,為木頭材質,外裱一層白色棉布,並塗白色塗料,底面縫百納布鞋底。有的很像馬蹄,起名叫“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還有龍魚底、四閃底等,都是根據形狀而命名的。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貴族婦女大多穿4寸以上,年輕者鞋底高度可達六七寸也就是25釐米左右。


毛劍傑


在清宮劇中後宮女性都踩著高底鞋,因形似花盆,所以也被稱為花盆鞋。


清廷貴族穿花盆鞋有兩種解釋:

一、滿族先祖為了渡過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子上綁樹枝,最後以此渡過了泥塘並奪回了城池。人們為了紀念高腳鞋的功勞,便讓女性便穿上這種鞋,後來生活越來越好,鞋子越做越精美,便成了現在我們所看的樣子。


二、滿族婦女需經常上山採藥、蘑菇以及其他物品,為了防止被毒蟲咬傷,便在腳上套上木枝,後來慢慢演變成了高底木鞋。

後來滿族入關後,由於其是騎射民族,便不準婦女裹足,讓其保持自己的特性。但是當時是以小腳為美的時代,滿族內很多人也受到其感染,而穿上花盆鞋就可以遮擋住自己的大腳了。


史裡有料


滿清貴族為何流行穿花盆鞋?這是為了美,原來還有這種功能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671662733237252231,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99150590867c65398f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